第263章 世界大战(八)(第2页)
“我们没得选。”帕希奇敲着桌子,声音嘶哑,“冯·贝希托尔德刚才派人来说,只要我们答应解散军队,他们可以保留塞尔维亚的国号,就像印度帝国保留乔治五世的皇位一样。但你们想想,那跟亡国还有什么区别?”
普特尼克站起来,解开军装的扣子,露出胳膊上的伤疤:“我跟奥匈人打了三十年交道,他们说的话连标点符号都不能信。上个月他们还说‘只要交够羊毛,就不烧村庄’,结果呢?多博伊的村民现在还在山洞里躲着,吃的是南洋党从萨洛尼卡偷偷运过来的压缩饼干,一块要抵半公斤烟草。”
议会最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决议:拒绝最后通牒的不合理条款。散会后,帕希奇立刻给俄国发报,却收到韩建国大使的回电,只有一句话:“沙皇陛下建议塞尔维亚以大局为重,北方党认为巴尔干局势不宜扩大。”
“大局?”帕希奇把电报揉成一团,“他们的大局就是勒拿河的木头和矿石,我们的命根本不算什么。”他对米洛瓦诺维奇说,“给黄金集团发电报,借钱,越多越好,用科索沃的铅矿做抵押——大卫·陈·斯坦利不是要扩张业务吗?让他来,利息再高也认了。”
7月27日晚上,德里纳河对岸传来了炮声。奥匈军队开始炮击塞尔维亚的边境阵地,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帕希奇站在首相府的楼顶,看着远处的炮弹爆炸,像一朵朵丑陋的花。身边的卫兵举着南方党造的望远镜,说能看到奥匈士兵正在架设浮桥,桥板上印着“克虏伯钢铁”的字样。
“该下命令了。”普特尼克递来一份宣战书,上面已经签好了议员们的名字,“林建斌副党首说,只要我们宣战,南方党就立刻把被扣的步枪运过来,用马来亚联邦的橡胶船运,避开英国海军的巡逻——他们跟亚历山大·格伦维尔达成了协议,海外党不插手巴尔干的军火生意。”
帕希奇拿起钢笔,手却在抖。宣战书的末尾留着签名的地方,旁边空白处,米洛瓦诺维奇已经用铅笔写好了日期:1914年7月28日。他想起十年前刚当上首相时,塞尔维亚的棉花还能卖到南洋联邦,士兵们虽然武器差,却有饭吃,而现在,连宣战都要靠借高利贷和别人的施舍。
“签吧。”普特尼克拍了拍他的肩膀,“就算打不过,也不能跪着死。我已经让人把家里的锅都熔了,能造几颗手榴弹是几颗——南洋党送来的炸药还剩不少,够他们喝一壶的。”
7月28日清晨,贝尔格莱德的教堂钟声敲响时,塞尔维亚的宣战书通过电报发往了维也纳。内容很简单:由于奥匈帝国的军事威胁和无理要求,塞尔维亚王国被迫采取自卫措施,即日起对奥匈帝国宣战。
电报发出的同时,米洛什和佩塔尔正趴在德里纳河岸边的战壕里,手里的步枪是前天才领到的南方党旧型号,枪膛里只有五发子弹。对岸的奥匈军队已经开始渡河,铁甲列车的炮口正对着他们的阵地,阳光照在炮管上,闪着冷光。
“听说了吗?”佩塔尔往嘴里塞了块干面包,是用希腊的面粉做的,“首相宣战了。南洋党说,只要我们守住这阵地,就给我们发罐头,中南联邦产的鱼罐头,比奥匈人的压缩饼干好吃。”
米洛什没说话,只是把南洋党造的手榴弹握得更紧了。弹身上的“雅加达兵工厂”字样被他的汗浸湿,变得模糊。他看着奥匈士兵的头盔越来越近,突然想起哥哥临死前的眼神,那里面的不甘,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战壕里响起了塞尔维亚的国歌,跑调的歌声里,夹杂着拉栓上膛的声音。米洛什拉开手榴弹的引线,在心里数着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他知道,这一战或许赢不了,但至少,他们没有像奥匈人想的那样,跪着投降。
远处的贝尔格莱德,帕希奇站在议会大厦前,看着士兵们举着国旗走过。国旗上的红、蓝、白三色已经褪色,却在阳光下透着一股决绝。他掏出怀表,表盖内侧的家人照片已经泛黄,他轻轻吻了一下照片,然后抬头望向德里纳河的方向,那里的炮声,正一声比一声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