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山海经》:上古宇宙的瑰丽图谱 (第2页)
21. 讙头国:人面鸟喙,鸟族之裔
《海外南经》载:“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讙头国在羽民国南方,这里的人长着人的脸、鸟的嘴,身上有翅膀,擅长捕鱼。也有说讙头国在毕方鸟(一种火鸟)东边,又叫讙朱国。讙头国的人“人面鸟喙”,显然是“鸟图腾”部族的写照——先民认为,某部族若以鸟为图腾,便会有“鸟的特征”。他们捕鱼的场景,也暗示这是一个靠水而生的部族,与南方多水的环境相符。
22. 毕方鸟:一足火鸟,火灾之兆
《海外南经》云:“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毕方鸟在讙头国东边,青水西边,是《山海经》着名的“火鸟”:它长着人的脸,只有一只脚。毕方鸟是“火灾”的兆示——据《山海经·西山经》载,毕方鸟“见则其邑有讹火”(即怪火)。先民为何将“火灾”与“一足鸟”联系?或许是因为毕方鸟常栖息在枯木上,枯木易起火,先民见毕方鸟出现后多有火灾,便将其视作“火之使者”。“一足”的形象,或许是为了突出它的“独特性”,让“火灾兆示”更易识别。
(二)海外西经:西方的日落之国
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故海外西经的国家多与“黄昏”“神秘”相关,有奇肱国、女子国,藏着先民对“极限”的想象。
23. 奇肱国:一臂三目,巧匠之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奇肱国在海外西方的北边,这里的人只有一条胳膊、三只眼睛——三只眼睛“有阴有阳”,即一只眼管白天,一只眼管黑夜,一只眼管吉凶。他们乘坐“文马”(身上有花纹的马)出行,身边常有两头、赤黄色的鸟相伴。奇肱国最着名的是“巧匠”之名:据《穆天子传》载,奇肱国人能造“飞车”,靠风力驱动,可日行千里。先民为何将“巧匠”与“一臂三目”联系?或许是因为“一臂”更显专注(专注于手工),“三目”更显聪慧(能看清细节),是对“技艺超群”的具象化。
24. 女子国:无男而孕,生育之谜
《海外西经》云:“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女子国在巫咸国(巫师聚居的国家)北边,这里只有女子居住,被水环绕。也有说女子国的人住在一个门里。女子国的人如何繁衍?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她们“浴于黄水,孕而生女”——只要在黄水中洗澡,就能怀孕,生下的都是女孩。这显然是先民对“生育”的好奇与想象:他们无法理解女子独自生育的现象(或许是见到母系氏族,女子为尊,男子不常居),便将其描述为“无男而孕”,藏着对“母系社会”的模糊记忆。
25. 巫咸国:巫师聚居,通神之能
《海外西经》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巫咸国在女丑国(有女巫的国家)北边,这里的巫师右手握青蛇,左手握赤蛇,住在登葆山上——这座山是巫师们上下天地的“天梯”。巫咸国的巫师“能通神”,可向上天祈求风雨,为人间占卜吉凶。先民相信,蛇是“通神”的媒介(蛇能蜕皮,象征“重生”;蛇能入地,象征“通阴”),故巫师握蛇,是为了“借蛇通神”。巫咸国的记载,反映了上古“巫术文化”的盛行,是先民对“人神沟通”的向往。
26. 女丑国:女巫曝日,求雨之祭
《海外西经》云:“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国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女丑国在丈夫国(全是男子的国家)北边,这里有“女丑之尸”——一位女巫被十个太阳晒死。她死时用右手遮着脸,十个太阳在天上,她躺在山上。这其实是上古的“求雨祭”:当天下大旱时,巫师会装扮成“女丑”,躺在太阳下暴晒,向上天祈求降雨;若降雨不成,“女丑”便会被晒死,视作“献给上天的祭品”。先民将这一祭祀场景记录下来,便成了“女丑之尸”的记载,藏着对“自然崇拜”的虔诚。
(三)海外北经:北方的苦寒之国
北方苦寒,故海外北经的国家多与“寒冷”“生死”相关,有无启国、烛龙,充满“神秘”色彩。
27. 无启国:死而更生,生死循环
《海外北经》载:“无启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启。”
