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信平君廉颇传(第2页)
王龁急了,又想绕到第二道防线去偷袭,可廉颇早有防备,在太行山脚布置了弓箭手,秦军刚靠近,就被箭雨打了回来。就这样,秦军攻了三个月,别说攻破防线了,连赵军的边都没摸到,反而死伤了六万多人,粮草也快用完了。王龁没办法,只好派人回咸阳,向秦昭襄王求援。
秦昭襄王也着急,召来丞相应侯范雎商量。范雎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想了想说:“廉颇这个人,打仗步步为营,从不贪功冒进,硬攻肯定不行,不如用‘反间计’,让赵王把廉颇调走!”秦王问:“怎么个反间计?”范雎说:“咱们派人去邯郸散布谣言,就说‘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要是赵括当大将,秦军早就退了’。赵王这个人疑心很大,肯定会信的!”
秦王一听,觉得这主意好,当即派了十几个奸细,带着大量黄金,混入邯郸城。这些奸细白天在集市上喝酒聊天,故意说“廉颇老了,不敢跟秦军打仗,再守下去,赵国早晚要输”,晚上又去官员家里送礼,说“听说赵括是个军事天才,比他父亲赵奢还厉害,要是他当大将,肯定能打败秦军”。
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四十万大军在长平耗了三个月,粮草花了无数,却没打一场胜仗,他早就想换将了。现在听大家都夸赵括,就更心动了,当即召来赵括,问他:“你能打败秦军吗?”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说起兵法来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辩不过他。可他从来没打过仗,根本不知道战场的凶险。他见赵王问他,当即拍着胸脯说:“大王放心,要是我当大将,用不了一个月,就能把秦军赶出长平!廉颇那套‘坚守不出’太保守了,我要跟秦军正面决战,让他们知道咱们赵军的厉害!”
赵王听了,大喜过望,当即下旨:免去廉颇上将军之职,拜赵括为上将军,率二十万援军去长平,接替廉颇。
消息传到长平,廉颇如遭雷击,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众将都来劝:“将军,您不能走啊!赵括是个书呆子,根本不会打仗,他一来,咱们的防线肯定要垮!”廉颇叹了口气:“君要臣走,臣不得不走啊!只是这四十万赵军,还有赵国的百姓,要遭难了!”
第二天,廉颇交出帅印,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长平。士兵们听说老将军要走,都围了过来,有的拉着他的衣服,有的哭着说:“将军,您别走啊!我们跟着您,就算守十年,也愿意!”廉颇看着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眼泪也掉了下来,他从腰间解下那把跟随自己多年的镔铁长矛,放在帅帐里,说:“这把矛跟着我杀了很多敌人,现在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守住长平,守住赵国!”
说完,廉颇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往邯郸去了。他走后没多久,赵括就到了长平,他一上任,就把廉颇的战术全改了,下令“拆除三道防线,全军出击,寻找秦军决战”。结果呢?秦军早就换了大将——偷偷把王龁换成了白起,白起可是战国时期最能打的将领,他设下埋伏,把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了起来,断了他们的粮草。
最后,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因为没饭吃,只好投降,结果被白起全部坑杀——这就是“长平之战”,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从强国变成了弱国。而廉颇,听说四十万赵军被杀的消息,在家里哭了三天三夜,把赵王赐的“信平君”金印扔在地上,说:“我早知道会这样!我早知道会这样啊!”
长平之战后,赵国就像断了脊梁骨——男人大多死在长平,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粮草也快耗尽了。诸侯们见赵国好欺负,都想来分一杯羹,其中最积极的,就是燕国。
燕国和赵国是邻居,一直怕赵国欺负自己,现在见赵国弱了,燕王喜就想趁机吞并赵国。他派丞相栗腹去赵国“慰问”,其实是去打探虚实。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赵国的男人都死在长平了,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现在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燕王一听,当即决定:派栗腹为大将,率六十万燕军,分两路攻打赵国——一路由栗腹亲率四十万攻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二十万攻代郡。
消息传到邯郸,赵孝成王吓得魂飞魄散——此时赵国能打仗的士兵不足十万,粮草也只够撑一个月,怎么抵挡六十万燕军?满朝文武都慌了,有的说“赶紧向秦国求和”,有的说“迁都避祸”,只有平原君站出来说:“大王,如今赵国只有一个人能救——那就是廉颇!”
