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燕子 作品

第305章 暖阳里的冬闲时光:竹筒捕鼠器(第2页)

覃龙和何虎虽然是从小在乡下长大,这事还是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何虎还伸手摸了摸竹子的表皮,感受着竹子的硬度,嘴里念叨着:“原来选竹子还有这么多讲究,以前我砍竹,都是随便砍的。”

江奔宇笑了笑,拿起一根选好的楠竹,扛在肩上:“以前咱们砍竹是为了烧火或者做些简单的家具,不用那么讲究。但做捕鼠器不一样,得耐用,不然刚放出去就坏了,还怎么捕老鼠。”

三个人把选好的楠竹搬到院子的角落边上,堆在墙角。江奔宇又从工具里拿出木尺,对着楠竹量了起来。“做捕鼠器需要两种竹筒,一种是外筒,一种是内筒。”江奔宇一边量,一边说,“外筒要选内径3厘米、筒深28厘米的,而且必须是一头带节的,这样老鼠进去后就跑不出来;内筒要选内径2.5厘米、长度24厘米的,也是一头带节的,用来装诱饵。”

他用铅笔画在竹子上,做上标记,然后拿起那把老锯子,架在竹子的标记处,开始锯竹。“吱呀——吱呀——”锯子划过竹子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锯末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落在江奔宇的袖口上,也落在青石板上。江奔宇锯竹的时候很用力,但动作很稳,眼睛盯着锯子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往下锯,生怕锯歪了。

覃龙看着江奔宇锯竹,也忍不住想试试。“老大,我来试试吧!”覃龙搓了搓手,眼里满是跃跃欲试。

江奔宇停下手里的活,把锯子递给覃龙:“行,你试试。锯的时候要稳住,别太用力,不然容易锯歪。眼睛要盯着标记线,慢慢锯,顺着竹子的纹理来。”

覃龙接过锯子,架在竹子上,开始锯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他力气太大,锯子歪了好几次,锯出来的口子也不整齐。江奔宇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地提醒他:“慢点,力气小点儿,顺着线走。这和平时锯木头烧火的不一样。”覃龙听着指导,慢慢调整着力度和方向,过了一会儿,终于锯好了一节竹子。他拿起锯好的竹筒,看了看,虽然不如江奔宇锯的整齐,但也还算合格,忍不住笑了:“看来这锯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得多练。”

何虎也想试试,江奔宇又教他锯内筒。内筒比外筒细,锯的时候更要小心。何虎学得很认真,虽然刚开始也锯歪了,但很快就掌握了技巧,锯出来的内筒也越来越整齐。

秦嫣凤和许琪收拾完东西,也凑过来看他们锯竹。许琪看着锯好的竹筒,好奇地问:“小宇,这竹筒锯好后,还要做什么呀?”

江奔宇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锯好竹筒后,还要用凿子在竹筒上凿孔,用来穿绳子做触发装置。然后还要把竹筒的边缘磨光滑,免得划破手,也免得老鼠被划伤后挣扎着跑掉。”

说着,江奔宇拿起一个外筒,又拿起一把小凿子,在竹筒靠近节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凿了个小孔。“这个孔要凿在竹筒的侧面,离节大概1厘米的地方,大小要能穿过麻绳。”江奔宇一边凿,一边解释,“然后在内筒的侧面,也要凿一个小孔,位置要和外筒的孔对应,这样才能把绳子穿过去,做成触发线。”

凿子凿在竹子上,发出“笃笃”的声音。江奔宇的动作很轻,生怕把竹筒凿裂了。他时不时地用手指摸一摸凿好的孔,感受着孔的大小和光滑度,要是有不平整的地方,就用凿子轻轻修一修。

覃龙和何虎也学着江奔宇的样子,拿起凿子凿孔。覃龙力气大,刚开始的时候没控制好力度,差点把竹筒凿裂了,吓得他赶紧停了手。江奔宇赶紧过来看了看,还好只是有点裂纹,不影响使用。“凿孔的时候一定要轻,”江奔宇叮嘱道,“竹子虽然硬,但也脆,用力太猛容易裂。慢慢来,别急。”

覃龙点点头,又拿起凿子,这次他放轻了力度,一点一点地凿,终于凿好了一个孔。何虎则做得很仔细,他凿孔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竹筒,动作很慢,但凿出来的孔又圆又光滑,比江奔宇凿的还好看。

秦嫣凤看着他们忙得热火朝天,也想帮忙。“阿宇,我能帮你们做点什么呀?”秦嫣凤问道。

江奔宇想了想,从工具里拿出一卷麻绳,递给秦嫣凤:“你帮我们把麻绳剪成小段吧,每段大概30厘米长,要剪得整齐些,别太长也别太短。剪好后,再把每段麻绳的两端都搓一搓,免得散开。”

“好嘞!”秦嫣凤接过麻绳,找了个竹椅坐下,拿起一把剪刀,开始剪麻绳。许琪也凑过来,帮着秦嫣凤一起剪。两个人一边剪,一边聊着天,偶尔看看院子里锯竹、凿孔的三个男人,脸上满是笑意。

太阳慢慢西斜,光线从暖黄变成了橘红,落在院子里的楠竹上,落在每个人的身上,都镀上了一层金边。院子里的声音也越来越热闹,锯子的“吱呀”声、凿子的“笃笃”声、剪刀的“咔嚓”声,还有几个人的说话声、笑声,混在一起,像是一首温暖的乡村小调。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大部分竹筒都锯好了,孔也凿得差不多了。江奔宇拿起一个外筒和一个内筒,又拿起一段剪好的麻绳,开始组装捕鼠器。“组装的时候,要先把麻绳穿过外筒的孔,再穿过内筒的孔,然后在麻绳的一端绑上一个小石子,作为配重。”江奔宇一边做,一边解释,“然后在麻绳的中间位置,绑一根细一点的棉线,作为触发线。触发线要绑得松一点,刚好能挡住内筒的口,这样老鼠想吃诱饵,就会碰到触发线,把棉线咬断,内筒就会因为配重的重力滑下来,把老鼠的头卡住。”

