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8章 司马穰苴传奇(第2页)

这赏罚榜一立,士兵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训练的时候,都喊着口号,劲头十足。田穰苴还亲自教士兵们列阵、射箭、拼杀,齐军的战斗力就提升了一大截。

再说东阿城里的赵鞅,听说齐国派了个叫田穰苴的庶子当将军,心里根本没当回事。他对手下的将领说:“一个乡野村夫,也敢来跟我打仗?我看他就是来送死的!”

他派了个探子去齐军大营打探,探子回来报告说,齐军每天都在营里训练,田穰苴还跟士兵们一起吃饭、睡觉,一点将军的样子都没有。赵鞅听了,哈哈大笑:“看来这田穰苴真是个草包,连怎么治军都不知道!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咱们出兵去齐军大营挑战,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第二天一早,赵鞅亲自率领三万晋军,来到齐军大营前挑战。晋军敲着战鼓,喊着口号,声音震天动地。齐军的将领们都请战,田穰苴却道:“赵鞅这是想激怒咱们,咱们不能上当。传令下去,坚守营垒,不许出战!谁敢擅自出战,斩!”

晋军在营外骂了半天,见齐军就是不出来,只好悻悻地回去了。接下来的几天,赵鞅天天派人来挑战,可田穰苴就是不出战,只是让士兵们加固营垒,做好防御。

赵鞅渐渐不耐烦了,心里也有点犯嘀咕:这田穰苴到底在搞什么鬼?难道他不敢跟我打?

就在赵鞅放松警惕的时候,田穰苴终于行动了。他召集将领们开会,道:“晋军连续挑战数日,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而且他们以为咱们不敢出战,肯定放松了戒备。今晚咱们就夜袭晋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将领们一听,都兴奋起来。田穰苴接着布置任务:“公孙固,你率领五千士兵,携带硫磺、火油,绕到晋营的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营;田豹,你率领一万士兵,从晋营的左侧进攻,扰乱他们的阵脚;我亲自率领一万五千士兵,从正面进攻,一举击溃晋军,三更时分,准时动手!”

当晚,月黑风高,正是夜袭的好时机。齐军将士们嘴里衔枚,手里拿着兵器,悄悄地向晋营摸去。

公孙固率领的五千士兵,到了晋军的粮草营。守粮的晋军士兵都在睡觉,有的还打着呼噜。公孙固一挥手,士兵们就把硫磺、火油洒在粮草堆上,然后点燃了火把。“呼”的一声,火就窜了起来,风一吹,整个粮草营都变成了一片火海。

守粮的晋军士兵被火惊醒,吓得魂飞魄散,四处乱跑。田豹率领的一万士兵趁机从左侧进攻,杀进了晋营。晋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有的找不到兵器,有的来不及穿盔甲,就被齐军砍倒在地。

赵鞅正在中军大帐里睡觉,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和火光,赶紧爬起来,穿上盔甲,拿着剑冲出大帐。可他刚出来,就看到齐军已经杀进了营里,晋军士兵四处逃窜。赵鞅气得哇哇大叫,想组织士兵抵抗,可士兵们早就炸了锅,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就在这时候,田穰苴率领的主力部队从正面杀了进来。田穰苴手持长枪,一马当先,见了晋军就杀。齐军士兵们也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奋勇杀敌。晋军哪里抵挡得住,纷纷向后逃跑。

赵鞅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几个亲信,杀出一条血路,往晋国方向逃去。齐军趁势追杀,一直追出几十里地,才收兵回营。

这一战,齐军大获全胜,斩杀晋军一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兵器、粮草,还解救了被晋军掳走的老百姓。

田穰苴却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燕军还在河上之地,要是燕军知道晋军败了,肯定会撤军。他当即下令:“全军休整一日,明日进军河上之地,进攻燕军!”