无启国在长股国(人腿很长的国家)东边,这里的人“无启”——即没有后代,却能“死而更生”。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无启国人“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死了就埋在地下,心脏不会腐烂,过一百二十年就能复活。这是先民对“生死循环”的想象:他们希望生命不会终结,便创造出“无启国”,让“死亡”成为“重生”的前奏,藏着对“永生”的渴望。
28. 烛龙:人面蛇身,昼夜之主
《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龙(又称烛阴)是钟山的神,住在无?国东边,是《山海经》最强大的神只之一。它长着人的脸、蛇的身体,全身红色,身长千里。它的眼睛一睁,天下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闭,天下就成了黑夜;一吹气,天下就成了冬天;一呼气,天下就成了夏天;不喝水、不吃东西、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了风。烛龙的形象,其实是先民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解释:他们无法理解自然规律,便创造出一位“掌控自然”的神,让复杂的自然现象有了简单的“主宰者”。
29. 丈夫国:男子聚居,勇武之邦
《海外北经》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食兽,好畜狗,有五谷,衣桑麻。”
丈夫国在维鸟国(有双鸟相伴的国家)北边,这里全是男子,个个穿戴整齐、身佩宝剑,吃兽肉,喜欢养狗,种植五谷,穿桑麻织的衣服。丈夫国的人如何繁衍?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他们“食黍食兽,使四鸟”,或许是与南方的女子国通婚,或靠“神助”生育。丈夫国的“衣冠带剑”,显露出“勇武”之气,是先民对“男子气概”的想象——北方苦寒,需勇武才能生存,故丈夫国多“勇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0. 鬼国:人面兽身,幽冥之境 《海外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鬼国在贰负神(人面蛇身的神)的尸体北边,这里的人长着人的脸、一只眼睛,或说人面兽身。鬼国是先民对“幽冥世界”的想象: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住在“鬼国”,由贰负神看管。“一目”的形象,或许是为了突出“鬼”的“怪异”——与常人不同,故有“一目”;也可能是因为“一目”象征“看不清真相”,暗示幽冥世界的神秘。
(四)海外东经:东方的日出之国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海外东经的国家多与“光明”“正义”相关,有君子国、大人国,充满“理想”色彩。
31. 君子国:衣冠带剑,好让不争
《海外东经》载:“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君子国在海外东方的北边,这里的人穿戴整齐、身佩宝剑,吃兽肉,身边有两只大老虎相伴,却“好让不争”——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从不争斗。山中还有薰华草,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君子国是先民心中的“理想国”:既有“衣冠带剑”的威严,又有“好让不争”的美德;老虎本是凶兽,却成了君子的“伴侣”,象征“以德服人”。薰华草“朝生夕死”,则暗示“美好事物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好让不争”的时光。
32. 大人国:巨人聚居,创世之裔
《海外东经》云:“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
大人国在君子国北边,这里的人身材高大,坐在船上削木头(造船)。也有说大人国在丘国北边。大人国的人是“巨人族”,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他们是“夸父族”的后代——夸父追日渴死后,他的子孙便成了大人国的人。先民为何想象“巨人”?或许是因为巨人“高大”,象征“力量”,能对抗自然(如夸父追日);也可能是见到远方部族的人身材高大,便将其描述为“大人国”,藏着对“强者”的敬畏。
33. 奢比尸国:人面兽身,珥蛇践蛇
