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杨戬:肉身成圣的显圣真君(第2页)
作为掌管一方的神只,杨戬的封号与神职在不同典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道教典籍《二郎显圣真君宝诰》中,称其为“清源妙道崇密真君”,赞其“代天理物,赏罚分明”“督众生体大道,掌阴府判阳间”;而玉皇大帝所封的“二郎显圣真君”,则明确了他的职责——镇守灌江口,掌管人间水旱、疫疾之事。凡灌江口周边地区遭遇旱灾、水灾,或爆发瘟疫,百姓只需前往二郎神庙焚香祈祷,杨戬便会感知到百姓的诉求,降下甘霖或驱散瘟疫;若有妖邪作乱,危害百姓,他也会亲自前往降妖,护佑一方平安。
民间对杨戬的信仰,还与都江堰有着密切的关联。据宋代《宋会要》与范成大所着《吴船录》记载,民间曾将杨戬与秦代蜀守李冰的次子混淆,认为他协助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治理了岷江的洪水。都江堰是秦代着名的水利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分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部分,能有效分流岷江洪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民间传说中,李冰的次子曾协助父亲巡查堤坝、修补裂缝,甚至在洪水爆发时,亲自跳入江中疏导水流。后来,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他奉为“灌口二郎”,并修建了二郎神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说逐渐与杨戬的形象融合,百姓便将杨戬视为都江堰的守护神,每逢汛期,都会前往庙中祭祀,祈求江水安澜,避免水患。虽然后世考证发现,这一说法是传说的融合,但它在四川地区流传甚广,至今都江堰附近仍有二郎神庙的遗迹,每年都有百姓前往祭祀。
民间还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杨戬的诞辰。每逢此日,各地的二郎神庙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据明代地方志记载,祭祀当天,百姓会携带供品前往庙中——供品多为酒、肉、水果等,家境富裕的百姓还会献上整猪整羊。庙前会搭建戏台,上演与杨戬相关的戏曲,如《劈山救母》《二郎斗悟空》等,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观看。尤为特别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的祭祀活动中,妓女群体的参与度极高。她们会凑钱购置精致的供品,如绣品、糕点等,亲自前往庙中祭祀,祭祀结束后,次日还会结伴乘坐画舫游荷荡,画舫上摆放着水果与美酒,船头的采莲女唱着江南小调,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景观。此外,明末辽东战事期间,明军士兵因听闻“二郎神好用弹弓”,便将桃山出产的石头制成弹丸,用于作战。士兵们认为,用桃山的石头制成的弹丸,能得到杨戬的护佑,提高作战的胜率。
杨戬最常用的兵器是三尖两刃刀,关于这柄刀的来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封神演义》,称杨戬在玉泉山修行时,偶然在山洞中发现了这柄刀,当时刀身被尘土覆盖,杨戬擦拭干净后,才发现它是一柄稀世神兵;第二种说法称,此刀为上古时期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制,风后是黄帝的谋士,擅长兵法与兵器制造,他将此刀藏于清风山望英洞,后被杨戬寻得;第三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衍生的《宝莲灯前传》,称此刀是杨戬炼化三首神蛟所得——三首神蛟本是作恶多端的妖物,杨戬将其制服后,以玄功将其炼化,铸成了三尖两刃刀。无论来源如何,这柄刀的神通却是一致的:它可随杨戬的“法天象地”神通变大,最大时能长至数十丈,刀身泛着银光,劈山时能引发轰然巨响,山石碎裂的烟尘弥漫数里;作战时,它既能劈开敌人的兵器,又能以两侧的尖刺锁住敌兵的兵刃。
山河社稷图是杨戬最重要的法宝之一,为女娲娘娘所赠。此图展开后,能生成与现实无异的幻境,幻境中包含青山、江河、云雾等景象,被困者若不醒悟,便会永远困在其中。杨戬在助周伐纣时,便是用这张图擒获了袁洪——袁洪误入幻境后,以为自己身处真实的山林,拼命奔跑却始终无法找到出口,最终被杨戬轻松擒获。此外,山河社稷图还能抵御敌人的攻击,若遇强敌,杨戬只需展开图纸,便可将敌人的攻击引入幻境,保护自己与身边的人。
