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乐毅破齐(第2页)
当然,也有少数城池不肯投降,比如平陆。守将公孙捷是齐湣王亲信,把城门关上,还对百姓说:“燕军是来抢东西的,大家跟我一起抵抗,齐王救兵很快就到!”乐毅没办法,只好下令攻城。
攻城那天,燕军用抛石机往城里扔石头,砸得城墙直晃;然后架云梯,士兵往上爬,齐军往下扔石头滚木。攻了三天,燕军死伤不少,还是没攻下来。乐毅让人停止攻城,再派使者劝降:“公孙将军,投降保你全家平安,再抵抗,城破后你全家都得死!”公孙捷不仅不投降,还把使者杀了。
乐毅大怒:“全军出击!破城后只杀公孙捷一家,其他人一概不究!”燕军将士个个奋勇向前,终于攻破平陆城。公孙捷想自杀,被燕军抓住,乐毅当场把他砍了,然后贴告示安抚百姓。
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乐毅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乐毅把这些城池划为燕国郡县,还定了政策安抚百姓:老百姓见乐毅这么好,都把他当成救星,有的还给他立生祠,天天供奉。这一天,乐毅带着谋士登上临淄城外的山,望着莒城和即墨:“莒城有淖齿把守,即墨有田单镇守,这俩人不好对付啊!”有谋士献计:“用反间计,让他们自相残杀!”乐毅摇头:“我乐毅打仗靠实力和仁义,不用这卑劣手段!”
于是,乐毅下令围困莒城和即墨,还让士兵在城外开荒种地,跟百姓通商,就跟在自己家一样。可没过多久,莒城传来消息:齐湣王被淖齿杀了!
原来,齐湣王逃到莒城后,还是改不了暴虐脾气,天天让人给他找美女、搜金银,稍不如意就杀人。淖齿是楚国大将,楚王派他来帮齐国,见齐湣王这么不像话,心里就有了想法。
有一天,淖齿假装设宴款待齐湣王,其实早设了埋伏。酒过三巡,淖齿说:“大王,您知道您为啥落得这地步吗?”齐湣王怒道:“大胆!你敢这么跟寡人说话?”淖齿冷笑:“你杀大臣、抢百姓、得罪诸侯,今天就是你的死期!”一挥手,士兵冲出来把齐湣王杀了。
杀了齐湣王,淖齿想自立为齐王,可莒城百姓不服,暗中联络即墨的田单。田单是齐国宗室远亲,以前在临淄做小官,燕军打过来时,他让族人锯短车轴、套上铁箍,才逃到即墨。到了即墨,田单组织百姓加固城墙、囤积粮草、训练士兵,准备跟燕军对抗。
乐毅围困即墨三年,一直实行怀柔政策,不攻城,还跟百姓通商。田单知道再耗下去不行,就想了个反间计。他派心腹混入燕营,散布谣言:“乐毅筑城是想自己当齐王,不攻即墨是想跟田单谈判,让田单支持他称王。”
谣言传到燕国,燕昭王已经老了,朝政交给太子(后来的燕惠王)。这燕惠王以前就跟乐毅有矛盾,听说乐毅想称王,心里起了疑心。田单又买通燕国使臣,让他在燕惠王面前进谗言:“大王,乐毅在齐国待了三年,拿了七十多座城,却不攻即墨,明摆着想称王!再让他待在齐国,他肯定背叛燕国!”
燕惠王一听,立马下命令:派骑劫去齐国取代乐毅,让乐毅立刻回燕国。乐毅在乐毅城接到命令,心里凉了半截——他知道,回燕国肯定没好下场。仰天长叹:“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我为燕国立下大功,到头来却被猜忌,可悲啊!”
谋士劝乐毅:“上将军,反了吧!您手里有兵马有土地,肯定能称王!”乐毅摇头:“我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于是把帅印交给手下,带着几个亲信投奔赵国去了。
骑劫到了乐毅城,接过帅印,第一件事就是改政策:“燕军将士听着!攻下即墨,城里金银美女随便抢!跟齐国人通商的,斩!”燕军将士一听,都乐坏了,纷纷请战。骑劫还下令:抓即墨城外的齐国人,割掉他们鼻子,挖他们祖坟,想激怒即墨百姓出城决战。
可这招反而帮了田单!即墨百姓见燕军这么残忍,都恨透了燕军,纷纷表示要跟燕军拼到底。田单见民心可用,就琢磨用火牛阵破敌。他找了一千多头公牛,牛角绑七寸钢刀,牛身披红布、画鬼面,牛尾巴缠浸油芦苇,一点就着;又挑了五千名精兵,穿黑衣、脸涂墨,训练他们跟在火牛后面冲锋,不许说话,只许砍人。
一切准备就绪,田单选了个没月亮的深夜,三更时分行动。先打开即墨北门,让三百士兵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芦苇一着火,公牛疼得“哞哞”叫,像一千多个火球,直冲燕军大营!
