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栾书:废立君主覆手间(第2页)
栾书却很镇定,他穿上盔甲,走出大帐,登上营垒的高处往外面看。晨雾还没散,只能隐约看到楚军的旗帜在晃动,中军的旗帜最高,应该是楚共王亲自坐镇,左右两翼分别是郑军和蛮兵。看了一会儿,栾书下来对众将说:“诸位别慌,楚军虽然来得快,但也有破绽。你们看,楚军的中军虽然精锐,但左右两翼都是郑军和蛮兵,郑军战斗力弱,蛮兵纪律差,这就是咱们的突破口。至于营前的泥沼,咱们可以把营里的井填上,灶平了,腾出空地来列阵。只要咱们列好阵,就能跟楚军一战!”
厉公这时候也来了,他看着外面的楚军,心里有点发慌,问栾书:“栾将军,咱们真的能打赢吗?”
栾书躬身道:“主公放心!楚军虽然来得突然,但他们长途奔袭,士兵都很疲惫。咱们只要先集中兵力攻击他们的左右两翼,把郑军和蛮兵打垮,再集中兵力夹击中军,楚军必败!”
厉公一听,心里有底了,马上下令:“就按栾将军说的办!全军听令,填井平灶,列阵迎敌!”
晋军的士兵都是精锐,执行力很强,没一会儿就把营里的井填了、灶平了,腾出了一片空地,列好了阵势。这边刚列好阵,楚军那边就发起进攻了——楚共王亲自率领中军,朝着晋军的中军冲了过来。
栾书一看楚军冲过来,马上下令:“郤至,你率领上军的精锐,去攻击楚军的右翼!韩厥,你率领下军,去攻击楚军的左翼!我亲自率领中军,顶住楚军的进攻!记住,先打垮两翼,再回师夹击中军!”
郤至和韩厥领了命令,马上率军冲了出去。先说郤至这边,他带着上军的精锐,直接就冲进了郑军的阵中。郑军本来就不想打仗,一看晋军这么勇猛,吓得魂都没了,没打几个回合就开始往后退。郤至趁机下令猛攻,郑军一下子就垮了,四散逃跑。
再看韩厥那边,他带着下军去打蛮兵。蛮兵虽然勇猛,但没什么纪律,打顺风仗还行,一遇到硬仗就不行了。韩厥让士兵们结成方阵,一步步往前推进,蛮兵冲了几次都被打了回来,最后也乱了阵脚,跟着郑军一起跑了。
楚军的左右两翼一垮,中军就暴露出来了。栾书一看时机到了,马上下令:“中军全体出击!郤至、韩厥,回师夹击中军!”
晋军的中军一下子就冲了出去,郤至和韩厥也带着人从两边包抄过来,楚军一下子就被包围了。楚共王在战车上一看,心里慌了,赶紧下令撤退,可已经晚了。晋将魏錡眼尖,看到楚共王的战车,拿起弓箭就射了过去——这一箭,正好射中了楚共王的左眼!
楚共王疼得大叫一声,差点从战车上摔下来。身边的侍卫赶紧把他扶好,楚共王捂着眼睛,气急败坏地说:“快!快把养由基叫来!让他射死那个晋将!”
养由基是楚国有名的神射手,有“百步穿杨”的本事。他接到命令,拿着弓箭就冲了出去,正好看见魏錡在那里指挥士兵进攻。养由基抬手就是一箭,正中魏錡的脖子,魏錡当场就死了。
虽然养由基射死了魏錡,但楚军的士气已经垮了,士兵们看到国君受伤,都只顾着逃命。栾书下令全军追击,楚军一路溃逃,一直逃到了颍水(今河南颍河)边上,不少士兵因为慌不择路,掉进河里淹死了。
楚共王带着残兵逃到了楚国的营地,这时候才发现,中军将公子侧不见了。原来,公子侧平时就爱喝酒,昨天晚上喝了不少酒,到现在还没醒呢!楚共王一看,气得不行,说:“大敌当前,他竟然还在喝酒!这样的人,留着何用?”于是就派人去给公子侧送了一把剑,让他自杀谢罪。公子侧醒了之后,知道自己误了大事,也没脸活下去,就用那把剑自杀了。
鄢陵之战,晋军大获全胜,不仅打垮了楚军,还射伤了楚共王。经此一战,楚国元气大伤,好几年都没能力再跟晋国争夺中原霸权;而晋国则声威大振,中原的鲁国、卫国、宋国等诸侯,都纷纷派使者来晋国朝贡,晋国的霸主地位彻底巩固了!