第二天一早,齐军就向河上之地进发。果然,燕军主将乐羊听说晋军大败,吓得赶紧下令撤军。可他们刚走到黄河边,田穰苴就率领齐军追上来了。

燕军本来就心虚,见齐军追来,吓得赶紧上船逃跑。田穰苴让人驾着小船,追击燕军。燕军士兵慌不择路,很多人掉进黄河里淹死了,还有不少人被齐军俘虏。乐羊好不容易才带着残兵逃回燕国。

就这样,田穰苴率领齐军,没用一个月,就收复了被晋燕联军占领的所有失地。消息传到临淄城,齐景公高兴得跳了起来,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田穰苴。

见到田穰苴,齐景公一把拉住他的手,热泪盈眶地说:“爱卿啊,你真是齐国的救星!若非你力挽狂澜,齐国就危险了!寡人今日就封你为大司马,执掌全国军政,以后齐国的军队,就全靠你了!”

田穰苴躬身谢恩:“主公过奖了,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能击退敌寇,保住齐国,全靠主公的信任和三军将士的奋勇杀敌。”

齐景公哈哈大笑:“好!好一个谦逊的大司马!回宫!寡人要为你设宴庆功!”

就这样,田穰苴从一个庶子,一跃成为齐国的大司马,执掌全国兵权,成了齐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田穰苴当上大司马后,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更加用心地治理军队。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要有严明的军纪和勇猛的士兵,还要有正确的军事思想。所以,在整顿军务的同时,他还开始整理自己的军事理论,想把自己的治军经验和打仗心得写成一部兵书,传给后世。

那时候没有纸,写书全靠竹简。田穰苴就每天忙完军务后,在灯下一边思考,一边用刀在竹简上刻字。有时候想到一个好点子,哪怕是半夜,他也会爬起来,点亮油灯,赶紧刻在竹简上,生怕第二天忘了。

他的妻子见他这么辛苦,就劝他:“夫君,你白天忙军务,晚上又熬夜写书,身体会吃不消的。”

田穰苴笑着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齐国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再把治军打仗的道理传下去,让后世的将领都知道怎么保家卫国。现在我当了大司马,有机会完成这个心愿,怎么能偷懒呢?”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穰苴写了整整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兵书。因为他后来官至大司马,所以这部书就被称为《司马法》。

这部《司马法》可不简单,它不像其他兵书只讲怎么打仗,而是把“仁”和“义”放在了第一位。开篇第一句就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意思是说,战争的根本是仁爱,治理军队要靠道义。田穰苴认为,打仗不是为了杀人放火、掠夺土地,而是为了“止戈为武”——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保护老百姓不受欺负。

书里还讲了很多治军的道理,比如“赏罚分明”:“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就是说,奖赏要及时,让士兵们赶紧尝到做好事的好处;惩罚要当场执行,让士兵们马上看到做坏事的后果。

再比如“体恤士卒”:“凡战,三军一人,胜。”意思是说,打仗的时候,全军上下要像一个人一样,才能打胜仗。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将领体恤士兵,跟士兵同甘共苦。田穰苴在攻打东阿的时候,跟士兵们一起吃粟米、喝野菜汤,士兵们生病了,他亲自照顾,这些都写进了《司马法》里,成了后世将领学习的榜样。

除了治军,《司马法》里还讲了很多用兵的策略,比如“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敌人兵力薄弱、士气低落的时候,就进攻他们;敌人兵力强大、士气高昂的时候,就避开他们;敌人疲惫劳累的时候,就进攻他们;敌人安逸休整的时候,就避开他们。田穰苴夜袭晋营,就是用了这个策略——晋军连续挑战数日,疲惫不堪,又放松了警惕,所以他才趁机夜袭,一举获胜。

《司马法》写成后,田穰苴把它献给了齐景公。齐景公看了之后,赞不绝口:“爱卿这部兵书,真是字字珠玑啊!有了这部书,咱们齐国的军队就能永远强大了!”他让人把《司马法》抄了很多份,分给齐国的将领们,让他们都学习。

后来,《司马法》慢慢流传到了其他国家,成了各国将领必读的兵书。

有一次,晏婴来拜访田穰苴,看到他正在修改《司马法》,就问他:“穰苴啊,你这部书里讲了这么多仁爱的道理,可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你觉得这些道理真的有用吗?”

