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章 孙武:兵圣传奇

金戈铁马荡春秋,兵法一部镇九州。

吴宫教战斩妃胆,柏举扬威破楚侯。

若问兵家谁为祖,穹窿山下仰风流。

今天讲一段春秋末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位凭一部兵书定乾坤、靠三千锐士破强楚的铁血战神——“兵圣”孙武的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末。那时候的华夏大地,是“诸侯并立,争霸不休”的春秋乱世。周天子早没了当年的威风,就像个摆设似的,底下的诸侯国你打我、我揍你,都想当“霸主”,说了算!

要说这时候最强大的诸侯国,当属南边的楚国。楚国有多厉害?史书上写着“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楚国国君仗着家底厚,向来眼高于顶,把周边的小国欺负得够呛,连中原的晋国都得让他三分。可“强中自有强中手,暗处藏着打虎人”,就在楚国东边,长江下游有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国,正憋着一股劲儿要跟楚国叫板——这就是吴国!

吴国为啥敢跟楚国叫板?这里头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吴王阖闾,另一个是从楚国逃过来的伍子胥。咱先说说伍子胥,这主儿跟楚国有血海深仇——他爹伍奢、哥伍尚都被楚平王给杀了,他自己是九死一生才逃到吴国,心里就一个念头:报仇!可报仇得有本事啊,吴国当时虽说是个诸侯国,但兵力、地盘都比不上楚国,伍子胥就琢磨:“要破楚国,得有个懂兵法、会打仗的高人来帮着练兵!”

找谁呢?伍子胥这就想起一个人来——此人姓孙,名武,字长卿,原本是齐国人。当时齐国的贵族们为了争权,打得头破血流,孙武家是田氏旁支,怕被卷进去,索性带着家眷,揣着自己写的几卷竹简,一路南下,隐居到了吴国的姑苏城郊,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一带。

这孙武在吴国隐居的时候,天天也不闲着,要么在田间地头干活,要么就坐在穹窿山脚下的大树底下,对着那几卷竹简琢磨。您可别小看这几卷竹简,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被兵家奉为“圣经”的《孙子兵法》!

伍子胥跟孙武早就认识,当年孙武刚到吴国的时候,伍子胥就跟他聊过几次,一听说他在写兵法,还跟他探讨过几次行军打仗的事情。伍子胥越聊越佩服:“这位孙先生,简直是天生的将才!要是能让他来辅佐吴王,破楚报仇就有戏了!”

于是,伍子胥就开始在吴王阖闾面前举荐孙武。第一次举荐,阖闾听完了,捋着胡子琢磨:“孙武?没听说过啊,一个齐国来的隐士,能有多大本事?”没答应。第二次、第三次……一直举荐到第七次,阖闾总算被伍子胥的执着打动了,说了句:“行吧,既然伍大夫你这么看重他,就让他来见见寡人,寡人倒要看看,他到底有啥能耐!”

这一天,孙武穿着一身素色的儒衫,走进了吴国王宫。阖闾坐在大殿之上,瞅着底下这个不起眼的中年人,心里还犯嘀咕:“就这模样,不像能打仗的啊?”

孙武倒不怯场,先是行了礼,开口说道:“大王,臣孙武,自幼研习兵法,深知用兵之道。若大王信得过臣,臣愿为吴国练出一支精锐之师,西破强楚,北威齐晋,让吴国称霸诸侯!”

阖闾一听,来了兴趣:“哦?你这兵法里都写了些啥?给寡人说说!”

孙武就从“始计篇”开始,一句句讲起:“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再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阖闾越听越入迷,一会儿点头,一会儿皱眉,等孙武把十三篇大致讲完,阖闾“啪”地一拍案子,站起来就说:“好!讲得好!这兵法简直是字字珠玑!不过,孙先生,寡人还有个疑问——你这兵法说得头头是道,可真要用到实战练兵上,管用吗?”

孙武一听,立刻答道:“大王若不信,可当场试验!不管是男兵女兵,老卒少年,只要臣接手操练,不出数日,必能令行禁止,成一支铁军!”

阖闾心里想:“你这话也太满了吧?寡人倒要试试你!”于是就说:“那好,寡人宫里有一百八十名宫女,都是些娇生惯养的主儿,你要是能把她们练成能打仗的士兵,寡人就信你!”

这话一说,旁边的大臣们都乐了,心说:“这宫女们连刀剑都没摸过,还得涂脂抹粉,怎么练兵?孙先生这回怕是要栽了!”

可孙武却毫不含糊,当场应道:“臣遵旨!请大王明日将宫女集齐于宫中校场,臣定能让她们成军!”

第二天一早,吴宫校场里,一百八十名宫女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说说笑笑地站在那儿,跟逛集市似的。阖闾还特意派了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一个叫左姬,一个叫右姬,这俩妃子也是没正形,站在队前还跟宫女们打打闹闹。

孙武穿着一身黑色的戎装,手里拿着令旗,走到校场中央,先让士兵给每个宫女发了一把木剑,然后开始训话:“列位听着!今日操练,我是你们的将军,军令如山,不可违逆!现在,我先教你们队列:向前,就是朝着我挥旗的方向;向后,就是背向我;向左,就是看你们左手的方向;向右,就是看你们右手的方向。都听明白了吗?”