赵王这才想起廉颇,赶紧派人去请。可廉颇因为长平之战的事,心里还憋着气,一开始不肯来。后来平原君亲自去廉颇府上,对他说:“老将军,现在赵国都快亡了,您要是不出山,咱们赵国就要被燕国灭掉了呀!”廉颇听了,沉默了半天,最后说:“好,我去!但我有一个条件:军中事务,我一个人说了算,大王不能干涉!”平原君一口答应,赵王也赶紧下旨:拜廉颇为“假相国”(代理相国),给他二十万兵马,让他去抵挡燕军。
其实这“二十万兵马”,大多是老人和少年,还有一些是长平之战逃回来的士兵,装备也很差。廉颇接手后,没有抱怨,而是立刻开始整顿:他把年轻力壮的挑出来,组成三万“精锐骑兵”,又把有经验的老兵挑出来,组成五万“步兵敢死队”,剩下的十二万士兵,一部分负责运输粮草,一部分负责修筑防御工事。
他还亲自训练士兵,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教士兵们骑马、射箭、刺杀,晚上还跟士兵们一起吃饭、睡觉,给受伤的士兵换药,给想家的士兵讲故事。士兵们见老将军这么关心大家,士气很快就提上来了,都发誓“要跟老将军一起,打退燕军”。
没过多久,探马来报:“栗腹率四十万燕军已到鄗城城外,正在扎营;卿秦率二十万燕军已到代郡,离城只有五十里!”廉颇召集众将开会,说:“燕军虽多,但他们轻敌,以为咱们赵国好欺负,这是他们的弱点。我决定:乐乘将军,你率五万兵马去代郡,守住代郡,只要拖住卿秦就行,不用跟他硬拼;我率十五万兵马去鄗城,迎战栗腹!”
乐乘有些担心:“老将军,您只有十五万兵马,栗腹有四十万,能打赢吗?”廉颇笑了笑:“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栗腹是个文官,根本不会打仗,我自有办法收拾他!”
说完,廉颇率十五万兵马直奔鄗城。到了鄗城,他先派人去燕军大营下战书,说“三日后,在城外十里坡决战”。栗腹见了战书,哈哈大笑:“廉颇老矣,还敢跟我决战?正好,我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三日后,栗腹率四十万燕军来到十里坡,见赵军只有十五万人,而且大多是老弱,更是得意忘形,下令“全军出击,活捉廉颇!”燕军士兵蜂拥而上,像潮水一样冲向赵军。
可廉颇早有准备!他把三万精锐骑兵埋伏在两侧的树林里,把五万步兵敢死队排在前面,又在燕军必经之路的山坡上,埋下了数千个“火油桶”——桶里装着浸了油的柴草,上面盖着土。
等燕军冲到山坡下,廉颇一声令下:“点火!”早已准备好的赵军士兵把火把扔向火油桶,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燕军士兵被烧得惨叫连连,乱作一团。栗腹正要下令撤退,忽听两侧树林里传来马蹄声,廉颇率三万精锐骑兵冲杀出来!
只见廉颇银须飘洒,手持长矛,冲在最前面,他的战马是一匹黑马,名叫“踏雪”,跑起来像一阵风。廉颇冲到燕军阵中,长矛一挥,就有三个燕军士兵倒下;再一挥,又有五个燕军士兵丧命。他的身边,赵军骑兵像猛虎一样,左冲右突,把燕军冲得七零八落。
栗腹见势不妙,想拍马逃跑,可廉颇早就盯上了他。廉颇催马追上,大喝一声:“栗腹,哪里跑!”栗腹回头,见廉颇追来,吓得魂都没了,举起长枪就刺。廉颇身子一躲,长矛往前一送,正刺中栗腹的胸口!栗腹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下来,廉颇翻身下马,手起刀落,把栗腹的首级割了下来,挑在长矛上,大喊:“燕军主将已死,降者免死!”
燕军士兵见主将被杀,哪里还有心思打仗,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廉颇趁机下令追击,十五万赵军像打了鸡血一样,追着燕军跑了五十多里,杀了十万燕军,俘虏了二十万,剩下的十万燕军逃得无影无踪。
这边鄗城大胜,那边代郡也传来好消息:乐乘按照廉颇的计策,在代郡城外设伏,把卿秦的二十万燕军杀得大败,还活捉了卿秦!
廉颇乘胜追击,率大军直奔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听说栗腹被杀、燕军大败,吓得赶紧派人去赵国求和,说“愿意割让五座城池,再派太子去赵国当人质,求赵国撤兵”。赵王见燕国服软,又怕秦国趁机来攻,就答应了燕国的求和。
消息传到赵军大营,士兵们欢呼雀跃,纷纷向廉颇道贺。赵王也派人来,封廉颇为“信平君”,食邑万户,还让他兼任“相国”,掌管赵国的军政大权——这是廉颇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此时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依然能率军打仗,保卫赵国!
可是廉颇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就又遭遇了变故——赵孝成王去世了,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即位。
这赵悼襄王是个昏君,最喜欢听奸臣的话,尤其是宠臣郭开。郭开是个贪财好利的小人,早就想取代廉颇的位置,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新王即位,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开始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
有一次,赵王问郭开:“廉相国年纪大了,还能打仗吗?”郭开说:“大王,廉颇虽然打了胜仗,可他太专权了,军中的人只知道有廉相国,不知道有大王。而且他年纪大了,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要是哪天他造反,咱们可就麻烦了!”赵王听了,心里开始犯嘀咕。
没过多久,郭开又买通了几个大臣,让他们一起上奏,说“燕国刚被打败,不敢再来犯境,不如让乐乘取代廉颇,这样既能削弱廉颇的权力,又能让乐乘感恩戴德”。赵悼襄王本来就对廉颇有所猜忌,听了这些话,当即下旨:免去廉颇相国之职,派乐乘去取代他。
此时的廉颇正在外地练兵,接到圣旨后,气得浑身发抖。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为赵国立下多少功劳?鄗代之战救了赵国,现在大王却听奸臣的话,要免我的职!”
