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第2页)
张译的古籍摊在修复台上,两位戴着白手套的学生正在用特殊溶剂清理纸页上的霉斑。穿蓝大褂的女生突然指着某段铭文轻声说:“教授,这里的‘气行周天’会不会对应能量守恒定律?”老教授的眼睛瞬间亮了,激光笔立刻照向那段文字:“说得好!楚巫的‘气’就是我们说的能量,‘周天’指的是闭合循环,你看这与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不是异曲同工?”他转身对江浅笑道,“这就是跨学科的好处,考古系的学生往往能从文字背后读出我们忽略的逻辑。”林野突然拖着个巨大的箱子进来,金属锁扣碰撞的声响惊得学生们手里的镊子差点掉落。他掀开箱盖,里面是套缩小版的钟楼装置模型,齿轮组用透明亚克力制成,能清晰看到能量流的运动轨迹。“给实习生的教具做好了!”他拿起模型里的青铜棱镜仿制品,在阳光下转动,七道金光在天花板上投下跳动的光斑,“每个部件都能拆卸,附带500道思考题,比如‘如果金鳞少一片,能量输出会下降多少’,答对的学生能获得操作真装置的机会。”
江浅的钢笔在“芈星回奖学金”评选细则上落下最后一笔,细则第三条写着“需提交一份‘传统智慧现代应用’的提案”。她想起上周收到的某份提案,作者建议用楚巫的“声波调能”原理改进助听器,让设备能过滤掉时空紊乱产生的杂音。“下周组织奖学金申请者去五浊镇采风。”她对着团队成员说,目光掠过窗外正在扩建的民俗博物馆,“让他们听老人们讲芈家守护钟楼的故事,看工匠如何用古法铸造青铜镜,这些鲜活的案例比课本更有感染力。”
小周的防水板上,画着实习生的培养流程图:第一月学习楚巫典籍基础,第二月操作现代检测设备,第三月尝试用传统方法解决科研问题。她在“考核环节”旁画了个小小的青铜鼎,标注着“需独立完成一次简易能量引导仪式”。“上周有个学生用陶埙吹出了‘镇魂咒’的基频。”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虽然手势还不太标准,但能量检测仪显示,周围的时空稳定度确实提升了3%。张教授说,这孩子有‘气感’,是可塑之才。”
张译的古籍修复台上,摊着卷残破的《五浊镇法考》,一位戴眼镜的研究生正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拼接纸页。老教授站在旁边,手里拿着的放大镜映出学生专注的侧脸:“注意纸页边缘的朱砂痕迹,那是楚巫做的书签,标记着重要章节。”他突然指向学生不慎弄歪的纸片,“这里记载的‘五器摆放角度’,误差不能超过半寸,就像你们做实验时的仪器校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学生点点头,镊子在指尖微微颤动,终于将纸片归位,修复台的台灯照在拼接处,几乎看不出断裂的痕迹。
江浅的目光掠过墙上的学术会议海报,“第一届时空科学青年论坛”的标题旁,印着楚巫风格的纹样。她拿起笔在海报的“青年学者专场”旁打了个勾:“给在读研究生留三个主旨发言名额。”声音里带着鼓励,“他们的视角往往更敏锐,上次有个博士生提出‘用机器学习识别楚巫铭文的能量特征’,这个思路我们之前都没想到。”
林野的投影仪上,正播放实习生制作的“时空科普动画”,卡通风格的青铜棱镜在屏幕上跳着舞,向小朋友解释“为什么钟楼能修复裂缝”。“已经和少儿频道谈好了合作。”他的手指在播放键上轻点,动画里的江浅戴着卡通眼镜,正用棒棒糖比喻能量流的运动,“下周开始连载,每集五分钟,最后一集让小周配音,她的声音小朋友们喜欢。”
暮色降临时,研究室的灯光次第亮起。江浅看着团队成员们围在长桌旁,张译在给学生讲解古籍里的能量公式,林野在调试教学模型,小周在整理明天讲座的签到表。她的目光落在窗台上的感应草上,叶片在能量场中舒展的纹路,像极了正在生长的知识之树。“传承不是复制。”江浅轻声说,看着实习生们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批注,楚巫术语旁已经开始出现属于他们的理解,“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
窗外的钟楼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九层的能量核心像颗跳动的心脏,将知识的光芒播撒向远方。江浅知道,这些伏案苦读的身影,这些跃动的笔尖,终将成为未来时空研究的火种,让楚巫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光芒,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