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542章 社会影响与公众认知提升(第2页)

张译的古籍被小心地放进恒温运输箱,准备送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古今科技对话展”。老教授正给箱子贴标签,上面写着“楚巫典籍(复制品)——时空科学的源头之一”。“展览特意设置了‘互动解读’环节。”他对着前来对接的策展人说,“观众扫描古籍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对应的现代科研成果。比如扫描‘七星贯珠’的插图,就会弹出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视频。”策展人突然指着标签笑,“您把‘复制品’三个字写得这么小,是怕观众失望吗?”两人相视而笑,空气中弥漫着对知识传播的期待。

傍晚的钟楼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舞台正在进行“时空科学夜话”。江浅坐在观众中间,和大家一起听陈教授讲亚马逊修复现场的故事。老教授的麻布长袍上还沾着雨林的泥土,他举起青铜铃铛轻轻摇晃,铃声在广场上回荡,与远处装置的余韵形成奇妙的共鸣。“当时能量流突然不稳,是当地的长老提醒我们调整铃铛的角度。”他的声音里带着感慨,“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观众席里有人举起手机录像,弹幕在屏幕上滚动:“原来科研这么有趣”“为团队点赞”“骄傲”……

林野的“时空科普大篷车”正在驶向周边乡镇,车身上的彩绘描绘着楚巫装置与现代实验室的场景。他趴在车窗上,看着路边的孩子们追着车跑,手里挥舞着之前发放的能量检测试纸——这种特制试纸能根据周围的时空稳定度变色,像魔法卡片。“下一站是留守儿童学校。”他对着对讲机说,声音里带着兴奋,“准备了简易的棱镜折射实验,让孩子们通过彩虹理解能量的传播。”大篷车的喇叭里播放着小周配音的科普动画,卡通版的青铜棱镜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引来路边村民们的驻足倾听。

江浅回到研究中心时,夜色已经笼罩了五浊镇。玻璃幕墙外的记者们大多散去,只剩下几个执着的摄影师在拍钟楼的夜景。她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的新邮件里,是位退休教师发来的,说组织了老年大学的“时空科学读书会”,正在研读团队发表的通俗文章。附件里的照片上,老人们围着放大镜看楚巫铭文的拓片,脸上的笑容在台灯下格外温暖。

张译的古籍修复台还亮着灯,老教授正给一本新发现的楚巫笔记做数字化扫描。屏幕上的文字在扫描笔的移动下逐渐清晰,与团队的研究数据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位楚巫记载了他对‘时空本质’的思考。”他指着屏幕上的句子,“和现在的弦理论有相通之处。”江浅凑近细看,两千多年前的笔迹在电子屏上泛着微光,像位老朋友在诉说未完成的探索。

广场上的夜话还在继续,陈教授的陶埙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顺着晚风飘向钟楼。江浅知道,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就像这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真诚的交流。她拿起笔,在新的科普文章提纲上写下“让每个人都懂时空科学”,笔尖的墨水在纸上晕开,像颗正在扩散的种子,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