《海外东经》载:“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奢比尸国在大人国北边,这里的人兽身人面、耳朵很大,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也有说奢比尸国就是肝榆国的尸体所在之地。奢比尸国的人“珥蛇践蛇”,与巫咸国的巫师相似,也是“通神”的象征。“大耳”的形象,或许是因为“耳朵大”能“听天语”——先民认为,耳朵大的人能听到上天的声音,故奢比尸国的人能“通神”,为人间占卜吉凶。
34. 玄股国:股黑食鱼,水乡之民
《海外东经》云:“玄股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玄股国在奢比尸国北边,这里的人“玄股”——即大腿是黑色的,穿鱼皮做的衣服,吃海鸥肉,身边有两只鸟相伴。玄股国的人“衣鱼食鸥”,显然是水乡之民:他们生活在海边,以捕鱼为生,鱼皮做衣,海鸥为食;大腿黑色,或许是因为常年在水中劳作,皮肤被晒黑或染色。先民对玄股国的记载,是对“海边部族”的客观描述,藏着对“水乡生活”的认知。
(五)海内四经:近海的族群与物产
海内四经记“中国”周边的近海之国,比海外四经更“真实”,有鲛人、大蟹,多与“水”相关,是先民对“近海生活”的记录。
35. 鲛人国:人鱼泣珠,水中之民
《海内南经》载:“鲛人,在岸中,其人水居,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国在海内南方的岸边,这里的人住在水里,不停的纺织(织出的布叫“鲛绡”,轻薄如雾),眼睛流泪时能流出珍珠。鲛人是《山海经》最着名的“人鱼”,后世传说“鲛绡帐”“夜明珠”,皆源于此。先民为何想象“鲛人泣珠”?或许是因为海边常有珍珠,先民不知珍珠的来源,便将其与“人鱼”联系,认为珍珠是人鱼的眼泪,赋予珍珠“情感”的色彩——这是先民对“自然物产”的浪漫解读。
36. 大蟹国:蟹大如车,海中奇物
《海内北经》云:“大蟹在海中。”
大蟹国在海内北方的海中,这里的螃蟹“大如车”——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蟹“方千里”,能在海中行走。先民为何想象“大蟹”?或许是因为海边常有螃蟹,先民见螃蟹外壳坚硬、能横行,便将其放大,想象出“大如车”的螃蟹,象征“海中的强者”;也可能是见到鲸鱼的背鳍,远看像螃蟹的钳子,便误以为是“大蟹”,藏着对“海中未知生物”的好奇。
37. 林氏国:驺吾现身,仁兽之兆
《海内北经》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氏国在海内北方,这里有珍兽驺吾:它像老虎一样大,羽毛五彩斑斓,尾巴比身体还长,骑上它能日行千里。驺吾是“仁兽”——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载,它“不食生物”,只吃死物,是“仁慈”的象征。先民将“仁兽”与“日行千里”联系,是希望“仁慈”能像驺吾一样,传遍天下;也可能是见到远方部族的人骑快马,远看像“骑兽日行千里”,便创造出驺吾的形象。 38. 犬封国:狗身人面,犬图腾之族
《海内北经》云:“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犬封国(又称犬戎国)在海内北方,这里的人长得像狗,有一位女子跪着进献酒食。国中还有文马吉量:身体白色,鬃毛红色,眼睛像黄金,骑上它能活一千岁。犬封国是“犬图腾”部族的写照——先民认为,某部族若以狗为图腾,便会有“狗的特征”。狗是先民的“伙伴”(能狩猎、看家),故犬封国的人“状如犬”,并非贬义,而是对“犬图腾部族”的尊重。吉量马“寿千岁”,则是先民对“长寿”的向往,借文马寄托心意。
第三卷:《大荒经》与《海内经》——创世神话,族群记忆
《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是《山海经》最古远的部分,记创世神话(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部族源流(黄帝、炎帝、蚩尤),是先民对“宇宙起源”“族群历史”的记忆。
39. 女娲补天:天倾西北,女娲救世
《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后世补全女娲补天故事)
女娲是《山海经》的创世女神,据后世典籍补载,上古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天塌了西北角,地陷了东南角,洪水泛滥,猛兽食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大荒西经》载“女娲之肠化为神”,说女娲的肠子变成了十位神,住在栗广之野,横在路上。这其实是“创世”的隐喻:女娲不仅补天救世,还“化身为神”,让天地间有了神灵,构建出宇宙的秩序。先民创造女娲,是为了回答“天为何不塌”“人为何能生存”——女娲是“拯救者”,也是“秩序的创造者”。
