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章 吴起:战国军神

咬臂盟誓出乡关,杀妻求将恶名传。

五万魏武破秦师,南平百越拓楚天。

变法狂飙动根基,伏尸车裂终成殇。

兵家奇书传后世,铁血丹心照河山!

这一章我要讲的这位,是战国初年最扎眼的“狠角色”!他能让三国君主拜为上宾;也能凭一身兵法搅动天下;他干事只讲结果不讲情面,杀妻、斩贵族、抗强秦,哪一件不是惊世骇俗?这人便是与兵圣孙武齐名,并称“孙吴”的吴起!

要讲吴起,得先从他的老家卫国左氏县说起。这卫国虽没有位列战国七雄,但左氏县却是个富庶地界——背靠黄河,良田千顷,商贾云集,吴起家就是这儿的富户,算得上门庭殷实。可吴起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别家子弟忙着学算账、管田产,他偏躲在屋里读《司马法》,舞枪弄棒,张口闭口就是“要为卿相,统百万之兵”。

他爹见他不务正业,气得捶桌子:“咱吴家靠贩盐起家,守着这份家业够你吃三辈子,折腾什么卿相!”吴起不吃这一套:“人生在世,不能留名青史,跟蝼蚁有什么区别呢?”这话气得他爹当场吐了血,没半年就撒手人寰。可吴起没有任何收敛,反倒拿着家里的积蓄,四处托人找门路求官。

他先去了卫国都城帝丘,找太宰(卫国高官)推荐,送了整整五十镒黄金(一镒约二十两),可那太宰收了钱却只说:“你一无家世二无功劳,想当官?再等十年吧!”吴起不甘心,又去了赵国邯郸,找赵献子的门客疏通,结果钱花光了,连赵献子的面都没见着。等他灰头土脸回到左氏县,乡邻们见他散尽家财却一事无成,都围着他指指点点:“吴大郎,卿相没当上,倒把家底败光了,不如回家种庄稼吧!”

这话可戳中了吴起的痛处!他本就性子烈,又憋着一肚子火,当晚就揣了把青铜剑,摸到那些讥笑他最凶的人家里。他见一个砍一个,前后杀了三十多口人!左氏县的百姓吓得连夜闭门,吴起提着染血的剑,站在自家门口,对着老母亲“扑通”跪下。

他母亲见他满身是血,哭得撕心裂肺:“儿啊,你这是造了多大的孽!快逃吧,不然官府来了就完了!”吴起没哭,反而咬着牙,“咔嚓”一口咬下自己胳膊上一块肉,鲜血顺着胳膊往下滴,他却盯着母亲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娘,今日儿子出逃,若不能当上卿相,绝不踏回卫国一步!您等着,等我功成名就,必回来风风光光接您!”说完,他抹了把脸上的血,转身就消失在夜色里——这一年,吴起刚满二十岁。

逃亡路上,吴起一路向西,听说儒家大师曾申在鲁国讲学,便想着“先学儒术,再求仕途”,就投奔了曾申。这曾申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在鲁国名气极大,见吴起谈吐不凡,又懂些兵法,便收他为徒。吴起刚开始倒还算安分,跟着曾申读《诗》《书》,可没过两年,卫国传来消息:他母亲病逝了。

同窗们都劝他:“母丧是大事,你该回去奔丧尽孝啊!”吴起却想起当初咬臂发誓的话,摇着头说:“我当初对母亲说过,不当卿相不回卫国,如今我一事无成,怎能回去?”这话传到曾申耳朵里,老夫子气得吹胡子瞪眼:“儒家讲‘孝为立身之本’,你母亲去世都不奔丧,还算什么儒者?我没你这样的弟子!”当场就把吴起逐出师门。

被逐的吴起站在曾府门外,望着天空发了半天呆,最后狠狠一跺脚:“儒术救不了我,那我就学兵法!总有一天,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吴起的名字!”从那以后,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研习兵法上,白天研究阵型,晚上推演战局,不到一年就写出了《兵法》初稿。

公元前412年,机会终于来了——齐国派大将田和率军攻打鲁国,鲁穆公急得团团转。鲁国本就兵力薄弱,像样的将领没几个,有人就向鲁穆公推荐:“左氏人吴起,精通兵法,可拜为将!”鲁穆公一听,先喜后忧:“吴起是有本事,可他妻子是齐国人啊,万一他通齐怎么办?”

