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姜尚:兵家鼻祖
渭水河边一老翁,直钩钓鱼不挂虫。 不是傻来不是疯,专等明主把他请。
纣王无道天不容,西岐有主盼英雄。
太公一出风云动,灭商建周立大功!
这一章咱们要聊的这位,是被称为“兵家鼻祖”的姜尚姜子牙。他活了一百多岁,前八十年净受穷,卖面被马踩,卖锅遭雨淋,连媳妇都跟人跑了;可后二十年一翻身,辅佐文王、武王,把商朝六百年的江山给推翻了,受封齐国,成了开国始祖。
咱先从商纣末年说起。朝歌城里的纣王,是个有本事的君主,早年打过高丽、平过东夷,可后来宠上了妲己,就彻底疯魔了。造鹿台花了七年,耗废了了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设炮烙酷刑,剖孕妇的肚子看胎儿男女,用伯邑考的肉做成饼汤给姬昌吃,满朝文武吓得大气不敢喘,老百姓更是活不下去,路上随处可见逃荒的人,饿死的尸体都没人埋。
就在这乱糟糟的朝歌城里,有个白发老头,天天挑着担子东奔西跑,不是卖这个就是卖那个,这人就是姜尚。您别瞧他后来威风,这会儿可是惨到家了。他本是炎帝的后代,祖上封在吕地,所以也叫吕尚。可到他这辈儿,家道早中落了,爹娘死得早,自己又没本钱做大事,只能靠小买卖糊口。
头一回,他寻思着“民以食为天”,就磨了几袋白面,挑到西市去卖。天刚亮就占了个摊位,喊了一上午,嗓子都哑了,才来了个老妇人,要称二斤面。姜尚赶紧拿秤,刚要称,就听街上一阵马蹄响——原来是纣王的宠臣费仲的车队过了。那马是西域来的烈马,见着人多就惊了,挣脱缰绳直奔摊位而来。“哗啦”一声,面袋全被踩破,白面撒了一地。老妇人吓得扭头就跑,姜尚蹲在地上,看着满地的面,眼泪都快下来了——这可是他借了邻居半吊钱买的麦子磨的啊!
卖面不成,他又琢磨着卖笊篱。这笊篱是他自己编的,编得又密又匀。他挑着笊篱走了几十里地,到了南边的小镇。可那天偏巧下大雨,镇上的人都躲在家里不出来。他躲在破庙里,看着笊篱被雨淋得发软,竹篾都翘了边,心里凉半截。等雨停了,笊篱也废了,只能当柴火烧。
后来他又开了家小酒馆,本想凭着自己酿的酒挣点钱。哪知道开业头一天,就来了几个兵痞,吃了喝了不给钱,还把桌子掀了。姜尚气得要跟他们拼命,可人家手里有刀,他一个老头哪打得过?只能眼睁睁看着酒馆被砸了。
这时候,他媳妇马氏不干了。马氏是个本分的乡下妇人,当初嫁姜尚,是听人说他有学问,将来能有出息。可跟着姜尚过了十几年,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新衣,住的还是漏雨的茅草屋。这天晚上,马氏坐在炕沿上,一边补破衣服一边哭:“你说你,文不能当差,武不能当兵,就会瞎折腾!跟着你,我这辈子算是毁了!”
姜尚叹了口气:“娘子再等等,我总有出头的一天。”
马氏冷笑:“等?我等了十几年了!你都快七十了,还能有啥出头之日?我看你就是个窝囊废!”说着就收拾行李,“我不跟你过了,我要回娘家,再找个人嫁了!”
可姜尚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他想:朝歌这地方,纣王无道,奸臣当道,我在这待着,永远没机会。不如去西岐,听说西伯侯姬昌是个贤明的君主,说不定能赏识我。于是,他收拾了仅剩的几件旧衣服,背着一个破包袱,就往西岐去了。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渴了喝河水,饿了啃干粮,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了渭水之滨。这地方山清水秀,河边都是芦苇,还有鹿在河边喝水,真是个好地方。姜尚心想:我就在这住下,等姬昌来寻我。
他找了个山洞,铺了点干草当床,又砍了根竹子,做了个鱼竿——可这鱼竿跟别人的不一样,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三尺高,还不挂鱼饵。每天早上,他就坐在河边钓鱼,嘴里还念叨:“负命者上钩来!负命者上钩来!”
附近有个樵夫,叫武吉,每天上山砍柴都经过这儿,见姜尚这么钓鱼,就觉得奇怪。这天,武吉放下柴担,凑过来说:“老先生,您这么钓鱼可不对啊!鱼钩是弯的才能挂住鱼,您这直钩,还离水三尺,怎么能钓到鱼呢?”
姜尚抬头看了看武吉,笑道:“小伙子,你不懂。我钓的不是鱼,是王与侯啊。”
武吉愣了:“王与侯?您是说西伯侯吗?”
姜尚点点头:“正是。”
武吉觉得这老头有点疯,摇摇头扛起柴就走了。可接下来几天,武吉每次经过,都见姜尚还在那儿直钩钓鱼,风雨无阻。武吉心里就犯嘀咕:这老头是不是真有什么本事?
