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火神与水神:九州水火的平衡
黄河下游的陶唐氏部落,已被洪水围困半月。浑浊的河水漫过木楼的一层,妇人们抱着孩子蜷缩在屋顶,祷告着“水神息怒”;男人们划着独木舟,试图打捞被冲走的粟米,却被突然涌起的浪头掀翻,浑浊的河水瞬间吞没了单薄的身影。与此同时,南方的有熊氏部落正遭遇大旱——赤日悬空三个月,河床裸露成白色的石滩,地里的粟苗枯成了黄褐色。
这日清晨,陶唐氏部落的老族长拄着木杖,登上部落最高的土台,望着泛滥的洪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他身后,十几个村民抬着一头毛色乌黑的公羊——这是部落最后一头牲畜,按《礼记·郊特牲》记载的“祭水用玄牲”,准备献给水神。老族长颤抖着点燃三炷香,青烟袅袅升空,口中祷词嘶哑:“北方水神共工大人,求您收了洪水,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而南方有熊氏部落的巫祝正带领村民祭火。她手持桃木枝,蘸着清水,洒向一堆干燥的艾草,口中念着:“南方火德祝融星君,求您息怒,救救地里的庄稼吧!”可无论双方如何祈祷,洪水依旧泛滥,旱情不见缓解——此时的天庭,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正因“九州水火治理权”争执不休。
祝融之火,是从天庭带到人间的“生命之火”。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他本是黄帝的后裔,姓己,名重黎,生来便有控火的异能。
黄帝时期,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寒冬来临时,部落的人蜷缩在山洞里,不少老人和孩子冻得失去了呼吸;夜晚,野兽的嚎叫在山林间回荡,村民们只能靠石器勉强抵御。黄帝见此情景,心中不忍,召来重黎:“人间无火,生民受苦,你能否将天庭的火种带下去,教他们使用?”
重黎躬身应诺,带着一盏青铜火盏,从南天门降落到南方的有熊氏部落。那时的有熊氏部落,正因寒冬来临而惶恐——山洞里挤满了人,一个孩童冻得嘴唇发紫,母亲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却还是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重黎走进山洞,张开手掌,一缕温暖的火苗从掌心升起。山洞里的人瞬间安静下来,孩童好奇地伸出手,想触碰火苗,却被母亲拦住。“别怕,这火不会烧伤人类。”重黎温和地说,将手掌靠近孩童,孩童感受到暖意,脸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重黎成了部落的“火师”。他教村民钻木取火:选干燥的榆木做钻杆,在带有凹槽的槐木板上快速转动,直到木屑冒烟,再用干草引燃;他教村民用泥土制作陶罐,将陶罐架在火上,把生肉和清水放进去,不多时,陶罐里便飘出了肉香——这是村民们第一次吃到熟肉,纷纷感叹;他还教村民在部落四周燃起篝火,夜晚时,篝火的光芒照亮了山林,野兽们远远望见火光,便不敢靠近。
寒冬过去,有熊氏部落的人不仅没有冻死,反而因吃了熟肉,身体更加强壮。消息传到其他部落,大家纷纷来找重黎求火。重黎走遍南方各部落,将火种和用火之法传遍九州南部。黄帝得知后,奏请玉帝,封重黎为“南方火德星君”,赐名“祝融”,掌天下火种,居南方衡山的火德宫,其形象按《山海经》记载,化为“兽身人面,乘两龙”,手中常握一柄燃着圣火的青铜杖。
后来,南方山林突发大火,火势蔓延,眼看就要烧毁部落的房屋。村民们惊慌失措,只能往河边跑。祝融闻讯赶来,手持青铜杖,对着大火挥动。只见原本肆虐的火焰瞬间分成两道,绕着部落流向山林深处,最终在一片空地上熄灭。祝融对村民们说,“你们用火,也要防火,这样火才会成为你们的朋友。”从此,南方部落便有了“防火节”,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祭祀祝融,祈求火种不息,火灾不生。
共工之水,是守护北方的“润泽之水”。按《列子·汤问》记载,他本是北方水泽部落的首领,姓姜,名共工,生来蛇身人面,赤发垂肩,能与水中灵物沟通。
颛顼继位前,北方的黄河支流常年泛滥。每到雨季,浑浊的洪水便会冲出河道,淹没农田和房屋。水泽部落的人只能住在地势较高的土台上,靠捕鱼为生,却常常因洪水湍急,连渔船都被打翻。共工看着族人受苦,心中焦急,便独自前往黄河源头,寻找治水之法。
在黄河源头的昆仑山脚下,共工遇到了一位白发老者——正是掌管天河的水神。老者见共工心诚,便教他“疏而不堵”的治水之法:“洪水如猛兽,堵之则愈烈,疏之则自安。你若能引洪水入洼地,挖沟渠通主河,便能解泛滥之苦。”共工拜谢老者,带着治水之法回到部落。
他先带领族人勘察地形,在洪水泛滥最严重的地方,挖出一条宽十丈的沟渠。起初,族人不解:“挖沟只会让洪水更快地流过来,怎么会治水?”共工不解释,只是带头挖沟。沟渠挖好的那天,恰逢大雨,洪水再次冲出河道。共工站在沟渠旁,双手对准洪水,口中默念咒语。只见浑浊的洪水渐渐平静下来,顺着沟渠缓缓流向不远处的洼地,形成了一片湖泊。随后,他又召唤来水中的灵龟,让灵龟挖掘第二条沟渠,将湖泊与黄河主河连接。洪水顺着新挖的沟渠,缓缓流入黄河,不再淹没农田。
“以后,你们可以在湖边种田,用沟渠里的水灌溉。”共工对族人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水泽部落的人试着在湖边种下粟米,果然,因有充足的水源,粟米长得比以往更加茁壮。消息传到北方各部落,大家纷纷邀请共工去治水。共工走遍北方,疏通了黄河的九条支流,挖了数百条沟渠,让北方的百姓不再受洪水之苦,反而因水利之便,粮食丰收。
颛顼为表彰共工的治水功绩,奏请玉帝,封共工为“北方水神”,居北方不周山的水神宫,掌天下水域,其形象按《淮南子》记载,化为“赤发蛇身,乘黑龙”,手中常握一柄能引天河之水的玄水鞭。
一次,北方遭遇大旱,黄河支流干涸,农田开裂。村民们跪在井边,却只能打出少量浑浊的井水。共工闻讯赶来,手持玄水鞭,对着干涸的河床挥动。只见河床下渐渐渗出清水,不多时,清水汇聚成小溪,顺着河床流向农田。村民们欢呼着,用陶罐舀起清水,浇灌干裂的庄稼。共工对村民们说,“你们要珍惜水源,不可浪费,这样水才会永远滋养你们。”从此,北方部落便有了“祭水节”,每年雨季来临前,都会祭祀共工,祈求洪水不泛,水源不竭。
祝融掌火,共工控水,原本各司其职,九州一片安宁。可颛顼继位后,一场关于“水火治理权”的争执,让两人彻底走向对立。
颛顼认为,九州的水火治理需统一调度,便下令让祝融和共工轮流掌管“九州水火令”——持有令牌者,可协调对方的水火使用。祝融率先接过令牌,为了让南方的庄稼长得更好,他下令让南方的火势增强,延长日照时间。可这样一来,北方的水泽因日照过强,水分蒸发过快,不少沟渠干涸,农田再次陷入旱情。共工见状,十分不满,找到祝融:“你只顾南方,不顾北方,这令牌在你手中,只会害了北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