这话很快传到吴起耳朵里。当晚,吴起回到家,妻子正在灯下缝补衣服,见他回来,笑着迎上去:“夫君今日回来得早,我炖了鸡汤,快尝尝。”吴起却没接碗,只是盯着妻子,眼神冷得像冰。妻子被他看得发毛,小声问:“夫君,怎么了?”

吴起突然问:“你是齐国人,对吗?”妻子点点头:“是啊,可我嫁给你就是吴家人了,从未想过齐国的事。”吴起却从墙角拖过一口青铜鼎,往里面倒了水,架起柴火就烧。不一会儿,鼎里的水就“咕嘟咕嘟”冒起了泡,热气腾腾。

妻子吓得后退一步:“夫君,你这是要干什么?”吴起走到她面前,声音没有一丝温度:“鲁君疑我通齐,若想让我当大将,必须证明我与齐国无瓜葛。你是齐女,这就是最大的嫌疑。”妻子脸色瞬间惨白,“扑通”跪下:“夫君,我跟你多年,从未做错事,你不能这样对我!”

吴起却没心软,他一把抓住妻子的胳膊,拖着就往鼎边去。妻子拼命挣扎,哭喊着:“我求求你,看在我们夫妻一场的份上,放过我吧!”可吴起的手像铁钳一样,半点不松。只听“扑通”一声,妻子被他硬生生推入沸腾的鼎中,紧接着就是一声凄厉的惨叫,很快就没了声响。

第二天一早,吴起提着一个食盒,径直走进鲁王宫。鲁穆公见他来了,还没开口,吴起就把食盒往桌上一放,打开盖子:“主公,此乃臣妻之肉。臣杀妻明志,绝无通齐之心,愿率军破齐,以报主公!”鲁穆公往盒里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退三步,指着吴起说:“你……你竟如此狠辣!”可转念一想,鲁国正急着用人,也只能硬着头皮拜吴起为大将,拨给他两万士兵。

吴起拜将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他见鲁军士兵个个面黄肌瘦,盔甲破烂,就对士兵们说:“想打胜仗,先得有饭吃、有衣穿!”当即下令,把军中囤积的粮食全部分给士兵,又让人赶制新盔甲,自己则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睡帐篷,半点没有大将的架子。

可鲁军多年没打过仗,士气低落,有人私下抱怨:“齐军有五万,我们才两万,这仗怎么打?”吴起听到后,在演武场召集全军,手里拿着一把剑,指着前方的旗帜说:“明日交战,谁能先夺下齐军的帅旗,赏黄金百镒,封上大夫!若有人临阵脱逃,我这把剑第一个斩他!”说完,他一剑劈断了身边的旗杆,吓得士兵们个个噤若寒蝉。

决战那天,齐军大将田和见鲁军人少,根本没放在眼里,下令全军冲锋。吴起却不慌不忙,让士兵们列成“雁行阵”,前排持盾,后排持弓箭,等齐军冲到五十步远时,他大喊一声:“放箭!”顿时,箭如雨下,齐军倒下一片。田和见状,忙下令撤军,可吴起早已派一支精兵绕到齐军后方,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时候,吴起身披重甲,手持长戈,亲自率军冲锋。他大喊:“跟我冲!杀一个齐兵,赏粮五石!”鲁军士兵见大将带头,又有重赏,顿时红了眼,跟着吴起往前冲。齐军本就乱了阵脚,被鲁军这么一冲,更是溃不成军,田和带着残兵仓皇而逃。此役,鲁军斩杀齐军一万余人,缴获战车两百辆,大获全胜。