再说西伯侯姬昌,这几天总做一个梦:梦见一只长着翅膀的熊,飞进了他的宫殿,落在他的宝座旁边。姬昌醒来觉得奇怪,就找手下的大臣解梦。大臣说:“西伯侯,飞熊入梦,是吉兆啊!说明有大贤要来辅佐您,您赶紧出去狩猎,说不定能遇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姬昌一听,赶紧召集手下,带着人就去渭水附近狩猎。走了半天,远远看见河边有个老头在钓鱼,姬昌心里一动,就走了过去。到了跟前,见老头白发苍苍,精神却很好,鱼钩是直的,还没挂鱼饵。 姬昌上前拱手:“老丈有礼,在下姬昌。敢问老丈在此钓鱼,钓了多少鱼了?”
姜尚头也没抬:“钓了三年,一条鱼没钓到。”
姬昌更奇怪了:“那您怎么还钓呢?”
姜尚这才抬头,看着姬昌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姬昌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梦里的大贤吗?赶紧跪下磕头:“老丈真是高人!我找您找得好苦啊!请您跟我回西岐,辅佐我成就大业!”
姜尚赶紧扶起姬昌:“西伯侯不必多礼,我等的就是您。”
姬昌大喜,亲自把姜尚扶上自己的马车,还亲自为姜尚驾车。满朝文武都知道姬昌得了个大贤,都来祝贺。姬昌还说:“我爷爷当年就说,会有圣人来辅佐周国,现在终于来了!这是我太公盼望了一辈子的人啊!”从此,姜尚就有了“太公望”的称呼,大家都叫他“姜太公”。
文王把姜太公拜为太师,啥大事都跟他商量。姜太公也不含糊,一上来就给文王出了个主意:“要想灭商,先得把自己变强。第一步,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第二步,广施仁政,让天下人都来归附;第三步,用‘文伐’削弱商朝,再等机会‘武攻’。”
文王一听,觉得太对了,就照着姜太公的方法办。先说发展农业,姜太公教老百姓用牛耕地,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农具,叫“耜”。他还教老百姓怎么施肥,怎么选种,怎么储存粮食。那年西岐遇到旱灾,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姜太公就带领老百姓挖水渠,引渭水灌溉田地。老百姓都高兴得说:“有太公在,咱们不用饿肚子了!”
再说仁政,姜太公劝文王减轻赋税,以前老百姓要交三分之一的粮食,现在只交五分之一。还废除了好多酷刑,比如以前偷东西要砍手,现在改成罚做苦力。有一次,一个老百姓不小心把文王的马惊了,马跑了,文王不但没罚他,还说:“是我没管好马,不怪你。”这事传出去,天下人都夸文王贤明,好多有本事的人都来西岐投奔,比如散宜生、南宫适这些贤臣,都是那时候来的。
最有名的还是“虞芮之讼”。虞国和芮国是两个小国,离西岐不远,两国因为一块边界的土地争斗了好几年,谁也不让谁。后来两国国君听说文王贤明,就想找文王评理。他们到了西岐,刚进国境,就看见老百姓互相让田埂,比如两家的田挨在一起,这家说“你家的地少,我让你三尺”,那家说“你家人口多,我让你五尺”。到了城里,见商人互相让摊位,比如这个摊位好,商人就说“你家生意不好,你用这个”。到了朝堂,见大臣们互相让职位,比如这个官职位高,大臣就说“你本事大,你当这个”。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看了,脸都红了。芮国国君说:“咱俩为了一块破地吵了好几年,人家西岐的人互相谦让,咱跟人家比,简直就是禽兽啊!还找啥文王评理,赶紧回去吧!”虞国国君也点头:“对!咱把那块地让出来,当两国的边界,以后再也不吵架了。”这事传出去,天下诸侯都服了,说:“西伯侯这是受命于天啊!”归附西岐的诸侯,一下就有三分之二。
在削弱商朝方面,姜太公的“文伐”手段可太厉害了。他先派了好多间谍去朝歌,这些间谍有的装成商人,有的装成仆人,混到商朝大臣家里。比如商朝有个奸臣叫费仲,特别贪财,姜太公就让间谍送给他好多金子、玉器,还有美女。费仲收了好处,就天天在纣王面前说西岐的好话:“西伯侯可听话了,每年都给您送好多贡品,您就别担心他了。”纣王本来还想派兵打西岐,听费仲这么说,就把这事搁下了。
姜太公还让间谍在朝歌散布谣言,说:“纣王无道,天要灭商了!”“西伯侯是圣人,要代替商朝当天下共主了!”老百姓本来就恨纣王,听了这些谣言,更想让西岐来救他们了。商朝的士兵也人心惶惶,都不想为纣王打仗。
可就在姜太公和文王准备伐商的时候,文王却病了。文王躺在床上,拉着姜太公的手说:“太师,我不行了。伐商的大事,就交给你和姬发了。你一定要帮姬发灭了商朝,救天下百姓!”姜太公含泪点头:“西伯侯放心,我一定完成您的心愿!”没过多久,文王就去世了,武王姬发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