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1章 信平君廉颇传

战国烽烟起太行,廉颇横槊守边疆。

长平壁垒吞秦甲,鄗代旌旗斩燕狼。

负荆肝胆昭日月,临阵韬略震八方。

至今犹忆将军泪,半阙悲歌断寸肠!

咱们这一章说的这位英雄,乃是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四大名将”的赵国上卿——廉颇!这老将军一生,那叫一个波澜壮阔:少年时持枪破匈奴,青年时挥师定齐疆,中年时筑垒拒强秦,晚年时奔魏楚却心念故国。他身上既有武将的刚烈勇猛,又有君子的坦荡胸怀,“负荆请罪”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把个赵国打造成了北方强国。那时候的赵国边境,常年受匈奴、林胡骚扰,百姓苦不堪言,也正因如此,赵人个个尚武,家家藏兵。咱们的主角廉颇,就生在赵国代郡一个将门之家——他祖上本是中山国将领,中山被赵所灭后,祖父率部归降,父亲廉平是赵武灵王手下的“骑射校尉”,专管边境骑兵的训练。

廉颇天赋异禀,七岁能拉三石硬弓,五十步外射中靶心;十岁舞得动一口三十斤重的青铜大槊,那叫一个密不透风;十二岁通读《吴子兵法》。父亲见他是块将才,请来军中骑兵教头教他马术,不到半年,廉颇就能骑着无鞍马在草原上飞驰,还能在马背上开弓射箭,百发百中。

廉颇十五岁这年,匈奴左贤王率三千骑兵犯境,攻破了代郡外围的白羊城,杀了守将,还掳走了不少百姓。赵武灵王震怒,派廉平率五千骑兵迎敌。廉颇听说父亲要出征,就要跟着去,父亲起初不依,可架不住他软磨硬泡,最后只好给了他一匹小马、一把短矛,让他跟在队尾“见世面”。

谁料这一去,竟让廉颇一战成名!当时廉平率军在黄羊坡设伏,匈奴先锋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骑着一匹黑马,手持狼牙棒,冲在最前面,速度飞快,眼看就要冲出伏击圈。廉平正着急,忽听身后一声喊:“父亲莫急,孩儿去会他!”话音未落,廉颇已拍马冲出,那小马虽矮,却跑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匈奴先锋面前。

那匈奴将见冲来个半大孩子,哈哈大笑:“赵人没人了吗?派个娃娃来送死!”说着举棒就砸。廉颇身子一矮,躲过狼牙棒,趁势将短矛往前一送,正刺中匈奴将的马腹!那马吃痛跳起,把匈奴将掀翻在地,廉颇不等他起身,飞身下马,手起矛落,竟把那匈奴将的首级挑了起来!

这一下,赵军士气大振,廉平趁机下令冲锋,五千赵军如猛虎下山,把三千匈奴兵杀得落花流水,不仅夺回了百姓财物,还缴获了百多匹战马。回营后,廉平抱着廉颇大喜:“我儿竟有这般武艺胆量!”此事传到赵武灵王耳朵里,大王亲自召见廉颇,见他虽年少却眼神锐利,说话条理清晰,当即赐他“破虏校尉”的名号,还赏了他一把镔铁长矛——这把矛,后来跟着廉颇征战了四十多年,杀了不知多少敌将!

转眼十年过去,廉颇已从“破虏校尉”升为“左庶长”,手下管着三万兵马。这时候的战国,局势又变了:齐国灭了宋国,国力大增,齐湣王狂妄自大,竟想吞并三晋,引得诸侯不满。燕国上将军乐毅趁机联合秦、韩、魏、楚四国,要一起伐齐,还特意派人来赵国求援。

赵惠文王召集群臣议事,满朝文武有的说“齐国势大,不可招惹”,有的说“若助燕伐齐,恐引火烧身”,唯独廉颇出班奏道:“大王,臣以为,这齐国有三可伐:一者,灭宋不义,诸侯皆怨;二者,齐湣王骄奢,君臣不和;三者,我赵与齐接壤,若齐国强盛,日后必来犯我。今五国伐齐,正是削弱齐国的好机会,若错过此时,再想制齐,难矣!”

赵王听着有理,又问:“那派谁为将,带多少兵马?”廉颇拱手道:“臣愿往!只需五万兵马,必取齐国一城,为我赵国扬威!”赵王大喜,当即拜廉颇为上将军,赐黄金百斤、锦缎千匹,让他率军五万,直奔齐国阳晋城。

这阳晋城可不是普通城池——城高两丈,墙外有三道壕沟,易守难攻。廉颇兵至城下,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先派细作混入城中,打探消息。三日后,细作回报:“齐军守将杨进说赵军远来,粮草不足,已下令士兵每日饮酒作乐,只等赵军粮尽自退。”

廉颇一听,哈哈大笑:“这是想诱我攻城啊!他以为我会急功近利,可他忘了,我廉某人最擅长的,就是‘以静制动’!”当即传令:“全军就地扎营,深挖壕沟,广积粮草,每日只派百人在城下叫阵,不许真攻!”

