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南海观音的传说(第2页)
直到唐代,有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想坐船带回日本。可船到梅岑山附近,突然起了大风,海浪把船推到岸边,怎么也开不动。慧锷觉得这是观音“不想走”,就把像留在山上,找村民建了座小庙,叫“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第一座观音庙,也标志着观音道场的开始。后来,就有了“蛇王让地”的故事:观音亲自踏莲来到山上,蛇王一开始不服气,要和她斗法,观音说“你能绕山三圈,我就把山让给你”。观音施了神力,山突然变大,蛇王绕到一半就累得爬不动了,只好趴在地上求饶,还发誓要带着子孙当“护法天龙”。观音又用杨柳枝一点石头,石头上立刻长出紫竹,叶子上的露珠掉下来变成泉水——现在普陀山的紫竹禅院,还能看到当年的紫竹石,雨后石纹里的露珠,像撒了一把碎星星。
在唐代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使观音有了烟火气,相传唐代洛阳江畔常有水患,观音化身卖鱼姑娘,以“掷银招亲”的方式筹集修桥银两——只要有人用铜钱击中她,便许配终身。富商子弟们掷出的银两堆满船舱,却无一人命中。这时吕洞宾暗中施法,让修桥的石匠韦陀一掷即中。观音为兑现承诺,便与韦陀约定:桥成之日,便是成亲之时。待洛阳桥竣工,观音却对韦陀说:“你我若成眷属,如何护持众生?不如你我面对面供奉,做‘对面夫妻’,共守佛法。”从此韦陀便站在观音左侧,手持金刚杵守护道场,千年未离。
到了宋代,皇帝听说普陀山的观音很灵验,就正式钦定这里为“观音道场”,还派人扩建寺庙;明清时期,山上的寺庙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旺,甚至有渔民说,遇到台风时只要念“观音菩萨”,海上就会出现红光指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普陀山的寺庙得到保护,每年都有上百万信徒来这里朝拜,潮音洞前的“海天佛国”石刻,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成了信仰传承的见证。
千年来,观音的“救度”从没停下过,除了大家熟悉的“鱼篮度众”“通天河救难”,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故事,传说宋代的时候,东海金沙滩有个恶霸马二郎,带着手下抢钱抢粮,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有一天,海边来了个卖鱼的姑娘,提着竹篮,说“谁能背出《普门品》,我就嫁给他”。马二郎和手下为了娶姑娘,连夜背书,最后只有马二郎真心悔过,背会了更长的《金刚经》。可婚礼当天,姑娘突然不见了,只留下一堆黄金骨头。这时老和尚来告诉大家:“这是观音菩萨来度化你们啊!”马二郎又羞又愧,从此带着手下修桥铺路,金沙滩也变成了太平村。
现在的普陀山,不仅是信徒的圣地,还成了文化传承的地方。每年谷雨前后,山上会举办“观音文化节”,有人来祈福,有人来听佛经讲座。人们信仰的与其说是观音,更不如送是信仰的慈悲济世的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