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3章 武安君李牧全传(第2页)

桓齮带着秦军,慌慌张张地往大营赶,刚走到一条山谷里,就听到一声炮响,两边山坡上突然冲出无数赵军。原来,李牧早就料到桓齮会回援,提前在这里设下了埋伏。赵军弓弩手万箭齐发,秦军士兵纷纷倒下;长枪兵从山坡上冲下来,拦住了秦军的去路;铁骑队则从后面冲上来,把秦军夹在了中间。

桓齮见状,知道大势已去,可他还想拼死一搏。他挥舞着大刀,杀了几个赵军士兵,想冲出重围。李牧骑着白龙驹,手持龙泉宝剑,冲了上去,大喝一声:“桓齮,哪里跑!”桓齮回头一看,见是李牧,吓得魂飞魄散,不敢恋战,拔马就跑。李牧在后面紧追不舍,一剑砍中了桓齮的肩膀。桓齮惨叫一声,带着几十个亲兵,狼狈地逃了出去,连自己的盔甲都丢了。

这一场肥下之战,李牧全歼秦军主力,斩杀秦军七万余人,缴获战马两万多匹、兵器无数。消息传到邯郸,赵王迁亲自出城迎接李牧,拉着他的手说:“将军真是赵国的救星啊!要是没有将军,邯郸就保不住了!”当即下旨,加封李牧为武安君,食邑万户,还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李牧。

肥下之战后,秦国消停了两年。可秦王政灭赵的念头一刻都没放下,到了公元前229年,他派王翦和杨端和两位大将,率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北路王翦率军出井陉,直逼邯郸以北;南路杨端和率军进攻邯郸以南,想两面夹击,一举灭赵。

赵王迁连忙让李牧率军抵抗。李牧临危受命,担任赵国的大将军,统领全国兵马。他仔细分析了战局,认为北路秦军是主力,只要打退了王翦,南路的杨端和就好对付。于是,他派副将司马尚率领三万士兵,驻守邯郸以南,抵抗杨端和;自己则率领十万大军,北上抵抗王翦。

李牧率军来到井陉附近,与王翦的秦军对峙。王翦知道李牧厉害,不敢贸然进攻,坚守营垒,与赵军对峙。李牧也知道秦军势大,不能硬拼,于是采用疲敌战术:每天派小股部队袭扰秦军,让秦军不得安宁;又在秦军的粮道上设伏,截获秦军的粮草。

就这样,两军对峙了三个多月,秦军粮草越来越少,士气也越来越低落。王翦心里很是着急:“再这样下去,不用赵军打,咱们自己就被脱垮了。”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毒计——反间计。他派人偷偷潜入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郭开在赵王面前散布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与秦军勾结,准备谋反,要献出邯郸,投降秦国。

这郭开是个贪财好利的小人,收了秦国的重金,就开始在赵王迁面前说李牧的坏话。一开始,赵王迁还不信,说:“李将军是赵国的忠臣,怎么会谋反呢?”可郭开天天在赵王面前说,还伪造了李牧与秦军往来的书信,找了几个假证人,说亲眼看到李牧与秦军使者见面。

赵王迁本就是个昏庸无能、多疑的人,听郭开说得多了,又看到“证据”,心里就犯了嘀咕。他找来几个大臣商议,可这些大臣要么是郭开的同党,要么害怕郭开,都顺着郭开的话说:“大王,李牧手握重兵,要是真谋反了,可就麻烦了,不如先把他召回邯郸,削了他的兵权。”赵王迁一听,觉得有道理,当即下旨,派赵葱和颜聚两位将领,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接到旨意,不由仰天长叹:“我李牧一生戎马,从雁门到肥下,哪一次不是提着脑袋护赵国?当年匈奴十万铁骑压境,是我率将士死守;秦军围邯郸,是我星夜回援!如今王翦兵临城下,正是国难当头,大王竟听信奸人谗言,要夺我兵权?我……我对得起赵国的山山水水,对得起边关的父老乡亲,对得起这‘武安君’三个字啊!”

