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鲁班:巧夺天工的工匠之神(第2页)
日子久了,鲁班的名声越来越大,好多人来拜师。他收徒严格,不光看手艺,更看心性——工匠得有耐心,急功近利的话,再好的手艺也成不了事。有个叫泰山的青年,是鲁山脚下的樵夫,长得五大三粗,说话慢半拍,却抱着自己刻的木虎来拜师。那木虎做得精细,眼珠是黑琉璃的,四肢关节能活动,放在地上,竟能慢慢爬,尾巴还会轻轻摆。鲁班见了,就把他收下了。
可泰山学手艺总显得“慢”。鲁班教徒弟做刨子,别人三天就能做出能用的,泰山却要磨七天。他不光把刨刃磨得发亮,还在刨床底部刻了两道细槽,说“这样木屑能顺着槽掉下来,不会卡着”;鲁班教大家做榫卯,别人都照图样做,泰山却总在榫头处多刻个小凸点,说“这样拼在一起更牢,不容易松”。起初鲁班觉得这徒弟太固执,总改图样,常批评他“不懂变通”。有时徒弟们笑泰山“笨”,他也没拦着——那阵子他满脑子都想造“能飞的木鸢”,想看看天上的样子,竟没留意泰山眼底的失落。
想造木鸢,是鲁班登山时冒出的主意。那天他爬上鲁山之巅,见雄鹰在云端盘旋,翅膀一振就能乘风飞。他忽然想:要是能造只木鸟,带着人飞上天,岂不是能看见更远的地方?他翻了古籍,见上面写“舜作竹笠,断木为舟”,心里琢磨:竹笠能挡风,木舟能浮水,木鸢要是有能挡风的翅膀,再装上传动的机关,说不定真能飞。
他领着徒弟砍来轻质的梧桐木,把木片削成羽翼的形状,又在木鸢腹腔里装了齿轮和机关。试飞那天,工地上围满了人。鲁班亲自坐在木鸢背上,鲁班按动机关,木鸢的羽翼猛地摆起来,竟真的离了地,慢慢往空中飞!
众人仰着头惊呼,木鸢越飞越高,翅膀擦过云端,鲁班的身影在云里若隐若现,还能听见他喊:“我看见泗水了!像条银带子!”可就在这时,泰山忽然冲了上去,想抓木鸢的尾翼:“师父,我给木鸢加个尾舵,能飞得更稳!”可木鸢飞得正急,尾翼被他一碰,突然失了平衡,直直往下坠!
鲁班在空中急得大喊,伸手想拉泰山,却只抓到一片衣角。“砰”的一声,木鸢摔在地上,羽翼断了两根。鲁班摔得手臂发麻,爬起来就往泰山那边跑——泰山被木鸢压在底下,嘴角渗着血,手里还攥着那片没装上的尾舵木片。“师父……就说……加个尾舵……”泰山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头一歪,没了气息。
鲁班抱着泰山的尸体,眼泪才砸下来。他这才想起,泰山每次改图样,都是为了让器物更好用;想起泰山磨刨刃时,手指磨出血泡也不停;想起自己总说他“笨”,却从没认真看过他改进的工具——原来最有天赋的徒弟,被自己亲手忽略了。后来工匠们把泰山埋在鲁山的楠木林里。没过多久,那片林子里竟长出了新树,树干笔直,木纹细密,做木工时既不容易裂,又好雕刻。工匠们都说,这是泰山变的,他舍不得离开木工这行,就化作树木,接着帮师父和师兄弟。
从那以后,鲁班再也没提过造木鸢的事,只把泰山改进的刨子、榫卯图样一一整理好,传给其他徒弟。他常跟徒弟们说:“我这双眼睛,当年竟没认出泰山的本事。你们往后收徒、做事,千万别学我——‘有眼不识泰山’,是我这辈子最该记住的教训。”
后来鲁班老了,把毕生的手艺写成了《鲁班经》,里面记着锯子、曲尺、云梯的造法,也记着泰山改进的那些小窍门。他还牵头成立了工匠行会,定了规矩: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相传是鲁班的诞辰),天下工匠都要聚在一起,祭拜“鲁班先师”。祭拜时,供桌上要摆锯子、曲尺、刨子这些工具,还要供一块泰山化的那种树木做的木牌,牌上写“泰山弟子”——既是纪念泰山,也是提醒后世工匠,要懂识人、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