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肯德基的公鸡 作品

第258章 世界大战(三)

1914年元旦的贝尔格莱德,雪片打着旋儿落在市政厅的尖顶上。尼古拉·帕希奇站在二楼窗口,看着楼下广场上挂起的停战协议副本,纸页被寒风掀得哗哗响。协议末尾盖着三个戳——奥匈帝国的鹰徽、塞尔维亚的双-headed eagle,还有联合帝国的龙纹印,红得像凝固的血。 “他们总算肯停火了。”外交大臣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搓着冻红的手走进来,皮靴上的雪化成水,在地毯上洇出深色的痕,“卢鼎元大使说,南洋党给奥匈的橡胶配额加了三成,贝希托尔德才松的口。还有英国,印度帝国的乔治亚公爵承诺给奥匈修两条铁路,用波斯湾的石油抵账。”

帕希奇转身时,碰倒了桌上的空酒瓶。瓶底还沾着残酒,是南方党送来的泸州老窖,林建斌说这酒能“壮胆”。“说到底,还是看谁给的好处多。”他捡起酒瓶扔进废纸篓,“奥匈人占了我们三个村庄,协议里只字不提归还,就用‘双方互不追究’一笔带过。”

陆军大臣拉多米尔·普特尼克掀开门帘进来,军大衣上的霜花在暖气里化成水珠。“前线的士兵在骂娘。”他把一份战报拍在桌上,上面列着阵亡数字——三千两百一十四人,“他们说这是投降,不是停战。昨天有个排长带着全排士兵闯进奥匈的巡逻队驻地,把他们的军旗烧了,现在被关在军事监狱里。”

帕希奇揉着太阳穴:“别关太久,给点处分就行。现在民间的火气正旺,逼急了要出乱子。”他指着窗外,广场边缘聚集着一群年轻人,举着写有“驱逐奥匈人”的木牌,牌子上的字是用南洋党送来的红油漆写的,气味隔着窗户都能闻到。

米洛瓦诺维奇突然压低声音:“刚收到消息,奥匈在波斯尼亚的驻军没撤,反而加了两个团。冯·基德伦-韦希特尔给他们送了新机枪,克虏伯公司的货,比我们手里的南方党步枪射速还快。”

“让林建斌再送五千支步枪。”帕希奇抓起电话,听筒里的杂音像砂纸摩擦,“就说用马其顿的铁矿抵,纯度不够的话,加五十车木材。告诉周伯宜党首,奥匈人要是再动,我们可能真要借黄金集团的高利贷了——大卫·陈·斯坦利的利息再高,也比亡国强。”

电话还没挂,市政厅外突然响起哄骂声。帕希奇跑到窗边,看见几个穿奥匈军服的士兵正试图扯下广场上的塞尔维亚国旗,被民众围起来推搡。有人朝士兵扔雪球,雪球里裹着石子,砸在头盔上砰砰响。

“让宪兵去维持秩序!”帕希奇对着电话吼,“别让他们开枪,也别让奥匈人找到借口!”

普特尼克已经抓起了军帽:“我去现场。”他走到门口又停下,“要不要把南方党送来的那挺重机枪架在市政厅楼顶?吓唬吓唬他们。”

“别激化矛盾。”帕希奇摇头,“卢鼎元大使说,联合帝国的东西伯利亚舰队正在红海演习,韩建国大使给俄国施压,让他们在勒拿河增兵,牵制奥匈的盟友德国。这时候闹大,谁都保不住我们。”

广场上的冲突很快被宪兵控制住,但人群没散。一个穿粗布外套的年轻人跳上台阶,手里举着张报纸,是贝尔格莱德刚创刊的《自由报》,头版印着奥匈士兵搜查塞尔维亚村庄的照片,照片下方印着“南洋党通讯社发”。

“同胞们!”年轻人的声音嘶哑,却盖过了风声,“奥匈人占我们的地,抢我们的粮,现在还敢在我们的首都撒野!协议是政府签的,我们不认!”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刀,是联合帝国东瀛自治领造的武士刀,据说是个侨民捐的,“明天我就带弟兄们去波斯尼亚,把他们的检查站砸了!”

人群里爆发出叫好声,有人开始唱塞尔维亚民歌,调子被改得激昂,歌词里满是“打跑奥匈狗”之类的话。帕希奇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后背发凉——这些年轻人手里的武器,有一半是南方党“支援”的,另一半来自南洋党“滞销”的库存。

“得管管媒体。”米洛瓦诺维奇搓着手,“昨天《贝尔格莱德日报》刊登了奥匈军官殴打塞尔维亚平民的照片,说是从希腊通讯社转来的,其实是南洋党陈德康副党首让人拍的。这种报道一出来,民间的火就压不住。”

“没法管。”帕希奇苦笑,“报纸的印刷机是海外党给的,油墨来自澳洲联邦,亚历山大·格伦维尔说‘新闻自由是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是查封,海外党就断我们的纸张供应——全塞尔维亚的纸,有七成从澳大利亚联邦进口。”

这时,林建斌的电报到了,用的是南方党加密代码,翻译过来只有一句话:“民间情绪可用,需引导,勿失控——周伯宜。”

帕希奇把电报揉成一团:“他们倒是会说风凉话。失控了第一个倒霉的是我们,不是他们在魔都的工厂。”他对普特尼克说,“让各地的市长盯紧那些秘密社团,特别是‘青年波斯尼亚’,听说他们从希腊弄了炸弹,是南洋党淘汰的旧型号,不稳定,容易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