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兵仙”韩信(第2页)
这一仗,韩信只用一万多人,就打败了二十万赵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后,将士们都来问韩信:“将军,兵法上说‘背丘勿逆,倍水无迎’,您为什么要背水布阵,还能打赢呢?”
韩信笑着说:“兵法上还有一句话,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咱们的将士大多是新招的兵,没经过多少训练,要是有退路,打起来一害怕就跑了;现在把他们放在死地,他们只能往前冲,这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啊!”将士们听了,一个个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这“背水一战”,不是韩信不懂兵法,而是他把兵法用活了!
打败赵国之后,韩信又率军收服了燕国,接着就准备进攻齐国。可就在这时,刘邦派了一个叫郦食其的谋士,去劝齐国投降。郦食其凭着一张嘴,还真把齐王田广说动了,田广答应归降刘邦,还撤了防备汉军的军队,天天跟郦食其喝酒庆祝。
韩信得知齐国已经投降,就想撤军。可他手下有个谋士叫蒯通,劝他说:“将军您率领几万大军,打了一年多,才打下赵国五十多座城;郦食其就凭一张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难道将军您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书生吗?再说,汉王只是让您进攻齐国,也没说让您撤军啊!”
韩信一听,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于是,他趁着齐国没有防备,率领汉军突然进攻齐国。齐军毫无准备,很快就被打得大败。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骗了自己,一怒之下,把郦食其煮死了,然后派人去向项羽求救。
项羽得知齐国被攻,赶紧派大将龙且,率领二十万楚军去救援齐国。龙且是项羽手下的猛将,为人骄傲,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有人劝龙且:“韩信的军队远离家乡,战斗力强,咱们不如坚守不出,再让齐王派人去安抚那些已经投降汉军的城池,让他们反叛汉军,这样汉军粮草断绝,自然会不战而退。”
可龙且跟陈余一样,也看不起韩信:“韩信一个毛头小子,能有多大能耐?再说,我是来救齐国的,要是不敢跟韩信打,岂不让人笑话?要是打赢了,我还能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
很快,龙且的楚军就跟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对峙起来。韩信看着潍水,心里又有了主意。他让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沙袋,装满沙子,堵在潍水的上游,让下游的水位大大降低。
第二天,韩信率领一部分汉军,渡过潍水,去进攻龙且的楚军。龙且一见汉军来了,立刻率军迎战。双方打了没多久,韩信又假装败退,往潍水对岸跑。龙且哈哈大笑:“我就说韩信怕我吧!”说着,就率领楚军,渡过潍水,去追赶韩信。
等楚军渡潍水之时,韩信立刻下令,让士兵们把上游的沙袋都挖开。上游的水一下子涌了下来,潍水的水位瞬间暴涨,还在潍水里的楚军,全被洪水冲走了;已经渡过潍水的楚军,也跟后面的大军断了联系,成了孤军。
韩信趁机率领汉军反击,楚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打败。龙且想逃跑,结果被汉军杀死。剩下的楚军见主将死了,也都四散逃跑。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平定了整个齐国。
这就是“潍水之战”——韩信又一次用谋略,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楚军。经此一战,项羽的主力损失惨重,再也没有能力跟刘邦抗衡;而韩信,则成了当时天下最有实力的将领之一——他手里有几十万大军,占据着齐国的大片土地,就算刘邦,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平定齐国之后,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齐国这个地方形势复杂,需要一个王来镇守,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跟项羽对峙,打得焦头烂额,天天盼着韩信来救他,结果却收到韩信要封王的信,当场就火了:“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着他来帮我,他倒好,还想自立为王!”
就在刘邦要发作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张良和陈平,赶紧偷偷踩了踩他的脚,凑到他耳边说:“汉王,咱们现在形势不利,根本管不了韩信。要是不封他为齐王,他要是反了,咱们就全完了!不如就顺水推舟,封他为真齐王,让他安心帮咱们打项羽。”
刘邦一听,立刻醒悟过来,赶紧改口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说着,就派张良去齐国,正式封韩信为齐王,还让韩信尽快率军来援助荥阳。
韩信得到齐王的封号,心里很高兴,立刻率领大军,去跟刘邦汇合。而项羽见韩信成了齐王,又怕又恨,也派人去劝韩信反汉,跟楚、汉三分天下。可韩信拒绝了,他说:“我在楚营的时候,项羽只给我当个小校尉,不听我的建议;汉王却拜我为大将,给我兵权,还封我为齐王,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后来,蒯通也劝韩信反汉,说他“功高震主”,就算帮刘邦打赢了项羽,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不如趁现在有实力,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可韩信还是拒绝了,他说:“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忘恩负义。”
就这样,韩信选择了继续辅佐刘邦。公元前202年,韩信率领汉军主力,跟刘邦、彭越等人的军队汇合,在垓下把项羽的楚军团团围住——这就是史书中的“十面埋伏”。
项羽虽然勇猛,但楚军被围了好几层,粮草也断了,士气越来越低。韩信又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汉军士兵在晚上唱起了楚地的歌谣。楚军将士一听,以为楚地已经被汉军占领了,一个个都思念家乡,再也没了斗志。
项羽见军心涣散,知道大势已去,趁着夜色,率领八百多名骑兵突围。韩信赶紧派人去追,一直追到乌江边上。项羽看着滔滔江水,又想起了跟自己一起出来的江东子弟,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心里又愧又恨,最后拔剑自刎了。
项羽一死,楚汉争霸就结束了。刘邦终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而韩信,作为帮刘邦打天下的第一功臣,他的名字,也永远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的这句评价,成了韩信一生最精准的注脚。
可谁也没想到,这辉煌的顶点,却也是韩信悲剧的开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心里就开始犯嘀咕:韩信手里有这么多兵权,又这么会打仗,要是他反了,谁能打得过他?于是,刘邦就开始一步步削弱韩信的势力。
项羽刚死没多久,刘邦就以“巡游云梦泽”为借口,召见韩信。韩信心里知道刘邦是冲着自己来的,可又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就去见了刘邦。结果刘邦一见到韩信,就下令把他绑了起来,押回洛阳。虽然最后没杀他,却把他的齐王封号撤了,改封为楚王,让他去镇守楚地。
韩信虽然心里委屈,但也只能接受。可到了楚地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没过多久,就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又一次召见韩信,韩信知道这一去恐怕凶多吉少,可又不敢不去。最后,刘邦还是没杀他,只是把他的楚王封号也撤了,降为“淮阴侯”,把他留在长安,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
从此,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封地、没有兵权的侯爷,天天在长安城里无所事事。他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樊哙、夏侯婴等人,如今一个个都成了刘邦的亲信,心里更是憋屈。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见了他,还像以前一样,恭恭敬敬地行大礼,说:“大王您来看我,真是我的荣幸!”可韩信走了之后,却叹了口气说:“我这辈子,居然要跟樊哙这样的人同列,真是可悲啊!”