战后,晋厉公论功行赏,栾书功劳最大,被任命为执政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了晋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可是这时候,晋厉公却变了——以前还能听进去大臣的意见,可自从鄢陵之战打赢后,就变得越来越骄横,越来越自以为是。
厉公身边有三个宠臣,分别是胥童、夷阳五、长鱼矫。这三个人没什么本事,却很会讨好厉公,整天在厉公耳边说卿大夫的坏话,说什么“六卿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主公的地位了”“栾书、荀偃这些人功高震主,早晚要谋反”。厉公本来就对栾书的权力有点忌惮,听这三个人这么一说,更是疑神疑鬼,心里渐渐有了除掉这些卿大夫的念头。
第一个倒霉的是郤氏。郤氏在晋国是大贵族,郤锜、郤至、郤犨三个人都身居高位,被称为“三郤”。胥童跟郤氏有旧仇,就趁机在厉公面前说:“主公,三郤手握大权,又很傲慢,很多诸侯都只知道三郤,不知道主公您。要是不早点除掉他们,将来肯定会谋反!”厉公听了,就决定先拿三郤开刀。
公元前574年,厉公找了个借口,说郤至私通楚国,让胥童带着士兵去杀三郤。胥童早就准备好了,带着人直接冲进了郤家,把郤锜、郤至、郤犨全都杀了,还灭了郤氏的满门。杀了三郤之后,胥童觉得还不够,又对厉公说:“主公,栾书和荀偃跟三郤关系很好,三郤死了,他们肯定会记恨主公,不如一起杀了,以绝后患!”
厉公犹豫了,说:“栾书和荀偃毕竟是有功之臣,鄢陵之战还帮咱们打赢了楚军,要是就这么杀了,大臣们会有意见的。先把他们抓起来,看看情况再说吧。”于是,胥童又带着人去抓了栾书和荀偃,把他们关在了宫里。
栾书被关在宫里,心里一点都不慌。他知道厉公现在虽然听胥童的,但厉公没什么主见,只要自己能活下去,就有机会翻盘。果然,没过多久,厉公就后悔了,对身边的人说:“栾书和荀偃没什么罪,杀了他们,会让大臣们寒心的。”于是就把栾书和荀偃放了,还亲自向他们道歉。
栾书出来后,表面上对厉公感恩戴德,心里却早就凉透了——他知道,厉公既然能杀三郤,将来就一定能杀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栾书偷偷找到了荀偃,对他说:“荀将军,你也看到了,主公宠信奸佞,滥杀无辜。今天能杀三郤,明天就能杀你我。咱们要是再不做点什么,早晚都得死在胥童这些人手里!”
荀偃早就对厉公和胥童不满了,听栾书这么一说,马上就同意了:“栾将军,我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咱们就怎么办!”
两人秘密商量了几天,决定发动政变,废了晋厉公,再立一个新的国君。可废立君主不是小事,得找个合适的理由,还得有足够的兵力。栾书首先想到的是调动军队——他是中军将,虽然被厉公猜忌,但军中的大部分将领还是听他的。于是,栾书暗中联系了军中的几个心腹将领,让他们做好准备,一旦接到命令,就率军进驻都城。
然后,栾书又找了个理由,让厉公离开都城。当时正好是冬天,按照习俗,国君要去郊外祭祀。栾书就对厉公说:“主公,马上就要祭祀了,不如您先去郊外的别宫住几天,好好准备一下。”厉公没多想,就带着胥童等几个宠臣去了郊外的别宫。
厉公一走,栾书马上就行动了。他让荀偃率领中军的一部分士兵,悄悄进驻都城,控制了宫门和朝堂。然后,栾书又派人去郊外的别宫,谎称都城有急事,请厉公赶紧回来。厉公不知道是计,跟着使者就回来了。刚走到都城门口,就被荀偃的士兵拦住了。
厉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问:“你们想干什么?”
荀偃上前一步,大声说:“主公,您宠信奸佞,滥杀无辜,已经失去了民心和臣心。我们不能再让您当国君了,请您退位吧!”
厉公又惊又怒,指着荀偃说:“你们敢谋反?栾书呢?让他来见我!”