这一声长叹,让帐外的亲兵听得鼻子发酸,偷偷抹泪。没等李牧缓过劲来,帐帘“哗啦”被掀开,十几个校尉、将军涌了进来,为首的正是跟着他打了八年匈奴的老部下周勃(非汉初周勃,为同名赵将)。周勃“嗵”地跪在地上,大声说:“将军!郭开那奸贼收了秦国的钱,故意害您!您不能交兵权!咱十万将士都听您的,只要您一句话,咱就杀回邯郸,把郭开那狗东西剁了!”

跟着进来的将士也齐刷刷跪下,有的喊“将军不能走”,有的骂“赵王昏庸”,帐里顿时乱成一片。李牧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眼眶也红了——这些人里,有当年雁门守堡垒时断了胳膊的,有肥下之战替自己挡过箭的,还有刚从代郡招来的年轻兵卒,把他当成了赵国的希望。他蹲下身,扶起周勃,声音沙哑:“兄弟们,我知道你们心善,也知道你们为我抱不平。可我是赵国的将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王上要我交兵权,我不能抗旨啊!”

周勃急得直跺脚,“您要是交了兵权,赵葱和颜聚那两个草包能挡得住王翦吗?别说秦国二十万大军,他们就连匈奴的小股骑兵都打不过,到时候邯郸丢了,赵国就真完了!”

李牧沉默了——他不是没想过这点。赵葱是赵王的远房亲戚,靠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当年在雁门跟着韩仓打仗,三战三败,;颜聚倒是打过几场仗,可性格急躁,没什么谋略,遇上王翦那样的老狐狸,只会吃大亏。他对将士们说:“我知道赵葱和颜聚不行,可我不能抗命。我要是抗命,就成了乱臣贼子,赵国就更没救了。你们听我的,好好跟着新将军打仗,守住井陉,别让秦军过了这道关。只要井陉在,赵国就还有希望。”

正说着,帐外传来马蹄声,有人喊“赵将军、颜将军到了”。李牧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他整理了一下盔甲,把龙泉宝剑解下来,放在案上——这把剑陪了他十年,破匈奴时斩过匈奴的白羊王,肥下之战劈过秦军的将军,如今要易主了。他对帐里的将士说:“都起来吧,别让新将军看笑话。”

很快,赵葱和颜聚就进了帐。赵葱穿着一身新盔甲,腰间挂着一把镶金的弯刀,走路都带着一股子傲气。他瞥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将士,又看了看李牧,皮笑肉不笑地说:“武安君,大王有旨,让我和颜将军来接掌兵权。您也累了,该回邯郸歇着了。”

颜聚站在旁边,脸色有些难看——他当年在肥下之战中跟着李牧打仗,知道李牧的本事,也知道这事儿是郭开搞的鬼,可他不敢说。他低着头,小声说:“武安君,多有得罪。”

李牧没理赵葱,指着案上的兵符和地图,对颜聚说:“颜将军,这是井陉的布防图,西边的峡谷要派三千弓弩手埋伏,北边的山口得用长枪兵守住,秦军粮草从井陉以东运来,你可以派小股骑兵去袭扰。”

赵葱不耐烦地打断他:“武安君,这些琐事就不劳您费心了。您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回邯郸吧,大王还等着您呢。”

李牧看了赵葱一眼,眼神里满是失望。他拿起案上的龙泉宝剑,递给颜聚:“这把剑陪我打了不少仗,你拿着,用它杀敌斩将,别丢了赵国的脸。”

颜聚双手接过宝剑,只觉得这剑有千斤重,眼眶瞬间就湿了。

李牧又对帐里的将士说:“兄弟们,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听从新将军的指挥,好好打仗。记住,咱们是赵国的士兵,要守住赵国的疆土。”

将士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周勃咬着牙,拳头攥得咯咯响,却不敢违抗李牧的命令。

李牧整理了一下衣冠,没带任何行李,只带了几个亲兵,跟着赵葱和颜聚出了营。营外的将士们听说他要走,都放下手里的活,围了过来,密密麻麻站了一路,从大帐一直到营门。

李牧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对将士们说:“好好打仗,等我回来。”可他心里清楚,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到了营门,他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军营——夕阳下,“李”字大旗还在风中飘扬,将士们还在望着他。他深吸一口气,拨转马头,往邯郸方向去了。身后,是十万将“武安君”的呼喊声,那面飘扬的“李”字的大旗,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悲壮。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李牧与赵军将士的最后一别;这一去,赵国的擎天白玉柱,就再也没能回来。