可当吴起率军凯旋时,鲁国百姓却站在城门两侧,有的扔石头,有的骂:“杀妻的凶手!还我鲁国的仁义!”吴起坐在战车上,看着那些愤怒的百姓,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只是挥手让士兵继续前进。他心里清楚,鲁国这地方,容不下他这样的“狠人”——果不其然,鲁穆公见他功高震主,又怕他再惹出祸来,就找了个借口,收回了他的兵权。吴起知道,鲁国待不下去了,该去寻找下一个能容他的地方了。

离开鲁国后,吴起听说魏文侯魏斯正在招揽天下贤才,便收拾好自己的《兵法》手稿,一路向西投奔魏国。当时魏国刚经历李悝变法,国力渐强,但西边的秦国一直虎视眈眈,经常侵扰魏国的西河郡(今陕西渭南一带),魏文侯正愁找不到能守西河的大将。

吴起见到魏文侯后,没说半句客套话,直接就讲兵法:“治国先治军,治军先治气。士兵有士气,才能以一当十;军队有纪律,才能百战不殆。若主公信我,我愿为魏国打造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魏文侯听着觉得有理,又问丞相李悝:“你觉得吴起这人怎么样?”李悝直言不讳:“吴起这人,贪财好色,性格狠辣,但论用兵,就算是司马穰苴(春秋名将)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一听,当即拍板:“我用的是他的兵法,不是他的人品!”当场拜吴起为大将,命他镇守西河郡。

吴起一到西河,就知道这地方不好守——西河郡紧挨着秦国的洛水,秦军经常渡过洛水来抢粮,魏国的守军要么打不过,要么不敢打,百姓苦不堪言。吴起第一件事就是去视察军营,一进营门就皱了眉:士兵们有的在赌钱,有的在睡觉,盔甲扔在一边,兵器上全是锈。他当即下令:“全军集合!”

士兵们磨磨蹭蹭地站好队,一个个吊儿郎当。吴起拿着鞭子,指着一个睡懒觉的士兵说:“军营之中,当以军令为天,你敢违抗军令,该当何罪?”那士兵还想辩解,吴起二话不说,一鞭子下去,打得他皮开肉绽。接着,他又把几个赌钱的士兵拉出来,每人杖责五十。这下,全军士兵都吓得不敢出声。

整顿完纪律,吴起就开始干一件大事——创建“魏武卒”。他在西河郡贴出告示:“凡能身披三重甲(外层铁甲、中层皮甲、内层绵甲)、手执长戟、腰悬利剑、背负十二石弩(约今三百斤)、五十支箭,再携带三天口粮,半日疾行百里者,即可为魏武卒!一旦入选,免除全家徭役,赐田百亩、宅一处,战死则赏家人粟米千石!”

这告示一贴出去,西河郡的青壮年都疯了——免除徭役、赐田赐宅,这可是天大的好处!第二天,演武场就挤满了人,足足有上万人。吴起亲自校阅,一个个测试:先看能不能披三重甲,再看能不能拉开十二石弩,最后看能不能疾行百里。

有个叫公孙壮的壮汉,长得人高马大,披甲、拉弩都过了关,可疾行到八十里时,实在撑不住,倒在地上大口喘气。吴起走过去,看着他说:“你若现在放弃,就只能回家种庄稼;若能坚持,就能改变全家的命运。”公孙壮一听,咬着牙爬起来,硬是拖着沉重的装备,走完了最后二十里。吴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合格了!”

