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541章 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

钟楼研究室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江浅摊开的手稿上织出细碎的光斑。纸页边缘的批注里,楚巫的“地脉引”术语旁用红笔标注着现代超导理论的对应解释,两种笔迹在晨光中交织,像两条跨越时空的河流。她的钢笔悬着“时空能量传导机制”章节的末尾,笔尖的墨水在纸上晕开微小的圆点,如同未被探索的时空节点。“论文的结构需要调整。”张译推着古籍车走过,木质车轮在地板上碾出轻微的声响。老教授从《楚巫典籍汇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纸页上,朱笔勾勒的能量图谱旁,贴着江浅团队拍摄的超导矿脉核磁共振影像,“应该在‘传统理论’与‘现代验证’间加个过渡章节,用具体案例说明两者的关联性。比如楚巫说的‘七星贯珠’,可以对应我们在修复时观察到的七处能量峰值,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突然指着手稿上的某个公式,“这个能量转化系数的推导过程,最好附上楚巫‘草测法’的原始数据,让理论有实证支撑。”

林野抱着的投影仪突然亮起,屏幕上正播放他制作的“楚巫装置三维解剖”动画。橙色工装服的肘部在桌沿磕出轻响,他却浑然不觉,手指在触控板上飞快滑动:“我觉得论文里该加段动画附录!”屏幕上的青铜棱镜正在虚拟环境中分解,金鳞的运动轨迹与楚巫铭文的纹路完美重合,“光看文字描述太抽象,学生们对着动画学,半小时就能理解能量循环原理。上次给五浊镇中学的学生演示,后排的男生都举着手问能不能拆个真的研究。”

江浅的指尖在论文的“案例分析”部分停顿,那里夹着张亚马逊裂缝修复的现场照片。陈教授团队举着青铜铃铛的身影旁,望天树的新叶在能量流中舒展,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2025年3月21日,裂合后第7小时”。“要把这些一手资料写进去。”她对着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仅是数据和理论,还要有现场的细节——比如能量流接触皮肤时的触感,楚巫符咒在不同光照下的变化。这些感性体验,有时比公式更能传递知识。”

张译突然从古籍中抽出本线装笔记本,纸页上是芈星回曾祖父的实验记录,用毛笔字记载着清光绪年间的某次能量检测。“可以搞个‘双栏对照’排版。”老教授的激光笔在纸页上划出两道平行线,“左栏放楚巫原始记录,右栏附现代解读,中间用箭头标注逻辑关联。比如‘寅时三刻,镜光偏西三度’,对应我们的‘地球自转导致的光影偏移计算’,这样既保留传统又方便理解。”他突然指着笔记里的手绘仪器图,“这东西和我们现在用的光谱仪原理相通,只是用蜡烛代替了激光,值得在论文里重点分析。”

林野的投影仪切换到讲座ppt的预览界面,封面用楚巫青铜器的纹样做底,标题“时空能量的古今对话”旁画着个简笔画的青铜棱镜。“下周的首场讲座,我准备了互动环节!”他指着ppt里的虚拟装置模型,“让听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操控模型里的五怨器,体验不同启动顺序对能量流的影响。上次试讲时,物理系的教授都玩得停不下来。”他突然调出听众名单,“还邀请了三位中学科学老师,他们说要把这些案例编进校本课程,让初中生也能听懂时空科学。”

江浅的目光落在桌角的合作意向书上,北京大学的校徽旁盖着钟楼研究中心的印章,红色印泥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联合实验室的第一批设备清单拟好了。”她用钢笔圈出“超导材料分析仪”和“楚巫器物修复台”,两种看似矛盾的设备在清单上并排躺着,“左边放现代仪器,右边摆古籍修复工具,学生们可以在分析完青铜棱镜的金属成分后,立刻去体验古法鎏金工艺。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技术的科学内核’。”

小周抱着的学生档案袋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绿色代表“理论见长”,蓝色标注“动手能力强”,黄色则是“跨学科潜力”。她的铅笔在档案上划出波浪线,某份简历的“特长”栏里写着“能看懂部分楚简文字”,旁边被她打了个醒目的星号。“这届申请实习的学生里,有个考古系的姑娘能背《楚辞?远游》。”小周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指尖点向档案里的选修课记录,“她还辅修了量子物理,上周提交的论文里,把‘乘清气兮御阴阳’解读成‘时空能量的正负粒子运动’,思路特别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