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白起:战国人屠
战国烽烟卷地来,七雄逐鹿竞英才。 老秦剑指函关外,武安横戈扫尘埃。
伊阙血浸山河赤,长平骨垒鬼神哀。
可怜功高身先死,千秋功罪任人裁。
这一章要讲的这位人物,那可是战国末年的“顶流战神”。他这一生,没打过一场败仗,手里攥着六国上百万将士的性命;他让秦国东出的路越走越宽,却让自己的后路越来越窄。此人姓白名起,封号武安君,后世有人称他“杀神”,有人敬他“兵仙”,还有人叹他“悲剧英雄”。
要说这白起的故事,得先说一下战国后期的秦国。那会儿商鞅变法已有百十年,秦国早不是当年那个被六国瞧不起的“西戎小国”了,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这时的秦国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就等个会使刀的人,劈向中原。而白起,就是那个最会使刀的人。
话说秦昭襄王初年,在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的一个小院里,每天天不亮就传出“喝!哈!”的喊声——院里那少年,正是十五六岁的白起。
白起祖上是秦国公族“白氏”,可到他爹白公胜这一辈,早就没了爵位,只能靠种几亩薄田过日子。白公胜是个要强的人,总念叨着“咱白家不能就这么窝囊下去”,所以给儿子取名“起”,就是盼着他能像当年辅佐楚悼王的吴起一样,靠本事挣个爵位,重振家门。
白起打小就与众不同。别的娃娃在村口摸鱼爬树,他却爱看兵书;别的娃娃怕疼怕累,他却每天扎马步、练劈砍,习得一身好武艺。
转眼到了白起十六岁,恰逢秦军在郿县招兵。那会儿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能在战场上砍了敌人的脑袋,就能升爵位、分土地——砍一个脑袋升一级,砍两个升两级,要是能斩将夺旗,那更是一步登天。这制度,对白起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就是登天的梯子。
到了军营,白起才算真正找到了“归宿”。秦军招兵有规矩:身高得够六尺五寸(约今1.5米),能拉开三石的弓,能举起五十斤的鼎。白起往那儿一站,比旁人高半头,弓拉得满,鼎举得高,招兵的校尉一看就乐了:“好小子,跟我去羽林卫!”
这羽林卫可不是普通部队,是秦军的“精锐中的精锐”,专门护卫将领、执行突袭任务。白起在羽林卫里很快显露锋芒,每天训练,他永远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队列里,他站得最直;比武时,他从没输过。
当时秦军统帅是穰侯魏冉,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手里握着军队大权,并且识人善用。这天,他特意把白起叫到自己的大帐里,想考考他。魏冉问:“白起,你要是当了伍长,遇到十倍于己的敌人,你怎么办呢?”白起想都没想:“不硬拼,找机会绕到敌人后面,毁他粮草,断他后路,敌人自乱。”
魏冉一听,眼睛都亮了——这哪儿是个普通士兵,分明是个懂兵法的将才!他当即下令:“白起,升你为百夫长,带一百人,归我直接管!”
白起当上百夫长的第一仗,就是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新城是韩国的边境重镇,守军有五千人,而白起只带了一百人。当天夜里,白起挑了二十个最会爬墙的士兵,带着绳索悄悄摸到新城墙下。他自己第一个爬上城墙,手起刀落,就把城楼上的哨兵杀了。随后,打开城门,白起带着军队,直扑韩军的粮草营。韩军没想到秦军会这么快打来,粮草营里的士兵还在睡觉,就被秦军杀了个精光。等韩军主将反应过来,粮草已经烧得干干净净,只能下令弃城逃跑。
这一战,白起以一百人破五千人,还烧了韩军的粮草,消息传到咸阳,秦昭襄王特意派人送来黄金百镒、良马十匹。可白起却把黄金和良马都分给了手下的士兵,说:“这功劳是大家的,我不能独吞。”士兵们更敬服他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白起这颗“将星”,在秦国的天空上,开始冉冉升起。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国和魏国怕秦国继续东进,就凑了二十四万联军,屯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这伊阙可不是一般地方——左边是龙门山,右边是香山,两山夹着一条伊水,就像一道天然的大门,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韩魏联军的主帅叫公孙喜,是魏国的老将,打了一辈子仗,自以为凭着伊阙的天险和二十四万兵力,就算秦军来十万,也能把他们挡在门外。
秦国这边,朝堂上争论不休——有人说派老将胡伤去,有人说派穰侯魏冉亲自挂帅。可魏冉却力排众议,对秦昭襄王说:“大王,要破伊阙联军,非白起不可!”秦昭襄王有点犹豫:“白起才三十出头,资历太浅,能行吗?”魏冉说:“大王,打仗看的是本事,不是年纪。白起有勇有谋,新城一战就是证明!”