愤怒之下,廉颇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率军攻打乐乘!乐乘本来就怕廉颇,见廉颇率军来攻,吓得不敢应战,连夜逃跑了。廉颇知道,自己攻打朝廷派来的将领,已经成了“叛臣”,在赵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几个亲信,投奔了魏国。
魏国都城大梁的魏王,早就听说过廉颇的名声,见他来投奔,表面上很客气,封他为“客卿”,可心里却不信任他——毕竟廉颇是赵国人,魏王怕他是赵国派来的奸细,所以一直没给他兵权,只是让他住在大梁,好吃好喝招待着。
廉颇在魏国住了几年,心里一直惦记着赵国。他每天都会登上大梁的城楼,往北眺望赵国的方向,常常一站就是几个时辰,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他身边的亲信劝他:“将军,您都离开赵国了,就别再想了,在魏国安享晚年不好吗?”廉颇摇摇头:“我是赵国人,我的根在赵国,我这辈子,只想为赵国打仗!”
这时候,赵国的情况又变了——秦国见赵国没有了廉颇,又开始派兵攻打赵国,接连攻占了赵国的几座城池。赵悼襄王这才想起廉颇的好,后悔当初听了郭开的话,就想把廉颇召回来。
可郭开怕廉颇回来后报复自己,就偷偷对赵王说:“大王,廉颇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打仗,不如先派个使者去魏国看看,要是他身体还好,再召他回来也不迟。”赵王觉得有理,就派了一个使者去大梁。
郭开早就料到赵王会这么做,提前派人去见使者,给了他很多黄金,说:“你去见廉颇,要是他身体不好,就如实回报;要是他身体还好,你就说他‘虽然能吃饭,可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让大王觉得他老了,不能用了。”使者见钱眼开,一口答应了。
使者到了大梁,廉颇听说赵国派使者来,心里特别高兴,以为赵王要召自己回去。他特意穿了铠甲,在使者面前舞了一趟矛,又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证明自己身体还好,还能打仗。可使者回去后,却按照郭开的吩咐,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还能吃饭,可臣跟他坐了一会儿,他就上了三次厕所,看来是老了,不能再打仗了。”
赵悼襄王听了,叹了口气:“唉,廉颇真的老了,看来是用不上了。”从此,再也不提召廉颇回赵国的事。
廉颇在魏国等了很久,一直没等到赵国的消息,心里越来越失望。这时候,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派人去大梁,想把他请到楚国来。楚王派来的使者对廉颇说:“楚王一早就仰慕将军的威名,想拜将军为大将军,率楚军抵御秦国,还请将军成全!”
廉颇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答应了——他想,就算不能为赵国打仗,能为楚国打仗,保住一方百姓,也算是对得起自己“武将”的身份。于是,他跟着楚国使者去了楚国都城寿春。
楚王见廉颇来了,果然很客气,拜他为大将军,还给他拨了十万兵马。可廉颇心里一直惦记着赵国,而且楚国的士兵和赵国的士兵不一样,训练方法、作战习惯都不同,廉颇指挥起来很不习惯。他虽然也打了几场仗,可都没能取得大的胜利,心里很郁闷。
有一次,他跟身边的人说:“我还是习惯用赵国人打仗啊,楚国的士兵虽然勇猛,可我总觉得不能得心应手。”说完,他拿出一张赵国的地图,指着长平、鄗城的方向,眼泪又掉了下来。
就这样,廉颇在楚国住了几年,因为水土不服,再加上心里一直郁郁寡欢,身体越来越差。公元前243年,这位为赵国征战了一辈子的老将军,在寿春病逝,享年八十四岁。
临终前,廉颇把身边的亲信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埋在沙丘之下,我要面朝赵国的方向;还有,我腰间的这把‘破虏剑’,是当年赵武灵王赐给我的,你们把它埋在邯郸城外,就当我回赵国了……”
消息传到赵国,邯郸的百姓都哭了,他们自发地在城外为廉颇立了一座祠堂,每年都去祭祀。直到今天,河北邯郸还有“廉颇墓”“廉颇祠”,当地的老百姓还会给孩子们讲廉颇“负荆请罪”“鄗代破燕”的故事。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句话,是对廉颇一生最好的评价。他虽然晚年漂泊,没能回到故国,可他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他的忠诚、勇敢和坦荡,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被后人永远铭记。
有时候我常想,要是赵悼襄王没有听郭开的谗言,要是廉颇能回到赵国,赵国会不会不被秦国灭亡?可历史没有“要是”,就像人生没有“重来”。但没关系,廉颇的故事,早就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忠诚”,叫“担当”,叫“知错就改”,叫“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