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议和?
驿站,“护送”胡哈尔国使团的代战骁压下即将见到亲人的激动,严密监视使团的一行人。
胡哈尔国这次派出了500人的使团,由胡哈尔国国君的亲弟弟柯沁王率领。
对于胡哈尔国这一次的出使,代战骁和父亲、伯父的意见一致,对方来者不善。
代明荣写给皇上的密信中也说了他的猜测,因为以胡国一贯的德性,他们没有主动议和的必要。
前一次的大战,大燕国勉强抵挡住了胡哈尔国的入侵。
但连年的征战,康盛帝后期的政治昏暗,使大燕国的边戎安全岌岌可危。
大燕国曾屡次险被胡哈尔国攻陷边戎,若不是这样,代家在那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也无法保全下来。
但代战骁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
天时地利人和,那一场大战燕国完全是侥幸,缺衣少食多年的燕国将士如何挡得住胡国彪悍的兵马?
在那一场大战中,代战骁和他的父亲都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只能说胡国大汗猝死的是时候。
不过现在嘛,代战骁却觉得若是再与胡国来一场大战,燕国还真不一定会输。
先不说几次送往边关的粮草军需,只说如今朝堂上的局势以及皇上对江山的把控都不可同日而语。
最关键的是!朝廷现在似乎开始有钱了!
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粮草,就是帝王的明智。
燕国只要有了这两样,诸如代战骁这样的边关将领就不惧敌人的蠢蠢欲动。
胡国使团带来的人数众多,还是在下雪的时候就到了关外,显得似乎对这次的议和十分的看重。
但若是看重,又为何没有带任何的辎重?要议和,却是连一份议和的程仪都没有?
以虎行关将士多年的眼力,胡国使团的这500人绝不是普通的胡国士兵,而应当是他们的精锐,即胡国的勇士。
胡国使团抗议代战骁让他们留在驿站,而不是即刻入(京)城。
代战骁则是态度强硬地表示要等兵部带着皇上准允进京的手谕,且还要等礼部负责接应使团的官员抵达后才能入城。
“将军,胡贼又叫嚣着要见您,他们要求立刻进城。”
代战骁的副将又一次来禀报。
代战骁冷哼一声:“这里是大燕,还容不得他们嚣张!
就说未收到皇命,本将不能入城。若他们执意入城,莫怪本将不客气!”
“是!”
代战骁不赞成这500人都进城,但最终还是要看皇上的意思。
不过爹既然给皇上写了密信,为了君后与小殿下的安全,皇上应该也不会让这500人都进京。
一队人马出了京城,快马加鞭地向胡国使团临时驻扎的驿站而去。
为首之人面色冷峻,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永明帝从京郊急召进宫的王石井。
代战骁没想到前来接应的不是兵部的人,也不是礼部的人,而是“忠勇侯”王石井!
面对自己这位曾经的部下,代战骁的心情那是格外的复杂。
作为自己的部下,代战骁对王石井的能力和人品算是了解。
抛开王石井现在的身份,代战骁还是很高兴能见到他。
但再加上部下是自己的“弟媳”,代战骁就怎么也激动不起来了。
“侯爷。”
不管激动不激动,公务在前,代战骁还是做出应有的礼仪。
王石井忙道:“大哥多礼了,唤我名讳便是。”
代战骁面无表情地说:“我奉大帅之命护送胡哈尔国使团入京,此乃正事,你我还是以官职相称为好。”
王石井谦虚地说:“将军说的是。”
代战骁不想听王石井喊他“大哥”,自己都还没见着的弟弟被对方给拱了,他的心情好不起来。
而且这家伙似乎比他年长吧!
而面对自己这位曾经的上峰,王石井莫名地也有点心虚。
代战骁深吸口气,问:“皇上派侯爷前来,不知有何示下?”
王石井也深吸了口气,努力公事公办地回道:“皇上命胡哈尔国使团驻扎京都官防营,只允许带50人入城。”
京城如今有不少鲜鹿国人和大山部落的人,还有位大山部落的公主。
胡哈尔国与大山部落不对付,他们带如此多的人入城恐生事端。
再者,君后临盆在即,一切还是要以安全为重。
王石井说了陛下如此决定的原因,代战骁也表示赞成。
永明帝让胡国使团大部分都人留在京郊的官防营,就是让官防营直接监视(看管)他们。
胡国使团轻装前来,永明帝允许柯沁王带50人进城白吃白喝,已经是给他们面子了。
余下的那450人在官方营,就跟着吃大锅饭吧!
王石井和代战骁先商量后就去见柯沁王。
柯沁王这方对于燕国皇帝的决定非常的不满,表示强烈的抗议,言辞极为的激烈。
王石井双手抱胸,一副你要接受就走,不接受就滚的态度,代战骁是忍着挥刀的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