燕军将士正在睡觉,突然听见牛叫和火光声,爬起来一看,吓得魂飞魄散!火牛冲进营寨,燕军士兵被踩死、刺死、烧死的不计其数,营寨里乱作一团。田单率五千黑衣精兵跟在后面,见人就砍,见帐篷就烧。燕军乱了阵脚,有的往营外逃,有的躲起来不敢动,有的干脆投降。
骑劫在中军帐里被吵醒,刚想派人查看,一头火牛冲进来撞塌帐篷,骑劫吓得刚想跑,就被一个黑衣士兵一刀砍死。燕军见主帅死了,更没斗志,纷纷往乐毅城逃。田单率军紧追,一路上杀了不少燕军,收复了不少城池。乐毅城的燕军见大势已去,也弃城而逃,田单轻松拿下乐毅城。
就这样,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把燕军赶出齐国。后来,田单找回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立他为齐襄王,自己被封为安平君,成了齐国功臣。
乐毅在赵国听说这事,顿足长叹:“我早知道骑劫不行!他只会逞匹夫之勇,不懂用兵之道!可惜我打下的七十多座城,就这么丢了,可惜啊!”燕惠王这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赶紧派使者去赵国请乐毅回燕国。可乐毅不愿意,写了封信,后人称作《报燕惠王书》,里面说:“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我虽离开燕国,却不会说燕国坏话,也不会做对不起燕国的事。”
燕惠王见乐毅不肯回,只好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算是补偿。
乐毅投奔赵国后,赵惠文王早就听说他的大名,非常高兴,当场封他为望诸君,还把观津封给了他,让他享受当地赋税。
乐毅在赵国,也没闲着,经常帮赵惠文王出谋划策,调解各国矛盾。有一次,燕赵两国因为边境一块土地起争执,都派了兵马,眼看就要打起来。乐毅主动站出来,对赵惠文王说:“大王,燕赵两国唇齿相依,打起来秦国齐国肯定占便宜。当年燕昭王和赵武灵王结好,两国都强盛;现在再生嫌隙,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啊!”
然后,乐毅派人去燕国对燕惠王说:“大王,赵王愿意和燕国结盟,互不侵犯,一起讨伐不义之国。这样燕国能保边境安宁,赵国能免西顾之忧,两全其美啊!”燕惠王本来就觉得对不起乐毅,赶紧答应结盟,一场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乐毅还经常往来于燕赵之间,为两国友好奔走。见燕惠王年轻,乐毅还给他提建议:减轻百姓赋税、重用贤能、加强军队训练。燕惠王虽然不一定都听,但很尊重乐毅,经常派人送礼物。
这一天,乐毅来到易水河畔,望着对岸燕国土地,老泪纵横。想起当年燕昭王在黄金台拜他为将的情景,想起自己率五国联军破齐的辉煌,想起在齐国安抚百姓的日子,心里感慨万千。他解下燕昭王赐的佩剑,沉入易水,长叹道:“这剑跟着我破了七十多座城,现在燕昭王不在了,我也老了,留着它没用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乐毅身体越来越差,经常生病。赵惠文王很关心他,派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还经常派人看望他。乐毅感激地说:“赵王待我不薄,我这辈子遇到燕昭王和赵惠文王两位明主,值了!”
公元前279年,乐毅在赵国观津病逝,享年七十二岁。临终前,他拉着儿子乐间的手说:“我这辈子,待过赵、魏、燕三国,侍奉过三位君主。在赵国帮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在魏国促成燕魏结盟,在燕国率五国联军破齐,被封昌国君。可惜燕昭王去世后,惠王猜忌我,我只好投奔赵国,被封望诸君。我最遗憾的,是没能看到齐国民众真心归附燕国,没能完成燕昭王的嘱托。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尽了本分,展了所学,没辜负‘兵家’二字!”
乐间哭着说:“父亲,我一定继承您的遗志,为燕赵友好出力!”乐毅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赵惠文王听说乐毅去世,非常伤心,亲自率文武大臣去观津吊唁,还下令按诸侯礼节埋葬乐毅。燕惠王也派使者来吊唁,送了很多财物,让乐间好好安葬父亲。
后人对乐毅评价很高。《史记》里说:“乐毅率弱燕之众,破强齐之师,报怨雪耻,以成霸王之名。”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年轻时隐居隆中,经常自比管仲和乐毅,可见对乐毅的推崇。唐朝设立武庙,乐毅被列为“武庙十哲”,跟姜子牙、张良、韩信这些顶级名将并列,这是对武将最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