田穰苴放下手里的刀,看着晏婴说:“晏相,您想想,要是将领不爱惜士兵,士兵怎么会为将领卖命?要是军队不体恤百姓,百姓怎么会支持军队?当年周武王伐纣,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周武王的军队爱护百姓,而商纣王的军队残害百姓。所以说,仁爱不是软弱,而是强大的根本啊!”

晏婴听了,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仁爱的军队,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才能真正无敌于天下。”

田穰苴不仅自己写兵书,还经常给士兵们讲兵法。每天训练结束后,他都会把士兵们召集起来,坐在草地上,拿着《司马法》的竹简,给他们讲里面的道理。士兵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学会了怎么打仗,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打仗——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保卫家乡、保护百姓。

有个年轻的士兵问田穰苴:“将军,我要是以后当了将领,怎么才能像您一样,让士兵们信服呢?”

田穰苴笑着说:“很简单,记住四个字——‘以身作则’。你要求士兵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你禁止士兵们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比如你要求士兵们不贪财,那你就不能私吞粮饷;你要求士兵们不怕死,那你打仗的时候就要冲在前面。这样一来,士兵们自然会信服你。”

田穰苴当了大司马后,齐国的军队越来越强大,边境也越来越安定。可这时候,高昭子、国惠子、鲍氏这些老贵族,心里却越来越不舒服。他们看着田穰苴一步步高升,手里掌握着全国的兵权,心里又嫉妒又害怕——嫉妒他的功劳,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有一天,高昭子和国惠子一起去见齐景公。高昭子先开口了:“主公,田穰苴如今手握重兵,威望又高,军中将士都只知有大司马,不知有主公。要是他有二心,那可就危险了!”

国惠子也跟着说:“是啊主公,田氏这些年在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田穰苴又是田氏的人。要是他跟田氏联合起来,恐怕会危及主公的江山啊!”

齐景公本来就有点优柔寡断,听他们这么一说,心里也犯了嘀咕。他想起田穰苴斩庄贾的时候,说过“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当时觉得他是为了整肃军纪,可现在想来,又觉得田穰苴确实有点专权。

从那以后,齐景公就开始疏远田穰苴。田穰苴也感觉到了,他心里很委屈,可他又不想跟贵族们争权夺利,只好更加用心地治理军队,希望能让景公回心转意。

可贵族们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见景公对田穰苴有了疑心,就变本加厉地进谗言。有一次,鲍氏故意在景公面前说:“主公,臣听说田穰苴最近经常跟田氏的人聚会,还在军中提拔田氏的子弟。他这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啊!”

齐景公听了,更加害怕了。他决定,要解除田穰苴的兵权。

一天,齐景公召田穰苴入宫。田穰苴以为景公是要跟他商量军务,高高兴兴地去了。可到了宫里,景公却支支吾吾地说:“穰苴啊,如今齐国边境已经安定了,你也辛苦了这么多年,不如解甲归田,好好休息休息吧。军队的事情,寡人会交给别人打理的。”

田穰苴一听,如遭雷击。他看着景公,眼里满是失望和委屈:“主公,臣一心为国,从未有过二心啊!您怎么能……”

齐景公打断他的话:“寡人知道你有功,可寡人也是为了你好。你年纪也不小了,该享享清福了。你放心,寡人会给你很多赏赐,让你安度晚年。”

田穰苴知道,景公已经听了贵族们的谗言,自己再怎么解释也没用了。他含着眼泪,躬身道:“臣遵旨。”

就这样,田穰苴交出了大司马的帅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军营。回到家里,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着桌上的《司马法》竹简,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他想起自己当年在军门立表斩贾,想起自己跟士兵们同甘共苦,想起自己率军击退晋燕联军,收复失地……可现在,却因为别人的谗言,被主公剥夺了兵权,这让他怎么能不伤心?