半个月过去了。杨进在城里急得团团转,派探子去看,见赵军大营里炊烟袅袅,士兵要么练武,要么下棋,根本不像“粮草不足”的样子。杨进心里犯嘀咕,可又怕赵军有诈,不敢轻易出兵。直到第二十天夜里,杨进接到“线报”,说“赵军粮草已断,今夜要悄悄撤军”,他这才放下心来,当即点起三万齐军,要去“劫营”,想捡个便宜。

谁料这正是廉颇的计策!他早就在营外两侧的山坳里埋伏了两万弓箭手、一万长枪手,还在营中埋下了硫磺、柴草,只等齐军来钻。三更时分,杨进率军摸到赵军大营外,见营门虚掩,里面静悄悄的,以为赵军真的撤了,大喊一声“杀!”就冲了进去。

刚进营门,忽听一声炮响,营中顿时亮起火把,照得如同白昼!廉颇手持镔铁长矛,站在帅旗之下,大喝:“杨进!你中了某家的计,还不快快投降!”杨进一惊,正要下令撤退,却见两侧山坳里箭如雨下,齐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紧接着,赵军从四面八方冲出,长枪手在前,弓箭手在后,把齐军围得水泄不通。

廉颇一马当先,冲入齐军阵中,那镔铁长矛舞得风车也似:左一下,挑飞个齐军裨将;右一下,刺穿个齐军校尉;前一下,打翻辆齐军战车;后一下,斩断面齐军大旗!只见他银甲闪光,长矛带血,所过之处,齐军士兵如同麦秆般倒下,没人能挡他一招半式!

杨进见势不妙,想率军突围,可赵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刚冲到营门口,就被廉颇追上,两人大战三十回合。杨进的长枪虽快,却架不住廉颇的力气大,最后被廉颇一矛挑飞长枪,按在马下。齐军见主将被擒,顿时大乱,有的投降,有的逃跑,三万齐军最后只剩不到五千人。

第二天,廉颇命人把杨进押到阳晋城下,对着城上喊:“你们的主将已被某家擒获,若再顽抗,城破之后,鸡犬不留!若开门投降,某家保证不伤百姓一人!”城上齐军见杨进被绑,又怕赵军攻城,只好打开城门,竖起降旗。

消息传到邯郸,赵惠文王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廉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信平君”的金印交到他手上:“卿为赵国立下大功,从今往后,你就是赵国上卿,与相国平起平坐!”这一年,廉颇刚满三十五岁,就成了赵国最年轻的上卿,一时间,“廉颇之名”传遍诸侯,连秦国都不敢轻易招惹赵国了!

按下廉颇镇守边疆、屡败外敌暂且不表,单说赵国得了件宝贝——和氏璧。这璧玉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后来流落到赵国,赵惠文王视若珍宝,天天带在身边。可这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派人来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

赵王犯了难:给吧,怕秦国耍赖不给城池;不给吧,又怕秦国出兵来打。这时候,宦官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当此任”。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说:“大王若信得过臣,臣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若秦王给城,臣就把璧留下;若秦王耍赖,臣定能把璧完好地带回来!”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蔺相如到了秦国,见秦王只想要璧,不提给城的事,就用“璧有瑕疵”为由,把和氏璧拿了回来,还抱着璧要撞柱子,吓得秦王赶紧道歉,说“一定给城”。可蔺相如知道秦王是缓兵之计,当夜就派人把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跟秦王周旋,最后安全返回邯郸。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没过多久,秦王又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想趁机羞辱赵王。蔺相如又跟着去了,席间秦王让赵王“鼓瑟”,还让人记录下来,说“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当即上前,逼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说“秦王为赵王击缶”,硬是没让赵国吃亏。

这两件事下来,赵王对蔺相如刮目相看,当即拜他为上卿,还让他的位次排在廉颇之上。这可把廉颇惹恼了!

那天廉颇从城外练兵回来,刚到府门口,就听见门客们议论:“如今蔺大人可比咱们将军风光多了,人家凭着两张嘴,就当了上卿,还排在将军前面呢!”廉颇一听,火就上来了,把马鞭往地上一摔,骂道:“混账!某家出生入死,打了多少仗?阳晋城斩齐将,黄羊坡破匈奴,哪一次不是提着脑袋?他蔺相如不过是个宦官的门客,耍耍嘴皮子,竟敢骑在某家头上!等着瞧,某家早晚要让他知道,什么叫‘沙场真英雄’!”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可蔺相如非但不生气,反而处处让着廉颇:上朝的时候,他故意晚到,等廉颇进了大殿,他才慢慢进来;散朝的时候,他故意走在后面,避开廉颇;有一次两人在大街上遇见,蔺相如见廉颇的车马过来,赶紧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等廉颇过去了再出来。

蔺相如的门客们看不下去了,一个个来辞行:“大人,我们当初来投奔您,是因为您有骨气、有胆识,可如今您怕廉颇怕成这样,连我们都觉得丢人,不如就此告辞!”

