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6章 虽败能补荀林父(第2页)

士会和赵朔点头答应,赶紧去组织士兵——士会让上军的士兵排成“方阵”,用战车当屏障,弓箭手在后面射箭,楚军冲了几次,都被箭射退了;赵朔则带着下军,把做饭的锅、行军的帐篷都烧了,断了楚军追击的线索。荀林父则在黄河边,指挥士兵有序登船,还把自己的战车拆了,用木头做了简易的筏子,让没船的士兵坐筏子渡河。

就这么着,从早上打到傍晚,晋军总算撤了出来——虽然损失了差不多一半的士兵和战车,但总算是没全军覆没。当最后一艘船离开岸边时,荀林父站在船上,回头看着邲地的方向,眼泪差点掉下来:“都是我的错,没管好手下,才让晋军吃了这么大的败仗!”

回到晋国后,荀林父第一件事就是去见晋景公,把自己的中军将印信放在地上,跪在地上请罪:“臣无能,在邲地打了败仗,损兵折将,请国君杀了臣,以谢国人!”晋景公看着他,脸色很难看,刚想说话,旁边的谋士士贞子赶紧站出来,劝道:“国君,不能杀荀林父啊!邲地之败,不是他的错,是先縠抗命、魏锜赵旃挑衅造成的。荀林父在败军之际,能稳住军心,让大部分人回国,这已经是大功了。要是杀了他,一来会让楚国人高兴,觉得咱们没了能打仗的将领;二来会让晋国的将领寒心,以后谁还敢替您打仗啊?”

晋景公想了想,觉得士贞子说得有道理,再看看荀林父,头发都乱了,脸上还有伤,显然是拼尽全力才把军队带回来的。他叹了口气,走过去把荀林父扶起来,说:“卿起来吧,邲地之败,错不在你,是先縠他们胡闹。好好整顿军队,咱们总有机会赢回面子的。”

荀林父感激涕零,磕了个头说:“臣谢国君不杀之恩,以后定当肝脑涂地,为晋国报仇雪恨!”这邲地之败,成了荀林父一生的“污点”,但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将领,不光要会打仗,更要会管理手下。

邲地之败后,荀林父吸取教训,励精图治,从严治军,三年后,晋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士兵们精神饱满,队列整齐,打仗时听从指挥、作战勇敢,再也不是邲地之战时那乱糟糟的样子了。晋景公看了,心里很高兴,跟大臣们说:“荀林父果然没让我失望!”

这时候,北方又出了事儿——赤狄潞氏部落,又开始侵扰晋国边境了。这赤狄是狄人中最厉害的一支,占着现在山西长治一带,部落首领叫“潞子婴儿”。这潞子婴儿本来跟晋国还算友好,还娶了晋景公的姐姐当妻子,可后来他宠信一个叫“酆舒”的大臣,这酆舒是个野心家,撺掇潞子婴儿跟晋国作对:“晋国在邲地被楚国打败了,现在国力不行了,咱们不如趁机抢他们的地盘,以后咱们赤狄就能当北方的霸主!”

潞子婴儿被说动了,就听了酆舒的话,开始派兵抢晋国的边境城池——先是抢了“黎”城(今山西黎城),杀了晋国的守将;接着又攻“邬”城(今山西介休),把城里的粮食、牛羊都抢光了;最过分的是,酆舒还杀了晋景公的姐姐,也就是潞子婴儿的妻子,理由是“她总帮晋国说话,是咱们的祸害”。

消息传到绛邑,晋景公气得拍桌子:“这潞子婴儿真是忘恩负义!杀了我的姐姐,还敢抢咱们的城池!荀林父,你赶紧率大军北伐,灭了这赤狄潞氏,给我姐姐报仇!”

荀林父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了,立马领旨:“臣遵旨!定灭潞氏,为晋国除害!”他当天就点兵——这次他带了上、中、下三军,还联合了晋国北边的“白狄”“长狄”等部落(这些部落跟赤狄有仇,愿意帮晋国),总共六万多人,分三路向北进军:自己带中军,走中路,直捣潞氏的都城“曲梁”(今山西潞城);士会带左军,走东路,攻打潞氏的东部城池;赵朔带右军,走西路,攻打潞氏的西部城池,三路大军约定在曲梁会师。

大军出发前,荀林父特意跟将领们交代:“赤狄骑兵多,速度快,但他们打仗没有章法,各自为战,也怕持久作战。咱们这次先把他们的城池一个个打下来,断了他们的退路和粮食,再围歼他们的主力。”

果然,晋军一进入赤狄的地盘,就按荀林父的计划来——左军士会先是围攻潞氏的“留吁”城,这留吁城城墙不高,守军也不多,士会让士兵用梯子攻城,弓箭手在后面掩护,没两天就把城攻下来了;右军赵朔则攻打“铎辰”城,这铎辰城守军想突围,赵朔早就在城外设了埋伏,守军一出来,就被晋军包围,没一会儿就投降了。

中路的荀林父带着中军,一路上遇到潞氏的小股部队,就派骑兵去消灭;遇到潞氏的粮仓,就派人把粮食运走,或者烧掉,不给潞氏留一粒粮。就这么着,晋军三路大军进展顺利,没一个月,就打到了曲梁城下,把曲梁城团团围住。

潞子婴儿和酆舒在城里慌了——他们没想到晋军这么能打,才一个月就打到了都城,城里的粮食也不多了,士兵们也没了斗志。酆舒还想顽抗,跟潞子婴儿说:“咱们跟晋军拼了,说不定能赢!”可潞子婴儿早就吓破了胆,说:“拼什么拼?晋军那么多,咱们根本打不过,还是投降吧!”