40. 鲧禹治水:父子承业,平定洪水
《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上古时洪水滔天,鲧(禹的父亲)偷了天帝的“息壤”(能自生长的土壤)来堵洪水,却没等天帝下令。天帝大怒,让祝融在羽郊杀了鲧。鲧死之后,肚子里生出禹,天帝便命禹继续治水,禹用“布土”的方法(疏通河道,而非堵塞),最终平定洪水,划定九州。这则神话藏着先民对“治水”的记忆:鲧的“堵”失败,禹的“疏”成功,是先民对“治水方法”的总结;鲧“窃息壤”“复生禹”,则是对“父承子业”“死而不已”的赞颂——洪水是先民最大的威胁,鲧禹治水的故事,是他们对抗自然的“英雄史诗”。
41. 黄帝战蚩尤:炎黄联盟,平定天下
《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蚩尤是九黎部族的首领,他造兵器讨伐黄帝,黄帝派应龙在冀州之野迎战。应龙能蓄水,蚩尤便请风伯雨师,降下大风雨,应龙无法取胜。黄帝只好派天女魃(旱神)下凡,魃一到,风雨就停了,黄帝趁机杀了蚩尤。但魃也无法回到天上,她住的地方就会干旱。这则神话是上古部族争斗的缩影:黄帝代表炎黄部落联盟,蚩尤代表九黎部落,“黄帝战蚩尤”其实是两大部族的兼并战争。先民将这场战争神话化,赋予黄帝“神助”(应龙、魃),蚩尤“妖术”(风伯雨师),既记录了“祖先的荣光”,也解释了“干旱”的由来——魃的存在,让“干旱”有了“神罚”的色彩。
42. 夸父逐日:巨人追日,死而不已
《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之中有座成都载天山,山上有个叫夸父的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是后土的后代。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一直追到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渴了,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还不够,又想去北方的大泽喝水,没到就渴死了。他死后,丢弃的手杖变成了邓林(桃林)。夸父的“不量力”,其实是先民对“探索精神”的赞颂:他追的不是太阳,而是“未知”——太阳的起落、远方的大泽,都是先民想要了解的“宇宙奥秘”。邓林的出现,让悲剧有了希望:夸父虽死,却为后世行旅留下了遮荫解渴的桃林,是“死而不已”的精神象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3. 夔牛:一足兽,声如雷 《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流波山在东海中,山上的夔牛是《山海经》最着名的“一足兽”:它长得像牛,青色的身体,没有角,只有一条腿,出入水中时一定会有风雨,身上的光像日月,叫声像雷声。黄帝得到夔牛后,用它的皮做鼓,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鼓声能传到五百里之外,用来威慑天下。夔牛的“一足”“声如雷”,让它成为“雷神”的象征;黄帝用它的皮做鼓,是“借神威壮己威”,反映了先民对“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想象。
44. 应龙:有翼龙,助禹治水
《大荒东经》云:“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应龙是有翅膀的龙,住在凶犁土丘山的南极,曾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和夸父,却也因此无法回到天上,故天下常干旱。只要人们画出应龙的样子祈祷,就能降下大雨。应龙后来还帮助禹治水: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应龙“蓄水”,禹“疏河”,二者配合,平定了洪水。应龙的“有翼”“蓄水”,让它成为“水神”的象征;它从“助黄帝”到“助禹”,是先民对“神助英雄”的持续想象——英雄的成功,离不开神灵的帮助。
《山海经》不是一部“荒诞之书”,而是上古先民的“精神图谱”。它记载的山川,是他们踏遍山野的足迹;它描述的异国,是他们对远方的好奇;它塑造的异兽,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它讲述的神话,是他们对宇宙的解答。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