李牧一行到邯郸城门口时,城门守将见了李牧,没有丝毫敬意,只冷冷地说:“郭相国有令,武安君到邯郸后,先去驿馆‘歇息’,不许面见大王。”

李牧被软禁在驿馆里,一住就是三天,第四天清晨,驿馆的门被猛地推开,郭开带着几个护卫走了进来。郭开穿着紫色官袍,脸上堆着假笑:“武安君,别来无恙啊?大王有旨,说你‘通秦谋反’证据确凿,念在你往日有功,赐你全尸——这是毒酒,你饮了吧。”

李牧盯着郭开,那眼神像要把他生吞了:“郭开!我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收秦国的钱,害我赵国?你可知道,我死了,赵国就完了呀!”

郭开笑得更得意了:“赵国完不完,与我何干?秦国给我的黄金,比赵王给我的多十倍!再说了,你挡了我的路——你在,大王就不重用我;你死了,我就是赵国的顶梁柱!”他挥了挥手,身后的护卫立刻上前,把一杯毒酒递到李牧面前。

李牧接过毒酒,手都没抖一下。他抬头望向窗外,仿佛又看到了雁门的草原——牛羊在吃草,士兵在练箭,匈奴兵被打得落荒而逃;又看到了肥下的战场——秦军被围在峡谷里,将士们喊着“武安君威武”。他笑了,笑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我李牧一生,杀匈奴、抗强秦,为赵国征战二十多年,到头来,却死在自己人手里。也罢,我去地下见那些战死的兄弟,也能问心无愧!”

说完,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毒酒入喉,像火烧一样疼,他捂着胸口,慢慢倒在地上。临死前,他还在喃喃自语:“赵王……郭开……赵国……亡了……”

郭开见李牧死了,拍了拍手,让人把他的尸体拖出去,扔到城外的乱葬岗。可他没想到,驿馆的一个老杂役,是当年李牧在雁门救过的百姓,趁夜偷偷把李牧的尸体埋了,还在坟前立了一块木牌,写着“武安君李牧之墓”。

李牧死讯传到井陉,赵军将士当场就炸了锅。周勃提着刀,要杀回邯郸为李牧报仇,却被颜聚拦住:“周将军,现在不是报仇的时候,秦军还在城外,咱得守住井陉!”可将士们没了心气,有的偷偷跑了,有的打仗时故意消极怠工。王翦听说李牧死了,当即下令进攻——秦军像潮水一样涌来,赵葱吓得躲在营里不敢出来,颜聚虽然拼命抵抗,可没了李牧的指挥,赵军很快就败了。

井陉一丢,邯郸就成了孤城。王翦率军围住邯郸,日夜攻城。城里的百姓没了粮食,只能啃树皮、吃草根;士兵们没了斗志,纷纷弃城而逃。赵王迁这才慌了,哭着找郭开:“郭相,怎么办啊?秦军要破城了!”郭开却早跟秦国串通好了,偷偷打开城门,把秦军放了进来。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王翦率军冲进王宫,俘虏了赵王迁。赵王迁被押到秦国,贬为庶人,最后饿死在房陵的深山里。周勃带着残部逃到代郡,立赵王迁的弟弟赵嘉为代王,想继续抗秦,可没过三年,也被秦军灭了——赵国,彻底亡了。

而郭开呢?他以为自己能在秦国当官,可王翦早就看他不顺眼,又听说他私藏了赵国的财宝,就找了个理由,把他的财宝没收了,还把他赶出了咸阳。郭开带着仅剩的一点钱,想回邯郸,却在半路上被强盗杀了。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路过邯郸,听说了李牧的故事,特意让人重修了他的坟墓,还追封他为“忠烈侯”。司马迁写《史记》时,把李牧和廉颇并列,说他是“赵之北边良将也”。

李牧这一生,忠肝义胆,却落得个含冤而死的下场;赵国因他而存,也因他而亡。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忠良在,国则兴;忠良亡,国则亡。”

正所谓:

忠魂千载照山河,奸佞万年遭唾骂。

是非功过留青史,武安美名传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