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燕子 作品

第329章 正月初一:年味(第2页)

“滋滋”的引线声响起,火星子在阳光下跳着,江奔宇赶紧退到一边,喊了一声:“开门炮,迎福气喽!”话音刚落,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声音震得院角的老梅都落了几片花瓣。红纸屑飞起来,像漫天的红蝴蝶,落在青石板路上,落在院门口的青苔上,落在弟妹们的新衣服上。秦土吓得往秦嫣凤怀里钻,却又忍不住探出头看;秦水捂着耳朵,却笑得眼睛都没了缝。

鞭炮放完,江奔宇又点燃了一挂小炮仗,放在门槛边。“这是崩晦气的,把不好的都崩走。”他解释道。小炮仗“噼啪”响了几声,红纸屑散在砖缝里,混着淡淡的硫磺味。江奔宇推开木趟栊门,“吱呀”一声,门外的冷空气涌进来,带着远处的鞭炮声和若有若无的香火气息。他伸出手,对着巷弄里喊:“新年大吉!”声音洪亮,引得声音在回荡。”

“嫣凤婶,奔宇叔,恭喜发财!”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巷口传来。秦嫣凤抬头,看见新家对面黄皮村的明仔跑了过来,穿着一身簇新的蓝色卡其布外套,衣服上还有没拆的线头,裤子是黑色的灯芯绒,脚上的布鞋是新做的,绣着简单的花纹。明仔跑到门口,停下脚步,学着大人的样子抱拳作揖,姿势有点笨拙,却很认真。

“明仔来啦,新年好!”秦嫣凤笑着迎上去,从竹筛里抓了一大把炒米饼、油角和糖冬瓜,塞进他的衣兜。炒米饼是她昨天用自家的糯米做的,撒了芝麻,香得很;糖冬瓜是从供销社买的,甜滋滋的,孩子们都爱吃。“快拿着,都是自家做的,别客气。”她又从兜里摸出一个利是封,塞进明仔手里,“这是给你的利是,祝学业进步,越来越高!”

明仔攥着利是封,衣兜被零嘴塞得鼓鼓囊囊的,笑得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谢谢嫣凤婶!奔宇叔,我去给别家拜年了!”说着,就蹦蹦跳跳地跑了,跑出去几步,还回头挥了挥手。

“姐,我们也去拜年!”秦水拉着秦金的手,迫不及待地说。秦嫣凤点点头:“去吧,路上小心点,见了长辈要问好,别调皮。”秦金领着弟妹们,排着队走出院门,秦土手里还拿着一个煎堆,边走边吃,秦火跟在后面,不停地数着兜里的利是封——那是江奔宇刚才给他们每个人都发的,虽然里面只有五毛钱,却是孩子们最宝贝的东西。

看着弟弟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秦嫣凤和江奔宇也收拾了一下,准备出去走走行大运。按照老例,初一行大运要出去走走,但不能空手回家,还要跟邻里交换手信,沾沾彼此的福气。江奔宇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自家蒸的红糖年糕,用荷叶包着,还温乎着;秦嫣凤挎着一个布包,里面放着两封油角,是准备送给路上遇到的邻居的。

两人走在湿漉漉的大路上,青石板路被露水浸得发亮,踩上去有点滑。路上到处都是穿着新衣的人,有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有年轻人背着孩子匆匆赶路,还有姑娘们穿着花布衫,笑着聊着天。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笑着说“新年好”“恭喜发财”,声音里满是暖意。秦嫣凤看见李婶拎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糖冬瓜,赶紧走过去:“李婶,新年好!这是我们家做的油角,您拿着尝尝。”李婶笑着接过:“哎呀,太客气了!我这糖冬瓜刚买的,给孩子们吃。”说着,就往秦嫣凤的布包里倒了大半罐糖冬瓜。

往前走了几步,又遇到了王伯,他手里拎着一袋炒花生,壳是红的,看着就香。“奔宇,嫣凤,新年好啊!”王伯笑着说,“刚炒的花生,你们拿着。”江奔宇赶紧推辞:“王伯,不用了,我们有年糕。”“拿着拿着,自家种的花生,不值钱。”王伯把花生塞进江奔宇的竹篮里,“你们刚搬来,虽然隔了一条河,但以后就是邻居了,互相照应着。”江奔宇不好再推辞,只好收下,把年糕递了一块给王伯:“这是我们家蒸的年糕,您尝尝。”王伯接过,笑得合不拢嘴:“好,好,沾沾你们的喜气。”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行大运的队伍渐渐凑到了一起。大家说说笑笑,交换着手信,炒米饼的香、油角的脆、糖冬瓜的甜、花生的咸,混在一起,成了最热闹的年味。秦嫣凤挎着的布包越来越沉,里面装满了邻居送的零嘴,心里却暖暖的——搬来蛤蟆湾没多久,邻里的热络就像这年初一的太阳,驱散了陌生感,让人觉得踏实。