可酆舒不愿意投降,他怕晋军杀了他,就趁着晚上,带着自己的亲信偷偷跑出城,想往东边逃,结果没跑多远,就被晋军的巡逻兵抓住了,押到了荀林父面前。荀林父一看是酆舒,气得不行:“就是你撺掇潞子婴儿跟晋国作对,还杀了我们国君的姐姐,你可知罪?”酆舒还想狡辩,荀林父根本不听,下令:“拉出去,斩了!把他的头挂在曲梁城门口,让城里的人看看!”

城里的潞氏士兵和百姓,看到酆舒的头,更害怕了。第二天一早,潞子婴儿就打开城门,光着膀子,牵着羊,出城向荀林父投降。荀林父接受了他的投降,把他押了起来,准备带回晋国交给晋景公发落。

灭了潞氏后,荀林父没立马撤军,而是留在了曲梁城,处理战后的事情——首先是“安抚百姓”:他下令,晋军士兵不准抢百姓的东西,不准杀投降的狄人,还打开潞氏的粮仓,把粮食分给没饭吃的狄人百姓;其次是“设立官吏”:他从晋国选派了一批有经验的官员,到潞氏的各个城池当“邑宰”,负责管理地方,收税、断案;再次是“融合民族”:他鼓励晋军士兵和狄人百姓通婚,还教狄人百姓种庄稼、织布,让他们从游牧生活变成农耕生活,这样狄人就不会再到处抢掠了。

这些措施一实施,潞氏的地盘很快就稳定下来——狄人百姓有了饭吃,有了安稳日子过,就不再反抗晋国了;晋国也多了一大片土地,北边的边防也巩固了。消息传到晋国都城,晋景公高兴得不得了,亲自到城外迎接荀林父大军,还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赏赐荀林父“狄臣千家”(也就是一千户狄人奴隶,归荀林父所有),还说:“寡人能得到潞氏的地盘,能让北方边境安稳,全是卿的功劳!以后,晋国的北疆,就交给卿来管理了!”

荀林父赶紧谢恩,说:“这都是国君的英明,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以后,臣一定好好治理北疆,不让狄人再侵扰晋国!”

从这以后,荀林父就经常待在北疆——他在北疆修了不少城池,作为防御狄人的据点;还训练了一支“边军”,专门对付狄人的骑兵;他还跟周边的白狄、长狄等部落搞好关系,经常跟他们互相送礼、会盟,约定互不侵扰。就这么着,晋国的北疆,再也没发生过大规模的狄人侵扰事件,老百姓能安安稳稳地种地、过日子,晋国的国力也慢慢恢复过来,为后来晋悼公重新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荀林父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嗽、喘不过气,有时候处理事情,没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法再担任中军将了,就主动向晋景公请辞:“臣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再执掌军队了,请国君另选贤能,接任中军将之职。”

晋景公舍不得他,劝了好几次:“卿是晋国的老臣,有卿在,寡人心里踏实。要不,卿先在家歇一段时间,等身体好了,再回来?”可荀林父态度很坚决:“国君,中军将责任重大,不能有半点马虎。臣身体不好,要是耽误了军国大事,那可就罪过大了。您还是让年轻人上吧,他们有朝气,能给晋国带来新的活力。”

晋景公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士会的儿子士燮为中军将,接替荀林父。荀林父卸任那天,还特意去中军大营,跟士燮交代:“晋国的军队,是靠纪律和团结才有战斗力的,你一定要管好将领,不能再像邲地之战那样,出现不听指挥的情况;北疆的狄人,虽然现在安稳了,但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经常去边境看看;跟楚国打交道,要硬软兼施,不能害怕他们,但也不能轻易打仗。”士燮一一记下,说:“请老中军将放心,我一定按您说的做,不让晋国受损。”

卸任后的荀林父,没回都城绛邑,而是去了北疆的曲梁城——他在灭潞氏后,就在曲梁城盖了一座房子,他说:“我在北疆待惯了,喜欢这里的安静,也能随时看看边境的情况。”在曲梁城的日子里,他没闲着——有时候会去田间地头,跟狄人百姓聊天,问他们收成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有时候会去边军的大营,跟士兵们一起吃饭,听他们说训练的事情;有时候还会给士燮写信,提醒他注意楚国的动向,注意国内的贵族势力。

有一回,士燮派人来问他:“楚国最近在跟吴国打仗,咱们要不要趁机攻打楚国?”荀林父回信说:“楚国跟吴国打仗,已经够忙的了,咱们不用去凑热闹。要是咱们攻打楚国,楚国说不定会跟吴国讲和,一起对付咱们,到时候反而麻烦。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整顿国内,发展生产,等楚国和吴国两败俱伤了,咱们再出手不迟。”士燮听了他的话,没去攻打楚国,后来果然如荀林父所说,楚国和吴国打了好几年,都没精力管中原的事情,晋国在中原的地位更稳了。

公元前578年,荀林父在曲梁城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消息传到都城,晋景公悲痛不已,下令:“以卿的礼节安葬荀林父,追赠他为‘太傅’,赏赐他的家人良田千亩、奴隶五百户。”还亲自去曲梁城,参加了荀林父的葬礼。

荀林父的一生,算不上完美——他有邲地之败的耻辱,但他更有灭潞安国的功劳,有稳定北疆的业绩,有“虽败能补”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