宫女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地答道:“听明白了——”那声音拖拖拉拉,哪有半点军人的样子?

孙武也不生气,又把军令重复了一遍,然后让士兵扛来一面大鼓,一面小鼓,还有一面铜锣:“一会儿我击鼓为号,大鼓响,就是前进;小鼓响,就是后退;铜锣响,就是停止!都记清楚了?”

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地应着。孙武见她们不当回事,就下令:“现在,全体向右——转!”同时挥动令旗,敲响小鼓。

可您猜怎么着?这一百八十名宫女,有的往左转,有的往右转,有的干脆站在原地不动,还对着孙武指指点点,笑个不停。左姬和右姬这两个队长,不仅不约束手下,还捂着嘴偷笑。

孙武把脸一沉,手里的令旗“啪”地一收,大声说道:“诸位!刚才我没把军令说清楚,是我的过错!现在,我再把军令说一遍,你们都给我记牢了!”

于是,孙武又把队列规矩、鼓号信号仔仔细细说了一遍,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问:“这回都听明白了吗?”

宫女们这才稍微收敛了点,齐声答道:“听明白了!”

孙武点点头,下令:“全体向左——转!”令旗挥动,小鼓再响。可这一回,宫女们还是乱作一团,左姬和右姬甚至带头打闹,校场里笑声比刚才还大。

这时候,孙武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一股杀气从身上冒出来——那是常年研究兵法、琢磨战局练出来的铁血气场!他厉声喝道:“军令已三令五申,你们仍不遵行,这是谁的过错?”

旁边的军吏赶紧答道:“是队长不力,士兵不听令!”

孙武大手一挥:“军法有云:‘军令不明,罪在将军;军令已明,罪在吏卒!’今日两任队长带头违令,若不严惩,何以立军威?来人!把左姬、右姬拉出来,按军法处置——斩!”

这话一出口,校场里瞬间鸦雀无声,宫女们吓得脸都白了,左姬和右姬更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喊:“大王救命啊!”

这时候,吴王阖闾正在宫殿的高台上看着呢,一见孙武要斩自己的爱妃,赶紧派内侍跑下来传旨:“大王有令!孙将军,寡人知道你会用兵了!这两个妃子是寡人的心头肉,你就饶了她们吧,千万别杀啊!”

内侍传完旨,以为孙武会赶紧停手,可没想到孙武转过头,对着内侍冷冷说道:“烦请公公回禀大王: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今日若不斩此二人,军令如同虚设,以后这兵还怎么练?这仗还怎么打?”

说完,孙武根本不等阖闾再传旨,拔出腰间的宝剑,亲自走到左姬、右姬面前。那俩妃子吓得浑身发抖,话都说不出来了。孙武眼神一凛,手起剑落——“咔嚓”两声,两颗人头落地,鲜血当场染红了校场的青石板!

这下可把宫女们吓坏了,刚才的笑声全没了,一个个站得笔直,大气都不敢喘一口,连眼皮都不敢乱抬。

孙武把宝剑入鞘,指着剩下的两个副队长说:“从现在起,你们二人接任队长,若再有人违令,这就是下场!”

两个副队长赶紧跪倒在地:“遵令!不敢有半分懈怠!”

接下来的操练,您再看——孙武下令“前进”,鼓声一响,宫女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走,没有一个掉队的;下令“后退”,铜锣一响,宫女们转身就退,动作丝毫不乱;下令“列阵”,一百八十人瞬间排成方阵,横平竖直,跟真的士兵一模一样!从早上练到中午,再从中午练到傍晚,没有一个人敢偷懒,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整个校场里只有脚步声、号令声。

傍晚时分,孙武向阖闾复命:“大王,宫女已操练完毕,如今令行禁止,进退有序,若有战事,可立即披甲上阵!”

阖闾这时候还在心疼那两个爱妃呢,可一看校场里宫女们的模样,再想想孙武刚才的手段,心里也服了——他知道,孙武这是真有本事,能把一群娇滴滴的宫女练成这样,要是练正规军,那还了得?

于是,阖闾亲自走下高台,握着孙武的手说:“孙先生,寡人错了!以前是寡人有眼不识泰山,从今往后,你就是吴国的大将军,寡人把全国的兵权都交给你,你想怎么练,就怎么练!”

就这样,孙武正式成为吴国的大将军,开始整顿吴军。他先是淘汰了老弱病残,留下精壮士兵,然后按照《孙子兵法》里的“治众如治寡”的理念,把吴军分成小队、中队、大队,明确各级将领的职责;又根据江南多水的特点,改进了战船,训练水军;还制定了严格的军法,赏罚分明——立了功的,当场给赏钱、封爵位;犯了错的,不管是谁,该罚就罚,该斩就斩!

不到一年的时间,吴军就从一支松散的军队,变成了一支“进退如风,攻坚如雷”的铁血之师。这时候,伍子胥又向阖闾进言:“大王,楚国现在内乱不断,令尹子常贪得无厌,得罪了蔡、唐两国,咱们正好联合蔡、唐,一起打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