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南海观音的传说
在四川汉源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1994年,四川司机代万山患肺癌去世,其妻李春秀一路祷念观音菩萨,尸体在车厢中停放十三小时后竟死而复生。他回忆昏迷时,闻空中有人呼其名,醒来癌细胞已消失无踪。故事的真实性笔者无从考证,但是如果各位有兴趣搜索一下“代万山”,真的能找到相关信息,我们不管它真假,这最起码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直到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仍然有很多人信奉观音菩萨,这一章,我们就来说一说,观音菩萨的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佛教典籍里。那时还没有“观音”这个名字,佛经中称他为“观世音”——意为“观照世间众生声音而救度”,后来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才简化为“观音”。
在《悲华经》里,记载着观音最初的“愿力之源”:久远以前,西方有位转轮王叫无诤念,他的长子“不眴”(意为“不瞬目”,象征专注慈悲),在宝藏佛面前立下大誓:“只要有众生遭遇恐惧、痛苦,哪怕只念我的名字,我必立刻寻声救他,若做不到,我绝不成佛。”宝藏佛被这悲心打动,赐他“观世音”之名,还预言他未来会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但观世音看着世间众生仍在苦难中挣扎,便放弃了即刻成佛的机会,选择以“菩萨”的身份留在人间,这就是“倒驾慈航”的由来——像航船逆流返回,只为接渡更多落水的人。
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广泛传播,经文中详细讲了观音的“救苦能力”:遇到大火会让火焰熄灭,落入大水能让人漂到岸边,被坏人追杀时刀杖会自动折断。这些贴近生活的“救难故事”,让观音从佛经里的抽象形象,变成了老百姓能依赖的“保护者”,信仰也从僧人阶层慢慢传到了民间。
最初的观音形象,在印度佛经和早期造像里多是“男相”——身披袈裟,手持莲花,像一位庄重的修行者。但随着信仰在中国传播,人们开始把本土的善良形象融入进去,慢慢变成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女相”。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妙善公主”的传说,让观音的“慈悲”之外又多了一层“孝心”。
传说汉地妙庄国有位三公主妙善,出生时宫里飘了七天异香,王后还梦见月亮钻进了怀里。她从小就不爱穿华丽的衣服,总把点心分给流浪的猫狗,甚至会为受伤的蚂蚁包扎。到了出嫁的年纪,国王要她嫁给邻国太子,她却跪在佛前说:“我想当尼姑,帮助更多受苦的人。”国王气得把她关在后花园,断了她的饮食,可妙善靠晨露和野草活了下来,还有百鸟衔果子喂她;后来国王又让人放火烧她修行的白雀寺,火海里突然开出千叶莲花,暴雨瞬间浇灭火焰。国王后来得了重病,医生说需要亲人的手和眼做药引,大姐二姐都躲着不肯,妙善却亲手挖下自己的眼睛、砍下手臂,用金盘端给父王。国王病好后,抱着女儿的残肢痛哭,这时天空飘来金光,佛陀用杨柳枝蘸着甘露洒在妙善身上,她竟长出了千手千眼——这就是“千手观音”的由来。这个故事把“孝道”和“慈悲”结合,让观音更具有亲和力。
现在大家都知道普陀山是观音的“根本道场”,但这片海山能成为圣地,也是一步一步发展来的。最早的时候,普陀山叫“梅岑山”,山上全是蛇,最大的蛇王身长三十多里,绕着山盘三圈,每年还要百姓送两个小孩给他吃,渔民们都不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