他的不满,很快就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刘邦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对韩信的猜忌,却越来越深。而韩信自己,也渐渐觉得,刘邦早晚要对自己下手,于是就开始暗中联络一个叫陈豨的将领,想等陈豨在外起兵的时候,自己在长安里应外合,推翻刘邦。
可韩信没想到,他的计划,早就被人泄露了。公元前196年,陈豨果然在代地起兵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去平叛。刘邦走后,长安城里就剩下吕后和太子。吕后得知韩信要在长安谋反,立刻找来了萧何,商量对策。
萧何是韩信的恩人,也是韩信最信任的人。吕后让萧何去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定了陈豨的叛乱,让大臣们都去长乐宫祝贺。韩信虽然心里有些怀疑,但萧何亲自来请,他也不好拒绝,就跟着萧何去了长乐宫。
可一进长乐宫,韩信就知道自己上当了——宫里根本没有什么祝贺的大臣,只有吕后和一群武士。吕后一见韩信来了,立刻下令把他绑起来,押到钟室里。
韩信抬头一看,这钟室四面是厚厚的宫墙,顶上覆着青瓦,连个天窗都没有,只有墙角几盏油灯忽明忽暗,连半分天光都透不进来;再低头瞧,地面上铺着三层厚厚的锦缎毡子,脚踩上去软乎乎的,连一寸泥土都碰不着。韩信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想起当年刘邦在汉中拜他为大将时,曾拉着他的手私下许诺“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意思是只要他韩信还在天地光照之下,只要取他性命的凶器是铁器,这天下就没人能伤他分毫。
可眼下这钟室,既不见天,也不贴地,这时,吕后从屏风后走出来,冷冷看着韩信:“淮阴侯,你与陈豨通谋反叛,证据确凿,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韩信盯着吕后,高声道:“汉王曾许我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你敢违逆汉王之命?”吕后嘴角一撇,朝武士们递了个眼色。只见几个武士上前,手里握的却不是寻常的钢刀铁剑,而是几把削得尖尖的竹片——竹片非铁,自然不算“见铁”。
韩信看着那些竹片,突然惨笑起来,笑声在封闭的钟室里回荡,听得人心里发寒:“好一个吕后!好一个‘不违承诺’!我韩信征战半生,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今日却要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他转头望向门外,仿佛能看到萧何的身影,又喃喃道:“想当年,我在汉营不得志,是萧丞相连夜追回我,在汉王面前力荐我为大将,我才得展胸中韬略,如今,又是萧丞相亲自来请我,说什么汉王平叛凯旋,要我来贺——原来这一请,是要送我去死!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罢了,罢了!”
话音刚落,武士们便持着竹片上前。韩信闭上眼睛,再没说一句话——这位曾在背水阵前以少胜多、在潍水岸边水淹楚军、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的兵仙,最终没能死在疆场的铁刃之下,却死在了不见天日的钟室里,死在了非铁非钢的竹片之下。吕后为了斩草除根,还下令夷韩信三族,他的父母、妻儿、亲族,全被牵连处死,淮阴侯府一夜之间,就从门庭若市变成了断壁残垣。
我们回看韩信的一生:他有经天纬地的韬略,能率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堪称“千古第一帅才”;他有隐忍不拔的意志,能忍受胯下之辱,能在落魄时坚守初心,最终成就大业;他也有知恩图报的品格,对漂母的一饭之恩,他后来真的用千金相报;对萧何的知遇之恩,他始终铭记在心,哪怕最后被萧何欺骗,也没说过萧何一句坏话。
可他的悲剧,也正是源于他的才华——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从古至今,不知让多少英雄好汉落得个悲惨下场。刘邦需要他的时候,能拜他为大将,封他为齐王;可天下平定之后,他的才华,就成了刘邦眼中最大的威胁。正如韩信自己所说,他能指挥千军万马,却看不清人心的险恶,算不透政治的残酷。
或许,从他接受刘邦拜将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他是天生的军事家,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能打赢战场上的每一场仗,却打不赢跟帝王之间的“人心之战”。
今儿个讲完韩信的故事,也盼列位看官能从中品出几分滋味:这人生在世,有才华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明得失。有时候,学会低头,学会隐忍,未必不是一种智慧。若一味恃才傲物,不懂收敛,就算能站上巅峰,也未必能守住自己的事业甚至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