栾书这时候从后面走了出来,说:“主公,荀将军说的是实话。您要是继续当国君,晋国早晚要乱。为了晋国的安危,只能委屈您了。”
厉公还想争辩,可士兵们已经围了上来,把他身边的胥童等人都杀了,然后把厉公关进了别宫。后来,栾书派人把厉公也杀了——不过对外只说是“厉公病逝”。
杀了厉公之后,栾书面临一个难题:立谁当新国君呢?当时晋国的公子不少,但大多不成器。栾书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孙周。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当时在周国做人质。这个人年纪不大,却很有才华,而且性格沉稳,口碑很好。栾书觉得,立孙周当国君,既符合礼法(孙周是公族之后),又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自己也能继续掌握大权。
于是,栾书派使者去周国,迎接孙周回晋国。孙周接到消息后,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对使者说:“我虽然是晋国的公族,但一直在周国,对晋国的情况不太了解。要是大臣们真心想立我,就得听我的话,好好辅佐我;要是只是想把我当傀儡,那我宁可不回去。”
使者把孙周的话带给了栾书,栾书听了,心里反而更欣赏孙周了——这孩子年纪不大,却有主见。栾书知道,现在必须立孙周,于是就对使者说:“你告诉孙周,只要他回来当国君,我们一定尽心尽力辅佐他,绝不敢有二心。”
孙周这才跟着使者回了晋国。公元前573年,孙周在晋国都城即位,就是晋悼公。悼公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朝政,把胥童的余党都杀了,然后重用了一批有才华的大臣,比如韩厥、魏绛等人。
栾书看着悼公这么有能力,心里明白,自己要是再像以前那样手握大权,肯定会引起悼公的不满。于是,栾书主动向悼公提出,交还执政卿的权力,只担任中军将。悼公本来就想收回权力,见栾书主动交还,自然很高兴,就答应了栾书的请求,任命韩厥为执政卿。
有人问栾书:“将军,您辛辛苦苦才拿到执政大权,为什么要主动交出去啊?”
栾书笑了笑说:“我当执政卿,是为了稳定晋国的政局。现在新君即位,有能力治理国家,我要是还握着权力不放,不仅会让新君不满,还会引起大臣们的争斗,这对晋国没好处。我只要能继续为晋国打仗,保卫晋国的霸主地位,就够了。”
话虽这么说,但栾书废立君主的事,还是在朝堂上留下了争议。有人说栾书是“忠臣”,为了晋国的稳定,不得不废了厉公;也有人说栾书是“权臣”,废立君主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是“以下犯上”。
晋悼公即位后,对栾书还是很尊重的。毕竟栾书是拥立自己的功臣,而且鄢陵之战、鞍之战都立了大功,是晋国的老臣。悼公经常派人去看望栾书,还让太医给栾书看病。有一次,悼公亲自去栾书家探望,问栾书:“栾将军,您跟着先君(景公、厉公)打了一辈子仗,为晋国立下了大功。您对现在的晋国,还有什么建议吗?”
栾书躺在床上,喘着气说:“主公,晋国的霸主地位虽然稳固,但不能掉以轻心。南边的楚国虽然元气大伤,但肯定会卷土重来;东边的齐国也还想着争夺霸权。您一定要重用有才华的人,整顿军纪,安抚百姓,这样才能保住晋国的霸主地位。还有,卿大夫之间的矛盾不能再激化了,以前的三郤之乱,就是教训啊!”
悼公听了,点了点头说:“将军放心,我记住您的话了。”
公元前573年的冬天,栾书的病情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儿子栾黡叫到身边,对他说:“黡儿,我这辈子,为晋国打了不少仗,也做了一些有争议的事。我死后,你一定要记住,栾氏家族能有今天,全靠对晋国忠心耿耿。你以后在朝堂上,一定要听国君的话,跟其他卿大夫好好相处,不要像三郤那样傲慢,也不要像我一样手握大权,否则会给家族带来灾祸。”
栾黡当时年轻气盛,虽然嘴上答应了,但心里并没有太在意。栾书看着儿子的样子,心里叹了口气,却也没再多说——他知道,自己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没过几天,栾书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多岁。
栾书死后,晋悼公亲自去吊唁,还追赠栾书为“武子”,所以后人都称栾书为“栾武子”。悼公在悼词中说:“栾武子一生,数率晋师,有功于晋国。鞍之战败齐,鄢陵之战败楚,巩固我晋国霸权,此乃大功也。虽有废立之举,然非为己私,实为晋国安危,此乃大义也。”
栾书死后,栾氏家族在晋国还兴盛了一段时间。他的儿子栾黡继承了爵位,在军中担任要职。可栾黡不像栾书那样沉稳,反而很傲慢,经常跟其他卿大夫发生矛盾,尤其是跟范氏(范文子的后代)的矛盾最深。后来,栾黡的儿子栾盈因为跟范氏的矛盾,发动了叛乱,结果被晋平公打败,栾氏家族也被灭了门。
不过,不管后人怎么评价,栾书在春秋史上的地位,是没人能抹杀的。他是晋国“悼公复霸”的重要铺垫者——要是没有栾书在景公、厉公时期打下的基础,没有他拥立悼公即位,晋悼公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重新巩固霸主地位。
这正是:
栾家武子不简单,春秋舞台敢撑天。
败齐破楚立大功,废君保国惹众言。
功过自有青史判,传奇留与后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