哮天犬是杨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他降妖除魔的得力助手。哮天犬的原型为白色细犬,动作迅疾如电,嗅觉极为灵敏,能识破妖邪的变化。宋代画家所绘的《搜山图》中,便已出现哮天犬随杨戬狩猎的形象——图中杨戬手持三尖两刃刀,哮天犬跟在他身后,正朝着山中的妖邪扑去。《封神演义》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哮天犬”,并记载了它的神通:平时可被杨戬收于袖中,战时放出后,身形会逐渐变大,獠牙变长,能撕咬妖邪,即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被它咬住过腿肚子。关于哮天犬的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称,杨戬在灌江口镇守时,收养了一只流浪的白色细犬,这只细犬在杨戬的悉心照料下,逐渐修炼出神通,成为了哮天犬;另一种说法称,哮天犬是玉鼎真人送给杨戬的神犬,天生具有降妖之力,能感知妖邪的气息,帮助杨戬降妖除魔。
杨戬的外貌在典籍中有着不同的描述,但都凸显了他的仙者气质。宋代《夷坚志》中称其“丰神秀整,举动雅静”,形容他容貌俊美,气质端庄,举止优雅;《西游记》中则描绘为“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说他容貌清秀,身材高大,两耳垂肩,眼中有光,尽显神只的威严;《封神演义》中则记载他“戴扇云冠,穿水合服,骑白马”——扇云冠是道教神仙常用的头饰,形似云朵,能遮风挡雨;水合服是用防水材料制成的道袍,适合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穿着;白马则是他的坐骑,日行千里,能在山林与江河中行走自如。
杨戬最显着的特征,是额间的“天眼”。这只天眼平时闭合时,只是一道浅浅的纹路,与寻常人的额头并无二致;一旦睁开,便会泛着金色的光芒,能洞察妖邪的本质——无论妖邪变化成何种形态,在天眼的注视下,身上都会泛起黑气,天眼能透过黑气看到妖邪的本体。此外,天眼还能看穿幻境,若遇擅长幻术的敌人,杨戬只需睁开天眼,便可识破幻境,找到敌人的真身。
杨戬的神通以八九玄功为核心,包含七十二变、九转元功等。七十二变是一种极为精妙的变化之术,能让他变化为鸟兽、草木、人物等各类形态:变化为鸟兽时,能模仿其叫声与动作,甚至能飞行或潜水;变化为草木时,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隐匿行踪;变化为人物时,能模仿其声音与神态,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九转元功则是一种护体神功,练成后肉身坚硬如铁,能免疫大部分物理伤害——寻常兵器砍在身上,只会留下一道白痕,无法造成伤口;即便是仙家的法宝,也需耗费极大的力气才能伤其分毫。此外,杨戬还擅土遁之术,施展时脚下会出现一道土黄色的光圈,身体会逐渐沉入地下,在地下移动时,能感知地面上的动静,且速度极快,片刻间便能移动数十里;他还会五雷诀,能召唤雷电攻击敌人——念动咒语后,天空中会乌云密布,降下一道道闪电,劈向敌人;同时,他也能使用三昧真火,这是一种极为厉害的火焰,呈青蓝色,温度极高,能焚烧妖邪的魂魄,即便是千年老妖,也难以抵挡三昧真火的灼烧。
关于杨戬(二郎神)的原型,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李冰次子说”。秦代蜀守李冰在任期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治理了岷江的洪水,让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民间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他的次子奉为“灌口二郎”,认为他协助父亲修建了都江堰,甚至在洪水爆发时,亲自跳入江中疏导水流。据《宋会要》记载,宋代时,都江堰周边的二郎神庙最初供奉的便是李冰的次子,庙中还摆放着他的塑像——手持铁锹,神态坚毅,仿佛正在巡查堤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说逐渐与杨戬的形象融合,百姓便将杨戬视为李冰次子的化身,进一步扩大了杨戬的信仰范围。
第二种说法是“赵昱说”。隋代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赵昱,是一位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官员。当时嘉陵江中有一条蛟龙,经常掀翻船只,淹没农田,百姓深受其害。赵昱得知后,便召集了一批勇士,手持青钢剑,前往嘉陵江斩蛟。他跳入江中,与蛟龙搏斗了三日三夜,最终将蛟龙斩杀,平息了水患。百姓感其恩德,便为他立庙,尊为“二郎神”。唐代杜光庭所着《集仙录》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事迹,称赵昱“斩蛟后,百姓为其立庙,岁时祭祀,至今不绝”。后世部分地区,如四川乐山、重庆等地,仍以赵昱为二郎神的原型,庙中供奉的也是赵昱的塑像。