从那以后,田穰苴就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只是在家研读《司马法》,或者去郊外的田地里散步。有时候,他会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军营,想起自己当年在军中的日子,忍不住掉眼泪。

他的儿子田无宇,见父亲这么伤心,就劝他:“父亲,那些贵族们陷害您,主公又不信任您,您不如离开齐国,去其他国家谋发展。以您的才能,肯定会受到重用的。”

田穰苴摇了摇头,道:“我是齐国人,我的根在齐国。就算主公不信任我,我也不能离开齐国。再说了,我写《司马法》,是为了让齐国的军队强大起来,要是我离开了,这部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田无宇听了,心里很感动,也很敬佩父亲的忠诚。

日子一天天过去,田穰苴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因为长期郁郁寡欢,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临终前,他把田无宇叫到身边,手里紧紧攥着《司马法》的竹简,断断续续地说:“无宇……这部《司马法》……是为父一生的心血……你一定要好好保管……传给后世……记住……为将者……当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不能……不能辜负士兵……不能辜负百姓……”

田无宇跪在床边,泪流满面地说:“父亲,您放心,儿子一定记住您的话,好好保管《司马法》,让它流传下去!”

田穰苴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然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一年,是齐景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6年),田穰苴年仅四十岁。

田穰苴去世的消息传到军营,士兵们都哭了。很多士兵自发地来到田穰苴的家门口,为他守灵。老百姓们也都很伤心,他们知道,要是没有田穰苴,齐国早就被晋燕联军占领了,他们也早就成了亡国奴。

晏婴听说田穰苴去世了,也亲自来吊唁。他看着田穰苴的灵位,叹了口气说:“穰苴啊,你是齐国的忠臣,是难得的将才。可惜主公糊涂,听了小人的谗言,才让你含恨而终啊!”

齐景公后来也后悔了。他听说田穰苴去世后,士兵和百姓都很伤心,又想起田穰苴为齐国立下的功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让人给田穰苴追封了爵位,还派人去祭奠他。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

田穰苴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和他的《司马法》,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的儿子田无宇,按照他的遗愿,把《司马法》好好地保管起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田乞,田乞又传给了田常。后来,田氏在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的国君,这其中,也有田穰苴当年积累的威望的功劳。

而《司马法》,则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书之一。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田穰苴,都尊称他为“司马子”,把他当成兵家的楷模。田穰苴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

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专门为田穰苴写了一篇《司马穰苴列传》,这可是《史记》里为数不多的为武将单独列传的篇章。司马迁在列传里,高度评价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真乃一代名将也!”他还把《司马法》的部分内容收录在列传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部兵书。

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纪念历代的名将,在长安设立了“武庙”,供奉历代的兵家代表人物。武庙的主祀是姜子牙,旁边还有十位名将配祀,这就是着名的“武庙十哲”。田穰苴就位列其中,跟孙武、吴起、张良、韩信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将站在一起,可见唐朝对他的重视。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也很重视《司马法》。他让人把《司马法》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七部兵书合在一起,编成了《武经七书》,作为宋朝军队的教科书,让将领们都学习。

除了帝王和将领,后世的文人也很敬仰田穰苴。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赞美田穰苴:“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至今皆叹仰,异代不同时。”意思是说,田穰苴的《司马法》和张良的黄石公兵法,都是千古奇书,至今都让人敬仰,只可惜他们不在同一个时代。

田穰苴从一个庶子,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成为齐国的大司马,击退强敌,收复失地,还留下了一部千古流传的《司马法》,最后虽然含恨而终,但他的英名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这正是:

春秋名将司马公,文韬武略冠群雄。

斩贾立威军法正,恤卒如子情义浓。

一部兵书传后世,武庙十哲留英名。

齐疆虽失英魂在,千秋万代仰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