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579章 专家对神秘符号解读尝试

晨雾未散时,江浅已站在研究院门口迎接来宾。青灰色石板路上停着几辆老式轿车,车门次第打开,走下的每位学者都带着独特的气质——有的拄着雕花手杖,有的夹着皮质公文包,还有位白发老者捧着泛黄的羊皮卷轴。他们皆是国际知名的符号学权威,今天齐聚于此只为破解那个困扰江浅多时的神秘符号。会议室内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与紧张期待交织的氛围。江浅将全息投影设备启动,立体光影中缓缓旋转的符号立刻成为全场焦点。“各位老师,这是我们从多个时空收集到的同一组符号变体。”她操控激光笔指点着不同角度的细节,“无论是玛雅石碑上的浅浮雕,还是商周青铜鼎底部的铸纹,甚至是现代ufo目击报告中描述的光芒形态,都能找到惊人的相似性。”

第一位发言的是研究埃及象形文字半生的霍华德教授。他扶了扶金丝眼镜,枯瘦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注意看这个弯曲的触须状结构,它在古埃及神话中代表生命之树的根系。但在这里……”他放大某个局部,“却多了三道额外的环纹,这不符合任何已知体系。”说着,他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传统符号与目标符号的对比图,红色标记的差异处像伤口般刺眼。

来自中国的李昌明博士突然插话:“如果考虑阴阳五行学说呢?”他调出自己带来的甲骨文数据库,“你们看这个变体里的五边形元素,对应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中间的圆点恰似太极图的中心。”他的语音刚落,日本学者山本龙一便兴奋地接话:“没错!我们在平安时代密教典籍里见过类似的曼荼罗构图,不过那些圆圈通常是七重而非九重。”两人随即展开激烈讨论,用粉笔在黑板上推演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俄罗斯符号学家伊万诺夫忽然起身走到投影前。他的影子覆盖了整个墙面,粗壮的手臂挥舞间切换着不同文明的案例:“这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巧合。”他的口音带着厚重的喉音共鸣,“而是某种超越地域限制的认知模式体现。”他展示的照片包括西伯利亚岩画、复活节岛石像背部刻痕以及澳大利亚原住民洞穴壁画,所有图案都包含那个核心符号的不同变形。

茶歇时间,专家们围聚在摆满点心的长桌旁继续争论。江浅趁机向坐在角落翻阅资料的年轻女学者询问意见。这位专攻楔形文字的安娜博士抬起头推了推圆框眼镜:“我在泥板文书中发现过类似的数学表达方式。”她翻开笔记本电脑展示楔形文字编码的数字系统,“把这些符号拆解成基本笔画后,发现它们可以组成质数序列。”她的发现引发新一轮高潮,众人纷纷拿出计算器验证理论。

下午的研讨更加深入。印度学者拉奥拿出自己破译过的梵文咒语抄本:“注意观察符号内部的波浪线走向。”他指着全息影像中某处细微起伏,“这与《吠陀经》描述的声波振动轨迹完全一致。”为证明这点,他请求关闭灯光并播放特定频率的音乐。当低沉的大提琴声充满房间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投影中的符号似乎随着旋律轻轻脉动,边缘泛起微弱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