第三种说法是“瑶姬之子说”,即《二郎宝卷》中所载的杨戬为玉帝之妹瑶姬与凡人杨天佑之子。这一说法在明代以后流传渐广,主要得益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的普及。《封神演义》详细描绘了杨戬助周伐纣的事迹,将他塑造成了一位神通广大、忠勇正直的神只;《西游记》则通过他与孙悟空斗法、降伏九头虫等情节,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形象。这两部小说在民间影响深远,百姓逐渐接受了这一设定,将杨戬视为瑶姬之子,“劈山救母”的故事也成为了杨戬最具代表性的事迹之一。
杨戬与妹妹杨婵(三圣母)的关系,也随着民间传说的演变而发生了变化。在早期的《二郎宝卷》中,二人关系和睦,并无矛盾。传说中,杨戬镇守灌江口时,杨婵经常从华山前来探望,每次都会带来凡间的果子与布料,杨戬也会留她在庙中吃饭,与她谈论凡间的趣事。杨婵后来因持有宝莲灯,被尊为“三圣母”,负责镇守华山,护佑周边百姓。
然而,在清代的《宝莲灯》传说中,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说中,三圣母因私配凡人刘彦昌,违逆天规,玉皇大帝命杨戬前往华山捉拿三圣母。杨戬接到旨意后,心中极为犹豫——他深知仙凡私通的后果,也明白天规难违,但三圣母是他唯一的妹妹,他不忍将其镇压。最终,在天庭的压力下,杨戬还是前往华山,与三圣母斗法。三圣母虽有宝莲灯相助,但神通终究不及杨戬,最终被杨戬击败。杨戬无奈,只得用三尖两刃刀在华山上划出一道封印,将三圣母压于华山之下。这一情节与杨戬早年劈山救母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间传说随时代变化的多元性——不同时期的百姓,根据自身对“天规”“孝道”的理解,对杨戬的形象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杨戬的形象自明代以后,广泛出现在戏曲、小说、影视等各类文艺作品中,成为了中国神话中极具代表性的神只之一。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便讲述了杨戬与哪吒联手降妖的故事。剧中,杨戬与哪吒交好,二人共同镇守天宫的“锁魔镜”——这面镜子是天宫的重要法器,镜面泛着银光,刻有道家符文,能镇锁凡间的妖邪,防止它们闯入天庭。一日,二人在天宫的酒肆中饮酒论武,杨戬一时兴起,取出弹弓,朝着锁魔镜的方向射了一箭。石子击中锁魔镜的一角,导致镜面出现了一道裂痕,被镇锁在镜中的桃精、柳鬼趁机逃入凡间。
玉皇大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命二人下凡擒妖,若不能将妖邪擒回,便要治他们的罪。杨戬与哪吒不敢怠慢,立即下凡追查。杨戬手持三尖两刃刀,哪吒踏着火轮,一路追踪至凡间的一片山林。桃精能变化为村姑,鬓边插着桃花,手中提着装满桃子的篮子,遇到行人便以桃子引诱,趁机用桃木藤蔓将人缠住;柳鬼则能变化为老叟,衣衫如柳叶般轻薄,能引动阴风,使人迷失心智。杨戬用天眼识破了二妖的本体,先取出弹弓,射出石子,将桃精的藤蔓射穿;再挥起三尖两刃刀,斩断了柳鬼引动的阴风。哪吒则用火轮焚烧二妖的妖力,二妖妖力大减,无法再变化,被杨戬与哪吒擒获。二人将妖邪带回天宫,杨戬又以自身法力修补了锁魔镜的裂痕,此事才得以平息。
清代小说《说唐三传》中,杨戬曾出手协助薛仁贵征西。当时薛仁贵率领唐军征讨西凉,行至白虎关时,遭遇了西凉元帅苏宝同部下的妖将杨凡。杨凡本是狐狸成精,修行多年,会“三头六臂”的妖术——施展妖术时,他的身上会多出四条手臂,分别持有月牙铲、长剑、铜锤、铁鞭,战斗力极强。唐军将士无人能敌,薛仁贵亲自出战,也被杨凡的妖术所困,险些丧命。
就在唐军陷入困境之际,杨戬现身白虎关。他并未立即出战,而是施展七十二变,化作一名唐军小校——头戴灰布军帽,身披灰布军服,腰间挂着一柄弯刀,混入唐军阵营中。他暗中观察杨凡的妖术,发现杨凡每次施展三头六臂时,腰间的妖幡都会随风飘动,妖幡上画着骷髅图案,泛着黑气。杨戬断定,妖幡便是杨凡妖术的根源。
当晚,杨凡再次率军来犯,他施展三头六臂,手持兵器冲向唐军。杨戬见状,立即现出身形,大喝一声:“妖将,休得放肆!”杨凡见是杨戬,心中一惊,急忙挥刀砍来。杨戬手持三尖两刃刀,从容应对,二人战了数个回合。待杨凡再次施展妖术时,杨戬趁机挥刀,斩断了他腰间的妖幡。妖幡断裂,黑气消散,杨凡的三头六臂瞬间消失,恢复了常人模样。杨戬紧接着挑落他手中的月牙铲,唐军将士见状,立即呐喊着冲锋,杨凡被薛仁贵趁机用方天画戟斩杀,白虎关之围得以解除。事后,杨戬叮嘱薛仁贵:“西行途中若再遇妖邪,可向灌江口祷祝,我自会前来相助。”说罢,他便化作一道清风,返回了灌江口。
近现代以来,杨戬的形象更是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如《宝莲灯》《封神榜》系列等。这些作品在尊重传统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杨戬的人物形象——《宝莲灯》中,他是一位内心复杂的舅父,既坚守天规,又疼爱外甥沉香;《封神榜》系列中,他是一位忠勇正直的将领,为伐纣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影视作品的播出,进一步扩大了杨戬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了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