秦昭襄王被魏冉说动了,当即下令:封白起为左更(秦国军功爵第十二级),统率十万秦军,去打伊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白起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十万秦军就往伊阙赶。可到了伊阙脚下,他却没急着进攻,而是每天带着几个斥候,骑着马在周围的山上转,一会儿看地形,一会儿看韩魏联军的营寨。手下的将领忍不住问:“将军,什么时候打啊?再等下去,士兵们的士气都快没了!”白起却笑着说:“别急,等我看明白了,再打也不迟。” 您还别说,白起这一看,还真看出了门道。原来韩魏联军虽说有二十四万,可两国根本不是一条心——韩国的主将叫暴鸢,他心里打着小算盘:“魏国兵力比咱多,装备也比咱好,凭什么让咱韩军先上?让魏军先打,咱在后头捡便宜多好!”而魏国主帅公孙喜呢,也有自己的心思:“韩国离伊阙近,这是韩国的地盘,凭什么让咱魏军当炮灰?韩军的弩箭厉害,该让他们先冲!”就这样,韩军在伊阙的南边扎营,魏军在北边扎营,两军之间隔着二里地,谁也不跟谁来往,就等着对方先动手。
白起摸清了底细,心里就有了主意。他把将领们叫到大帐里,说:“韩魏联军虽多,但人心不齐,这就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咱就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先打魏军,再收拾韩军!”
第二天一早,白起就让人在韩军大营对面竖起了密密麻麻的旌旗,又让士兵们敲锣打鼓,摆出要全力进攻韩军的架势。暴鸢在营里一看,吓得赶紧下令:“全体戒备!弓箭手上城墙!秦军要打过来了!”韩军士兵一个个绷紧了神经,盯着对面的秦军,连饭都不敢吃。
可他们不知道,这都是白起的“疑兵之计”。就在韩军全神贯注防备秦军的时候,白起亲自带着三万精锐骑兵,绕了五十多里路,从伊阙山的后面,悄悄摸到了魏军的大营背后。这三万骑兵,就是白起一手训练的“飞羽军”——每人都穿着轻甲,背着长弓,腰里别着短剑,马快,人也快,最擅长打突袭。
当时魏军大营里,士兵们正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连放哨的士兵都靠着树干打盹。公孙喜还在大帐里跟手下喝酒,说:“秦军要打也是打韩军,咱这儿安全得很哪!”
可就在这时,营外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白起带着飞羽军冲进来了!魏军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秦军砍倒了一片。公孙喜一听外面乱了,赶紧抄起剑往外跑,可刚出大帐,就被一个秦军士兵拦住了。两人打了没几个回合,公孙喜就被秦军士兵挑落马下,当了俘虏。
魏军没了主帅,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士兵们四处逃窜,有的被砍死,有的掉进伊水里淹死。韩军在南边的大营里,听到北边的喊杀声,暴鸢心里还纳闷:“秦军不是要打咱们吗?怎么北边打起来了?”可没等他想明白,白起已经带着秦军杀过来了——原来白起收拾了魏军后,立马率军南下,直扑韩军大营。
韩军一看魏军都败了,自己哪还有心思打仗?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往韩国方向跑。白起带着秦军在后面追,从伊阙一直追到洛阳城外,一路上杀得韩军尸横遍野。这一战,秦军一共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还俘虏了主帅公孙喜,占领了伊阙和周边的五座城池。
消息传到咸阳,秦昭襄王大喜,当即下令:升白起为国尉(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之一),赏给他一千户的封地!而六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不轻——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说:“白起这小子,比当年的吴起还厉害,以后咱六国的日子,不好过了!”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更是直言:“秦国出了个白起,这是要吞了咱六国啊!”
