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进步青年王石井

别说老赵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在炕上躺了很久,也就王石井和邵云安回村那天才勉强起来了一回的王文和都下炕了!

王石井如今成了侯爷,回来见见村里的一些人实属正常。

孙族长、里正和王书平都想到了侯爷要见他们不仅是因为与他们的私交,更多的是他们是族长。

里正赵大叔甚至也想到了他这个里正估计也做到头了,村子成了侯爷的封地,他这个位置坐得也尴尬。

可他们哪里知道!

里正赵大叔是不用做里正了,也确实是被列为封地的忠勇村不需要里正。

但他现在摇身一变,成村长了!

赵大叔卸任官府的小吏“里正”一职,任忠勇村的“村长”。

其职责就是帮助忠勇侯管理忠勇村,对接税收、田地、山林、人口等的管理。

换言之,如果村子里出了什么事,王石井第一个要问责的就是赵大叔。

但忠勇村成为了王石井的封地,村子里男丁的徭役只需要服王石井这位侯爷安排的。

比如村中修路、耕田、修渠等苦力,王石井这位侯爷下令了,村中每家每户就需要出相应的劳力。

但若是朝廷征徭役,就征不到忠勇村了;包括征发这种要派去军中的,也征不到忠勇村的头上。

所以要不朝中一开始会有大臣认为永明帝给王石井和邵云安的赏赐太重了,就在这里。

燕国旧贵族是有封地的,这么多年因为战乱等种种原因,真正具有封地的贵族越来越少。

如原恒远侯的魏家就是有封地的,也因此恒远侯才会在心里看不上根基不稳的永明帝。

但如王石井这样只是一个泥腿子就被皇帝赐了一块封地的是绝无仅有的。

赵大叔和他身后的赵氏一族在村里深耕几代,王石井也不想换人。

他和邵云安以后注定一年有多半的时间是不在村里的,找一个放心的人帮忙管着最合适。

邵云安打算把“醉花间”酿造的技术教给赵河,由陈三礼组织人手和收购羊奶子果。

赵元德就先辛苦点,跟着王石井京城和村子里两头跑几年。

赵丛博呢,就和王衍一起去京城上学,陪伴王青。

王书平那边,王石井需要他去京城帮忙,王文和夫妇可能就需要女儿女婿多过来照顾了。

四叔四婶一家、秋叔银子叔一家、孙叔孙婶一家、周叔周婶一家和王玉梅一家跟着他们进京。

村中这边,孙氏、赵氏和王氏一族都挑几个忠厚可靠的年轻人跟着去京城,主要是负责皇上赐下的那些田。

总之,泥腿子出身的忠勇侯现在需要人手,优先考虑本村村民。

当然,王石井也把丑话先放到了前面。

去了京城的,谁敢打着侯府的名义在外胡作非为,严惩不贷!

侯府会不会严惩不贷这个先不提,就邵云安那脾气,王大力一家、朱家、邵家的下场就在前面摆着呢!

孙二江和孙小江高兴疯了,两人拔腿就往别院跑,路上遇到了同样笑得灿烂的王杏和王庄华,都是过去别院表示感谢的。

没多久,四婶等几家人要跟着忠勇侯去京城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

许久未正经露面的王文和由孙子王衍陪着去了王大力家;

没多会儿,赵大叔带着孙子赵丛博也去了王大力家。

王大力家一点人气都没有,屋里黑乎乎的。

赵大叔和王文和都不约而同地提了一壶酒,提了一食盒的菜。

王石井现在是“忠王氏”,无论他还恨不恨王大力,他与王大力之间的父子亲缘已随着那道圣旨彻底断了。

朱氏欺骗,又何尝不是王大力自己愚蠢,算日子都算不明白。

村里老一辈都说王石井长得像他早逝的二叔,他却只记得朱氏在新婚夜给他的羞辱。

王石井这位长子,王青这位长孙是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甚至两人也不可能叫他一声“爹”、叫他一声“爷爷”。

就算王石井心软,想给王大力这个亲爹养老送终,也得看大将军府同不同意,看宫中的那位同不同意。

从侯府回家的路上,赵大叔就提醒了王书平,让他回去告诉王文和去王大力家跑一趟。

王大力得好好地活着,活着才是恕罪,才是不给王石井这个他亏欠的长子添堵。

王石井是王家所有人中最无辜的,王大力这个当爹的没为这个儿子做过什么。

这种时候他把自己折磨死了,那不是还是给王石井添堵吗?

没有人会说王大力的死是朱氏、是他当成亲儿子对待的王田岩、王枝松造成的,只会说是王石井这个长子心太硬。

对普通的百姓来说,圣旨太远,家长里短才是最跟前的。

王文和与赵大叔从王大力家出来的时候,王衍和赵丛博提着的食盒显得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