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绑着麻绳和棉线。很快,一个完整的竹筒捕鼠器就做好了。江奔宇拿起捕鼠器,给大家演示了一遍:“你们看,把诱饵放在内筒里,注意别放得太靠近筒口,不然老鼠不用碰到触发线就能吃到诱饵。然后把内筒放进外筒里,用触发线挡住内筒口,再把捕鼠器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等着老鼠上钩就行。”

覃龙拿起一个做好的捕鼠器,仔细看了看,又试着把内筒放进外筒里,感受着触发线的松紧度,忍不住赞叹道:“老大,你这手艺真厉害!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能捕到老鼠。”

江奔宇笑了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我这手艺还是跟一个爷爷学的。村里的老鼠特别多,经常跑到家里偷粮食,还咬坏衣服。老爷爷就做了很多这种竹筒捕鼠器,每天傍晚背着去田坎、山边放,第二天早上再去收,每次都能捕到好几只。那时候,我经常跟着老爷爷去放捕鼠器,老爷爷还教我怎么找鼠路。”

“鼠路?”许琪好奇地问道,“老鼠还有路吗?”

“当然有了!”江奔宇点点头,“老人们都说,老鼠是有‘路’的,它们每天都会沿着固定的路线走,比如田坎边的草丛里、山边的石缝旁,还有老鼠洞口附近。有经验的人,一看就能找到鼠路——比如草丛里有被踩过的痕迹,泥土上有老鼠的脚印,这些都是鼠路的记号。把捕鼠器放在鼠路的要道上,老鼠十有八九会中招。”

何虎也想起了小时候的事,笑着说:“我小时候也见过这种捕鼠器,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多的人家有上百个。我和村里的小伙伴还经常拿着捕鼠器去玩,虽然不一定能捕到老鼠,但也玩得乐此不彼。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跟着我爹去收捕鼠器,一下子捕到了三只大老鼠,我爹可高兴了,晚上就把老鼠宰了,爆炒了一盘,那味道,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可不是嘛!”覃龙也跟着说道,“听说正宗的山鼠,都是吃山上的花生、红薯、树根、野果长大的,肉质特别嫩,一点都不腥。宰了之后,把皮剥了,内脏清理干净,切成块,用姜蒜爆香,再放点辣椒、花椒,爆炒几分钟,那香味能飘满整个村子。要是捕得多了,吃不完的就熏干了,挂在房梁上,冬天的时候拿下来蒸着吃,也特别香。”

秦嫣凤听着他们说吃老鼠,忍不住皱了皱眉:“你们男人就是胆大,我可不敢吃老鼠,看着就害怕。”

许琪也点点头:“我也不敢吃,不过我娘说,以前粮食少的时候,老鼠肉也是难得的荤菜,能帮着填饱肚子。现在日子好了,大家也不怎么吃了,但捕鼠器还是有用的,村里的田地里经常有野鼠出没,糟蹋庄稼,用捕鼠器捕老鼠,也能帮着保护庄稼。”

江奔宇赞同地说:“对,现在虽然不缺粮食了,但野鼠还是会破坏庄稼。每年秋冬时节,地里的红薯、花生都熟了,野鼠就会跑到地里偷东西吃,有时候一片地能被它们糟蹋一半。用这种竹筒捕鼠器,不用花钱买,自己做就行,材料也简单,一根竹子、一根绳子就够了。”

说着,江奔宇又拿起一个竹筒,开始组装捕鼠器。覃龙和何虎也跟着学,秦嫣凤和许琪则继续剪麻绳、递工具。几个人分工合作,效率也高了不少。江奔宇负责组装触发装置,覃龙和何虎负责把内筒放进外筒里,秦嫣凤和许琪则负责检查每个捕鼠器的松紧度,看看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是有,就赶紧指出来,让他们修改。

太阳渐渐沉到了山后面,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院子里的光线也暗了下来。一群人影的走过来,

江奔宇看了眼日头,说道:“今天先做这么多吧,明天再接着做。晚上龙哥,虎哥就把做好的捕鼠器拿去村西的田坎放了,那里的鼠害最严重,前几天李嫂还说,她家里自留地的红薯地被老鼠糟蹋了不少。重要的是现在大家都往山里去,没人跟我们抢位置。放完了就回来,我也准备开始忙煮吃的了!差点忘记了今晚请知青们吃饭呢!”

覃龙和何虎点点头,把做好的捕鼠器都收起来,放进一个竹筐里。秦嫣凤和许琪也收拾好工具,把剪刀、麻绳都放进木桌的抽屉里。

等他们俩走后,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远处传来几声狗叫,还有风吹过楠竹林的“沙沙”声。江奔宇看着竹筐里的还没制作完成的捕鼠器,又看了看身边的好奇的知青。他知道,明天早上去收捕鼠器的时候,一定能有收获,而村里的庄稼,也能少受点糟蹋。

南方的冬天,虽然也有寒意,但这样一个有太阳的下午,这样一群一起做事的人,这样一份简单的期待,却让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温暖。楠竹的清香还在空气中弥漫,红薯粥的余味还在舌尖萦绕,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像是这冬日里最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