“前面有舞狮的,去看看吧?”江奔宇指着前面说。秦嫣凤抬头,看见河对面黄皮村口的老榕树下,围了一大群人,锣鼓声“咚咚锵锵”地响着,很远就能听见。两人加快脚步,走到河边的石板桥,看见舞狮队正在准备:几个后生仔穿着短褂,挽着袖子,有的敲鼓,有的打锣,有的擦着狮头。鼓是个旧鼓,鼓面破了个小洞,用布缝补过,却依旧敲得震天响;锣是铜制的,表面有些氧化,却丝毫不影响声音的清亮;狮头是用彩布和纸糊的,红色的鬃毛,金色的眼睛,虽然看着有些简陋,却透着一股威风。

“开始了!开始了!”人群里有人喊。秦嫣凤踮起脚,看见两个后生仔钻进了狮身,一个举着狮头,一个披着狮尾,随着锣鼓声动了起来。狮子先在原地转了个圈,狮头甩了甩,缀着的铜铃“叮铃叮铃”响;然后后腿一蹬,前腿抬起,像是在向围观的人鞠躬;接着又蹦又跳,跟着鼓点的节奏,一会儿跃起,一会儿蹲下,一会儿摇头,一会儿摆尾,动作虽然不算娴熟,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采青喽!”领头的师傅喊了一声,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上面挂着一把生菜和一个红包,举到了一户人家的门楣上。狮子看见了,立刻朝着竹竿跳过去,前腿搭在门上,狮头高高抬起,一口咬住了生菜和红包。围观的人立刻拍着手喊:“好彩头!好彩头!”孩子们更是兴奋,围着狮子跑,有的伸手想去摸狮头,有的拿着手里的零嘴朝狮子晃。秦土和弟妹们也在人群里,秦土举着手里的煎堆,朝着狮子喊:“狮子狮子,吃煎堆!”引得周围的人都笑了。

秦嫣凤站在人群外,看着舞动的狮子,看着欢呼的人群,看着手里拎着的满满一篮手信,脸上一直带着笑。江奔宇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她能感觉到他手心的温度,还有微微的汗湿。“你看,这年味,越来越浓了。”江奔宇轻声说。秦嫣凤点点头,眼睛有点湿润:“是啊,听说比前几年热闹多了。”

前几年,因为各种原因,过年时的许多老例都不能做,社公庙关着,舞狮队也散了,年初一冷冷清清的,连鞭炮都很少有人放。今年不一样了,社公庙开了,舞狮队又重新组了起来,家家户户都炸年宵品、贴春联、放鞭炮,那种压抑了许久的年味和人情味,终于像春天的草一样,从土里钻了出来,顽强地生长着。

锣鼓声还在响,狮子朝着下一户人家走去,围观的人群也跟着移动。秦嫣凤和江奔宇没有跟过去,而是沿着河边往回走。风里的硫磺味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檀香、饭菜香和孩子们的笑声。河面上飘着一层薄雾,倒映着岸边的红灯笼和行人的身影,像一幅流动的画。

“明天初二,我们去古乡村给长辈拜年,手信都准备好了吗?”秦嫣凤问。江奔宇点点头:“准备好了,一包红砂糖,两封糖环,都是按老例准备的。”红砂糖在当时算是稀罕物,糖环是秦嫣凤亲手炸的,脆甜可口,是拜年时最体面的手信。

“等过了年,我想把后院的空地开垦出来,种点蔬菜,这样我们就能经常吃到新鲜菜了。”江奔宇说。秦嫣凤笑了:“好啊,我跟你一起种。再养几只鸡,下了蛋给阿土他们补身体。”“嗯,还要攒钱给秦金他们买课本,让他们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江奔宇看着远处的天空,眼神里满是期盼。

1977年的高考刚刚恢复,这给许多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秦金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学习很认真,江奔宇和秦嫣凤都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回到家时,弟弟们已经回来了,衣兜里装满了利是封和零嘴,正围在八仙桌前,兴奋地数着利是。“姐,姐夫,你们看,我有五个利是!”秦水举着手里的红封,得意地说。秦金把利是封都叠好,放进一个铁盒子里:“姐说过,利是要存起来,以后买文具。”秦嫣凤走过去,摸了摸秦金的头:“真懂事。”

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蛤蟆湾的巷弄里,炊烟袅袅升起,混着饭菜的香味。秦嫣凤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晚上要吃饺子,是江奔宇说的北方老例,“饺子像元宝,吃了招财进宝”。江奔宇跟着走进来,帮着擀皮;秦金带着弟妹们,坐在门口择菜。厨房里的灯光亮起来,映着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温馨而热闹。

窗外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此起彼伏,像在为这1977年的正月初一唱着赞歌。秦嫣凤看着手里的饺子皮,想着白天的热闹,想着邻里的热络,想着弟妹们的笑脸,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物质依然匮乏,日子或许还会有困难,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这年味和人情味还在,日子就一定会像炸得金黄的煎堆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香甜。

这雾里来的正月初一,不仅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更带来了复苏的生机,包裹着人们对新一年最朴素、最热切的期盼,在1977年的南方大地上,缓缓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