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点到为止(第2页)
否则,生死难料!
庾行简面色发白,喟然叹息,与高楷对敌,实乃不智。
倒不如攻打楚国,夺取山南东道,从此以淮河为界,秦、吴两国分而治之,成南北朝之势。
两人心思各异,忽见一员小校飞奔而来,奉上一封文书。
“大王命我班师回朝?”
钱惟治大惊:“这是为何?”
秦军纵然强盛,但怎能一箭不发,便就此罢兵?
庾行简松了口气,笑道:“大王洞察秋毫,行事自有道理。”
“你我俯首听命即可!”
钱惟治瞥他一眼,暗思,定是他进献谗言,才让大王心生猜疑。
只是,君臣相忌,自乱阵脚,如何抵御秦国?
念及此,他意兴阑珊。
临淮城楼,高楷远眺对岸,笑道:“吴军退兵了!”
“崔皓、元崇,你二人之计,果然奏效。”
看来,借玄虚上人之名传播流言,终究让袁弘道心生猜忌。
此番讲武,亦震慑吴军,不敢轻易来攻。
崔皓抚须一笑:“微臣之计,实为试金石。”
“倘若吴国君臣之间,信任有加,便毫无作用。”
“可惜,袁弘道久居深宅大院,并不放心钱惟治领兵。”
李元崇颔首:“以武力震慑,兴许,吴国君臣有南北鼎立之
思。”
“南北鼎立?”徐晏清摇头失笑,“我军强盛,远胜于吴国。”
“大王春秋正盛,锐意进取,也非袁弘道可比。”
“这不过痴心妄想罢了!”
乱世争锋,谁不想一统天下,怎会甘愿南北分治?
群臣纷纷附和。
高楷笑了笑:“此次出征,迁延数月,也该班师回朝了。”
“传我军令,三日后拔营,先去洛阳,再回长安。”
“遵令!”
……
山南东道,襄州,襄阳城。
之前,马希震率领吴军,兵临江陵城下,楚国君臣尽皆震恐。
萧宪自觉江陵距离吴国江南西道太近,不利于防守,因此下令迁都。
巧的是,刚迁都不久,袁弘道便调转矛头,和高楷争锋。
这让萧宪越发觉得,襄阳是个宝地,可坐山观虎斗。
秦、吴二国若能两败俱伤,便是天大之喜。
可惜,事与愿违。
钱惟治仅在淮河南岸滞留数日,便灰溜溜地退兵,坐视高楷全据河南道二十三州。
何其不智!
萧宪忍不住忧心:“纵观天下,高楷己然占据九道,连袁弘道也不是对手。”
“倘若秦军来犯,朕该如何应对?”
最要命的是,楚国与秦国京畿道、都畿道,山南西道,乃至河南道相邻。
又和吴国淮南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接壤。
处于两国之间,一北一南,成夹击之势,只能被动防守,全无进攻之可能。
这等绝境,着实让人灰心。
章琼宽慰道:“陛下勿忧!”
“依微臣看来,秦、吴二国,皆有不足之处。”
“有何不足?”
“秦国北有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东有高句丽,皆是强敌。”
章琼侃侃而谈:“须得分兵西处,以作防御。”
“至于吴国,微臣偶然得知,黔中、岭南二道颇不太平,内乱层出不穷,势必牵制吴军兵力。”
“我楚国虽只有山南东一道,但地处中间,或可左右逢源,保存国祚。”
想必,高楷、袁弘道皆会担忧,楚国投降对方,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