蔺相如听了,叹了口气,问他们:“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又问:“那你们觉得,我在秦国朝堂上,敢跟秦王对着干,难道会怕廉颇将军吗?”门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了。

蔺相如接着说:“我之所以让着廉将军,不是怕他,是为了赵国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来打赵国,不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吗?要是我和廉将军闹起来,像两只老虎一样相斗,最后不管谁赢谁输,赵国都会元气大伤,到时候秦国再来进攻,咱们赵国可就危险了!我这是‘先国家之急,后私怨也’啊!”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那天廉颇正在府中喝酒,听门客把蔺相如的话一五一十说完,他手里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整个人都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他猛地站起身,一边解盔甲,一边对身边人说:“快,给我找些荆条来!要粗的!”

手下人纳闷:“将军,您这是要干什么?”廉颇红着眼眶说:“我只想着自己的面子,却忘了国家大事,我这是糊涂啊!今天我要背着荆条,去蔺大人府中请罪,任凭他责罚!”

说完,廉颇真的解了盔甲,光着上身,背上捆着一把带刺的荆条,大步流星地往蔺相如府走去。一路上,百姓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有的说“廉将军这是怎么了?”,有的说“莫不是犯了什么错?”,廉颇却不管不顾,一直走到蔺相如府门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喊:“蔺大人,廉颇知错了!您要是生气,就用这荆条打我吧!”

蔺相如正在书房看书,听见外面的动静,赶紧跑出来,见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在地上,赶紧上前去扶:“廉将军,您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廉颇不肯起,低着头说:“我是个粗人,眼光短浅,只想着自己的私怨,差点误了国家大事,您要是不打我,我心里不安啊!”蔺相如把荆条解开,扶着廉颇进了屋,又让人给廉颇拿衣服穿上,还亲自倒了杯酒,递到廉颇手里:“廉将军,您是赵国的功臣,我敬重您还来不及,怎么会怪您呢?咱们俩都是为了赵国,以后只要同心协力,秦国就不敢来欺负咱们!”

廉颇接过酒杯,他对着蔺相如拱了拱手:“蔺大人有如此胸怀,廉颇佩服!从今往后,您就是我廉颇的兄长,若有差遣,我万死不辞!”蔺相如也红了眼,两人干了杯中酒,从此成了生死之交——这就是“负荆请罪”的典故,直到今天,还被人用来形容“知错就改,坦诚待人”。

自那以后,赵国“将相和睦”,蔺相如在朝堂上出谋划策,廉颇在边境上领兵打仗,秦国十五年没敢派兵来犯,赵国百姓也过了十几年安稳日子。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这一年,战国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长平之战”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当时秦国大将王龁率二十万秦军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把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了。韩国国君吓得不行,只好派使者去秦国求和,说愿意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可上党郡守冯亭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想投降秦国,就偷偷派人去赵国,说“愿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求赵国庇护”。

赵孝成王一听,喜出望外——十七座城池啊,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当即召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量,两人都说“这是好事,不能错过”,只有蔺相如(此时已病重)说“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打韩国,最后却让赵国捡了便宜,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此事要三思啊!”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还是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了城池,还封冯亭为“华陵君”。

不出蔺相如所料,秦昭襄王得知上党归了赵国,气得拍案大怒,当即下令:“增兵十万,让王龁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把上党夺回来!”

王龁率军很快就攻占了上党,然后继续北上,直逼赵国长平关。长平关是邯郸的西大门,一旦失守,秦国大军就能长驱直入,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这才慌了神,赶紧召集群臣,商量派谁去抵挡秦军。平原君说:“如今赵国能与王龁抗衡的,只有廉将军了!”赵王当即下旨,拜廉颇为上将军,率四十万赵军进驻长平。

廉颇接到命令,不敢耽搁,当天就带着大军出发。一路上,他一边行军,一边派人去长平打探消息,等大军到了长平,他第一件事就是登上长平关的城楼,观察地形。只见长平关地势险要,左边是丹水,右边是太行山脉,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

廉颇看完地形,心里有了主意,当即召集众将开会:“秦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最想的就是‘速战速决’;咱们赵军本土作战,粮草充足,最该做的就是‘坚守不出’。”

廉颇派五万士兵在丹水东岸筑起第一道防线,深挖三丈壕沟,壕沟里埋下尖木,再在壕沟后面筑起两丈高的土墙,墙上架起弓箭;又派十万士兵在太行山脚筑起第二道防线,利用山势修建堡垒,每个堡垒之间用战壕连接,派精兵把守;剩下的二十五万士兵,一半留在长平关驻守,一半负责运输粮草、训练新兵,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众将领命而去,不到一个月,三道防线就建好了。王龁率军赶到长平,见赵军壁垒森严,心里也犯了嘀咕,但还是下令攻城。秦军先是攻第一道防线,士兵们扛着云梯、推着冲车,拼命往前冲,可赵军在城墙上放箭、扔滚木礌石,秦军攻了十几天,死伤了三万多人,还是没能攻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