伊阙之战后,白起的名字,彻底传遍了天下。从此,再也没人敢说他“资历浅”,大家都知道,秦国出了个“战神”,打谁谁输,碰谁谁死。
伊阙之战后,秦国算是彻底打开了东进的大门。可秦昭襄王不仅要打韩魏,还要打南方的楚国。因为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而要打楚国,军队由谁统帅?秦昭襄王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白起。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把白起叫到咸阳,对他说:“楚国仗着地盘大,总跟我国作对,你带几万人去,把楚国给我打服了!”白起拱手道:“大王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当时楚国的兵力有多少?足足五十万!而白起只带了十万秦军。白起的计划,是“避实击虚”——不打楚国边境的重镇,而是绕过去,直插楚国的腹地。他带着十万秦军,从秦国的武关(今陕西丹凤)出发,沿着汉水南下,一路上没打几仗,就杀到了楚国的别都鄢城(今湖北宜城)。
鄢城是楚国的“门户”,要是鄢城丢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就暴露在秦军面前了。所以楚顷襄王派了大将景阳,带着十五万楚军驻守鄢城。景阳也是个有本事的将领,他知道鄢城的重要性,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还在城外挖了一条宽三丈、深两丈的护城河,又在城里囤了足够吃一年的粮草,就等着秦军来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白起率军到了鄢城,一看这架势,就知道硬攻不行——秦军要是爬城墙,楚军的弓箭能把他们射成刺猬。他围着鄢城转了三天,每天都在观察地形,最后把目光落在了鄢城西面的一条河上——这条河叫长谷水,水流湍急,从山上流下来,正好经过鄢城的西边。 白起盯着长谷水,突然一拍大腿:“有了!用水攻!”
第二天一早,白起就下令:全军出动,在长谷水的上游筑堤坝!十万秦军士兵,有的挖土,有的运石头,有的砍树做木桩,日夜不停地干活。景阳在城里看到秦军在筑堤坝,还以为他们是想截断鄢城的水源,心里还挺得意:“白起这小子,没本事攻城,就想断咱的水?咱城里有井,怕这个?”
可他哪里知道,白起要的不是断水,是放水!半个月后,堤坝筑好了,长谷水被拦在了上游,水位越涨越高,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白起站在堤坝上,看着鄢城,对身边的将领说:“传令下去,明天一早,掘开堤坝!”
第二天拂晓,随着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士兵用斧头砍断了堤坝上的木桩,又用锄头挖开了一道口子。顿时,长谷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顺着白起事先挖好的水渠,直奔鄢城而去!
鄢城的百姓和士兵,还在睡梦中,就听到外面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像打雷一样。等他们睁开眼,水已经漫进了城里——先是脚踝,然后是膝盖,最后没过了腰,没过了头!老百姓吓得哭爹喊娘,四处逃窜,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抱着柱子,可水流太急,很多人还是被冲走了。楚军士兵更是乱成一团,盔甲被水浸湿了,重得跑不动,根本没法打仗。
景阳在城里看着这一切,心里凉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白起会用这么狠的招!他知道鄢城守不住了,只能带着几千残兵,从东门逃了出去。
白起率军进入鄢城的时候,城里已经成了一片汪洋,水面上漂浮着无数尸体,有的是老百姓,有的是士兵。
随后,白起又带着秦军,顺流而下,直扑楚国的都城郢。楚顷襄王听说鄢城丢了,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带着大臣们偷偷迁都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只留下几万楚军驻守郢城。秦军没费多大劲就攻破了郢城,白起为了震慑楚国,还下令烧毁了楚王的陵墓——夷陵。
夷陵里埋着楚国历代先王,白起烧了夷陵,就是打楚国的脸啊!楚国的贵族们,对着郢城的方向哭拜,说:“白起毁了咱们楚国的根基,楚人跟他不共戴天!”
可秦国这边,却是举国欢庆。秦昭襄王为了表彰白起的功劳,特意封他为“武安君”——这“武安”两个字,意思就是“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封号之一。白起接到封号的时候,正在郢城的楚王宫里,他对着咸阳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说:“末将白起,谢大王恩典!末将定当为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楚国,经此一战,彻底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从一个“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只能苟延残喘的小国。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和韩国本土分割开了。韩国国君没办法,只能下令让上党郡投降秦国。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是个硬骨头,他不想降秦,就跟手下人商量:“秦国人狠毒,咱降了秦,也没好果子吃。不如咱降赵国,赵国要是接受了上党,秦国肯定会打赵国,到时候赵国就会跟韩国联手,一起抗秦!”
手下人都觉得冯亭说得对,于是冯亭就派人去赵国,说要把上党十七城献给赵王。赵王赵孝成王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上党郡是块肥肉,十七座城池,不用打仗就能到手,这好事哪儿找去?可赵国的老将廉颇却劝他:“大王,不能要啊!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才把上党跟韩国分开,咱现在接手,秦国肯定会来打咱,这是引火烧身啊!”蔺相如也说:“廉颇说得对,上党就是个‘烫手山芋’,咱们不能要!”
可赵王太贪心了,他不听廉颇和蔺相如的劝,还是派廉颇率军二十万,去上党郡的长平(今山西高平)驻守,接管了上党十七城。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抢了上党,气得直拍桌子:“赵国这是在找死吗?”当即下令,派王龁为将,率军三十万,去打长平!
长平之战,就这么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