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0章 邯:大秦最后的擎天柱(第2页)

章邯与王离商量后,决定分工:王离继续围攻巨鹿,章邯则在棘原修筑甬道,往巨鹿运送粮草。这甬道是用木头和泥土筑成的通道,高约两丈,宽约三丈,秦军在甬道两侧派兵守卫,粮草通过甬道直接送到王离的军营——章邯以为,只要粮草不断,王离就能拿下巨鹿,到时候再回头收拾诸侯联军。

可章邯千算万算,没算到项羽会这么勇猛。项羽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凿沉,把锅砸了,把帐篷烧了!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这一战,要么胜,要么死!”楚军士兵知道,没有退路了,只能拼命。

项羽领着楚军,并没有直接去救巨鹿,而是绕到了棘原,目标是章邯的甬道。他知道,只要断了王离的粮草,巨鹿之围自然就解了。

这日凌晨,天刚蒙蒙亮,项羽领着三万骑兵,突然对甬道发起进攻。守卫甬道的秦军还在睡梦中,被楚军杀了个措手不及。楚军士兵拿着刀斧,对着甬道的木架一阵乱砍,木架倒塌,甬道瞬间被破坏。章邯得知消息后,慌忙领兵来救,可项羽已经带着人退走了——他就像一只灵活的狐狸,打了就跑,专挑甬道的薄弱处下手。

章邯没办法,只能重新修筑甬道,可刚修到一半,项羽又来偷袭。如此反复几次,章邯的甬道始终修不好,王离的粮草也越来越少。王离派人来催,章邯只能回信:“粮草很快就到,将军再坚持几日。”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粮草,哪有那么容易送到?

更让章邯头疼的是,秦二世又派人来催战,指责他“久战无功”。章邯知道,这是赵高在背后搞鬼——赵高自从当了丞相后,就把持朝政,嫉贤妒能,凡是立了功的大臣,他都想办法陷害。章邯担心,要是再打不胜,自己迟早会被赵高害死。

于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向秦二世说明情况,请求增兵增粮。可司马欣到了咸阳,赵高却故意不见他,让他在宫外等了三天。司马欣心里发慌,知道赵高要对章邯下手,连夜逃出咸阳,抄小路回到棘原。

见到章邯后,司马欣哭着说:“将军,赵高要害您啊!我在咸阳等了三天,赵高都不见我,还派人跟踪我,幸好我跑得快,不然就回不来了!如今这情况,咱们战也是死,降也是死,您可得早做打算啊!”

章邯听了,如遭雷击。他看着远处的巨鹿城,又想到咸阳城里的赵高,心里第一次有了动摇——他为大秦出生入死,可大秦却要置他于死地,这仗,还有必要打下去吗?

章邯心里动摇,可他毕竟是大秦的将军,哪能轻易投降?就在这时,赵国的陈馀派人送来一封书信,信里写道:“将军啊,您可知白起、蒙恬的下场?白起为秦破楚、灭赵,立下不世之功,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蒙恬为秦守长城、逐匈奴,最后却被胡亥赐死。您如今立了这么多功,赵高能容得下您吗?不如归顺诸侯,共灭暴秦,到时候还能封王封侯,不比死在赵高手里强?”

章邯看着这封信,心里更乱了。他召集手下的将领商议,有的将领说:“将军,咱们跟着您打仗,是为了活命,可要是被赵高害死,那太不值了!不如投降项羽吧!”有的将领却反对:“咱们是秦将,投降项羽,岂不是成了逆贼?”

就在章邯犹豫不决时,项羽又派人来劝降,派来的人叫陈稀,是项羽手下的谋士。陈稀见到章邯后,开门见山:“将军,项羽将军知道您是忠臣,也知道您是被赵高所逼。只要您愿意投降,项羽将军愿意与您结为兄弟,共灭暴秦,到时候把关中封给您,让您做王!”

章邯还是不放心——他杀了项梁,项羽能真心原谅他吗?于是,他派赵敢跟着陈稀去楚营,探探项羽的口风。赵敢到了楚营,只见项羽按剑坐在帐中,两旁的将领个个怒目而视,气氛十分紧张。

项羽见了赵敢,冷冷地问:“章邯让你来做什么?”赵敢躬身道:“我家将军想问,若他投降,将军能保证他和手下将士的性命吗?”项羽哼了一声:“我项羽说话算话!只要章邯真心投降,我不仅保他性命,还封他为雍王!”说罢,他抽出一支雕翎箭,“啪”地一下折成两段,“我以这支箭为誓,若我负了章邯,有如此箭!”

赵敢见项羽折箭为誓,心里有了底,回到棘原后,把情况告诉了章邯。章邯这才下定决心,投降项羽。

公元前207年冬,章邯领着二十万秦军,在殷墟向项羽投降。项羽果然遵守承诺,封章邯为雍王,还让他留在军中效力。章邯心里感激,想着以后跟着项羽,或许真能有个好前程。

可他没想到,一场大祸正在等着他的手下。项羽领着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往关中进军。一路上,楚军士兵经常欺负秦军士兵,有的抢秦军的粮食,有的打骂秦军。秦军士兵心里不满,私下里议论:“咱们投降了项羽,要是到了关中,项羽把咱们杀了怎么办?”