就这样,吴起从三十万人里,只选出了五万人——这五万人,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猛士。可光有猛士还不够,还得训练!吴起给魏武卒制定了严苛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先跑五十里;上午练阵型,“铁鹞阵”“方圆阵”“雁行阵”,一个一个练,错一步就杖责;下午练兵器,长戟刺靶、弩箭射准,达不到标准不准吃饭;晚上还要学兵法,吴起亲自讲课,教他们如何看地形、如何辨敌情。

除了训练,吴起还特别重视士兵的生活。有一次,他巡查军营,见一个士兵腿上生了毒疮,流脓流血,疼得直哼哼。吴起二话不说,蹲下身,对着士兵的毒疮就吸了起来,把脓血一口一口吐掉。士兵感动得泪流满面,说:“将军,您是大将,怎么能为我吸脓?”吴起却笑着说:“我们是兄弟,你为魏国打仗,我为你治伤,这有什么?”这事很快传遍军营,魏武卒的士兵们都死心塌地跟着吴起,说:“就算战死,也绝不辜负将军!”

公元前389年,秦国终于忍不住了。秦惠公听说吴起在西河练了五万精兵,怕再等下去魏国更加强大,就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杀奔阴晋(今陕西华阴)——这五十万大军里,有正规军,有农夫,还有奴隶,漫山遍野都是黑色的甲胄,远远望去,像一片黑色的潮水。

消息传到西河,魏文侯急了,派人给吴起送信:“秦军五十万,你只有五万,要不我再派些援兵?”吴起却回信说:“主公放心,五万魏武卒,足够破秦!”当天晚上,吴起在军营里大摆庆功宴——注意,是“庆功宴”,不是“出征宴”!

宴会上,吴起把士兵分成三排:前排是立过功的,用金爵喝酒,吃的是牛肉、羊肉、猪肉“三牲”;中排是表现不错的,用银爵喝酒,吃的是猪肉;后排是没立过功的,用陶碗喝酒,吃的是窝窝头。士兵们一看,都明白吴起的意思——想荣华富贵,就得打胜仗立军功!

散宴后,吴起又让人把赏赐送到士兵家里:立过功的士兵,家人收到了绸缎和粮食;战死士兵的家人,收到了抚恤金。一个士兵的老母亲收到粮食后,对邻居说:“我儿子跟着吴将军,就算死了,我也不愁吃穿,他肯定会好好打仗的!”

决战前一天,吴起召集全军,站在高台上大喊:“秦军五十万,我们五万!可他们是乌合之众,我们是魏武卒!明日交战,我会冲在最前面,你们跟着我,杀一个秦军,赏粮五石;杀一个秦将,赏黄金十镒!若有人临阵脱逃,我定斩不饶!”士兵们听得热血沸腾,齐声大喊:“愿随将军杀敌!”

第二天一早,阴晋城外,秦军和魏军对峙。秦惠公站在战车上,看着对面五万魏武卒,冷笑着说:“就这点人,也敢跟我抗衡?”当即下令:“全军冲锋!”五十万秦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过去,喊杀声震天动地。

吴起却不慌不忙,下令:“铁鹞阵,迎敌!”只见五万魏武卒迅速列成阵型:前排士兵手持大盾,像一堵墙一样挡住秦军;后排士兵手持长戟,从盾牌的缝隙里刺向秦军;再后排的士兵,架起十二石弩,对着秦军密集的地方放箭。

秦军冲在最前面的是农夫和奴隶,他们没受过训练,手里的兵器要么是木棍,要么是锈刀,根本冲不破魏武卒的盾牌阵,反而被弩箭射倒一片。秦惠公见状,忙下令正规军冲锋,可魏武卒的长戟太长,秦军根本近不了身,一冲上去就被刺倒。

这时候,吴起身披三重甲,手持八尺长戈,大喊一声:“跟我冲!”带头冲向秦军中军。魏武卒的士兵们见将军冲在前面,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跟着吴起往前冲。吴起的长戈舞得虎虎生风,一个秦将刚想拦他,就被他一戟刺穿喉咙,当场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