这些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心里也犯了嘀咕:这二十万秦军,要是到了关中反戈一击,那可就麻烦了。他找来英布、蒲将军商议,英布说:“将军,不如把这些秦军都杀了,免得留下后患!”项羽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头。

当晚,项羽下令:“楚军士兵听令,三更时分,把秦军士兵都杀了,一个不留!”楚军士兵趁着秦军熟睡,拿着刀斧闯进秦营,见人就杀。秦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有的还没明白过来,就被砍倒在地;有的想反抗,可手里没有兵器,只能任人宰割。

章邯当时在项羽的中军帐里,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心里咯噔一下,慌忙冲出去一看,只见秦兵的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新安城的土地。他抓住一个楚军士兵,嘶吼道:“这是怎么回事?!”士兵说:“是将军下的令,说秦军要反,所以把他们都杀了!”

章邯看着满地的尸体,又想到自己当初对秦军士兵的承诺,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我章邯对不起你们啊!”他想去找项羽理论,可赵敢拉住他:“将军,您现在去找项羽,只会送死啊!”

章邯瘫坐在地上,看着新安城的夜空,心里一片冰凉——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路,却没想到,自己成了害死二十万弟兄的罪人。从这一刻起,章邯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项羽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后,领着大军进入关中,杀了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然后分封诸侯——他封章邯为雍王,镇守关中的废丘、栎阳等地;封司马欣为塞王,镇守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镇守上郡,这就是“三秦”的由来。

可项羽没在关中待多久,就带着大军回到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他一走,刘邦就听从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领着汉军杀回关中。司马欣和董翳根本不是汉军的对手,很快就投降了刘邦。只剩下章邯,坚守在废丘城,抵抗汉军。

章邯知道,废丘是他最后的阵地——他害死了二十万秦军,要是再投降刘邦,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自己也无颜面对那些死去的弟兄。所以,他下定决心,死守废丘。

他在废丘城里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城里的粮食都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加固城墙,在城墙上修筑箭楼;又引渭水环城,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刘邦领着汉军来攻废丘,几次都被章邯打退。

刘邦没办法,只能让韩信来指挥。韩信到了废丘,围着城池看了几天,终于看出了破绽——废丘城的水源来自渭水,只要截断渭水的上游,再突然放水,就能把废丘城淹了。

韩信让人在渭水上游修筑堤坝,把水拦住。章邯很快就发现了汉军的举动,他知道韩信想水淹废丘,可他没办法——汉军在堤坝周围派了重兵守卫,秦军根本冲不上去。章邯只能下令:“在城里挖排水沟,把水引出去!”可城里的排水沟哪能抵挡住渭水的洪水?

公元前205年春,韩信下令:“挖开堤坝!”随着一声令下,渭水的洪水如巨龙般冲向废丘城,城墙很快就被洪水冲垮,洪水涌入城中,房屋倒塌,百姓哭号。章邯站在城楼上,看着城里的惨状,心里充满了愧疚——他为了守住废丘,却害了城里的百姓。

汉军趁机攻入废丘城,赵敢领着最后几百名秦军士兵抵抗,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章邯知道,大势已去。他回到雍王府,换上了当年的秦军甲胄,拿起那柄陪伴他多年的青铜剑——这柄剑,曾斩杀过无数义军,也曾见证过他的荣耀与耻辱。

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哭着劝他:“将军,咱们投降吧,留着性命,才能照顾孩子啊!”章邯看着妻子和儿子,眼里含着泪水:“我不能投降。我害死了二十万弟兄,又害了废丘的百姓,只有一死,才能谢罪啊!”说罢,章邯推开妻子,走到堂前,对着咸阳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头——那里,曾是大秦的都城,曾是他誓死守护的地方。然后,他拔出青铜剑,横在脖子上,长叹一声:“大秦亡了,我章邯,也该去了!”

随着一声脆响,鲜血溅在地上,章邯的身体缓缓倒下。那柄青铜剑掉在地上,剑身上的“邯”字,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将军的悲剧。

刘邦进入废丘后,听说章邯自刎了,心里也有些感慨:“章邯是个忠臣,只可惜生错了时代。”他下令,把章邯的尸体好好安葬,也算给这位大秦最后的名将,留了一丝体面。

列位,章邯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本是文官,却在危难之际领兵出征,凭着一群刑徒,硬生生撑起了大秦的半壁江山;他作战勇猛,战术灵活,戏水破周文、定陶斩项梁,何等威风;可他又生不逢时,遇上了昏庸的秦二世、奸佞的赵高,最后只能投降项羽;他想保住手下的弟兄,却没想到项羽会坑杀降卒;他想死守废丘,却最终只能自刎谢罪。

这正是:

铁甲将军百战休,功名到头土一抔。

若非咸阳奸佞乱,何至英雄血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