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帝十八章 主神体系演变记:从自然之尊到伦理之主(第2页)

关于玉皇的得道,《玉皇本行集经》有详细记载:往昔有国名“光严妙乐”,国王净德王与王后宝月光膝下无子,遂广行仁政,赈济贫苦,礼敬诸神。某夜,王后梦见太上老君抱一婴儿赐她,醒来便有身孕,十月后生下太子。太子自幼聪慧,通晓天地万物之理,却不恋王位,于十五岁时舍弃太子之位,入山修行。

他的修行,并非求掌控自然之力,而是求“度化众生、建立秩序”。第一劫时,他遇天界众神纷争:雷神因与电母赌气,竟在非雷雨之季乱施雷霆,劈毁了人间的粮仓;雨师因收了某国诸侯的贿赂,故意在他国降旱,导致颗粒无收。太子见此,遂遍历天界,搜集众神职责,写下《天规初录》,主张“神不可私,需按天地节律行事,需护佑万民”。众神起初不服,太子便自请降为凡人,在人间历经瘟疫、饥荒,亲身体会众生之苦,再返回天界时,以自身经历劝服众神,令雷神按“春雷唤醒万物、夏雷伴雨、秋雷收禾、冬雷罕见”行事,令雨师按人间节气降雨,不得徇私——这便是“天界秩序”的开端。

而后三千二百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太子皆以“救度众生、完善秩序”为己任:有凶兽作乱人间,他并非直接斩杀,而是教百姓筑城防御,同时令山神约束凶兽,定下“兽不可入人境,人不可滥杀兽”的规矩;有诸侯争霸,他化身谋士,劝诫君主“以仁治国,而非以力服人”;当天界与地府因“轮回秩序”争执时,他又制定“善恶有报”的规则,规定“善者死后入天堂,恶者入地府受惩”,让天地人三界的秩序得以统一。

待到最后一劫,人间恰逢商纣无道,纣王造酒池肉林,残杀忠臣,甚至剖孕妇之腹观胎。玉皇(此时已近证道)见万民疾苦,遂遣姜子牙下山,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并亲自降下“天罚”:令天雷劈毁纣王的鹿台,令洪水淹没朝歌的酒池,同时告诫天下诸侯:“君若无道,天必罚之;君若有道,天必佑之。”武王伐纣成功后,玉皇正式证得“玉皇大帝”之位,居于凌霄宝殿,统御三界众神。

他的神迹,不再是调和日月、平息洪水,而是维护天地秩序:他令二十八星宿按方位值守,确保星辰流转不悖;令四大天王镇守四方,防止妖魔作乱;更定期派神下凡,考察人间君主是否贤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某次人间大旱,地方官隐瞒灾情,只顾搜刮民脂民膏,玉皇便令太白金星下凡,揭露其罪行,又令雨师按节令降雨,同时告诫新上任的官员:“为官者,当以民为天,若失德,便如纣王一般,难逃天罚。”此时的玉皇,其“神性”全在于“秩序维护”与“道德教化”——他是天界的君主,更是人间伦理的监督者,万民敬他,是因他能确保天地有序、善恶有报。

与玉皇大帝一同构成伦理神核心的,还有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若说玉皇是“秩序的执行者”,那太上老君便是“道德的传播者”,他的“道”,是伦理神体系的本源。

太上老君的来历,见于《道德经》《太平经》等典籍,传言他“无生无灭,随劫度人”,早在天地未分之时便已存在,是“道”的化身。他的“得道”,并非历经劫难,而是体悟“道”的真谛——他见天地万物皆有规律,人间纷争皆因“失道”,遂将“道”化为“德”,传于世间。

上古时,大禹治水,起初效仿鲧“堵”的方法,结果洪水越堵越凶,百姓死伤无数。大禹束手无策,于羽山之巅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太上老君。老君化作一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立于大禹面前,问他:“汝治水,是为己功,还是为万民?”大禹答道:“为万民。”老君又问:“水有水性,堵之则逆,疏之则顺;民有民心,虐之则乱,护之则安。汝懂水性,却不懂民心,如何能成?”遂将拐杖掷于地上,拐杖化作一条河道,自西向东,蜿蜒入海,又赠大禹一卷《道德经》初稿,嘱道:“治水先治心,为政先为仁。汝若能以‘道’治水,以‘德’待民,何愁水患不平?”

大禹悟得此理,遂改“堵”为“疏”,带领百姓挖渠引水,历时十三年,终平水患。期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皆赞其仁,纷纷主动相助——这便是“道”与“德”的力量:不仅能应对自然,更能凝聚人心。治水成功后,大禹将《道德经》初稿传于子孙,而后渐渐流传人间。

到了春秋时期,人间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百姓流离失所。太上老君再次化身,居于周朝王室的柱下,为史官,号“老子”。他见周王室衰微,遂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知他是圣人,恳请他留下着作。老君遂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其中“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民为贵”等理念,便是伦理神体系的核心教义:“道”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德”是人间伦理的准则,人若循“道”守“德”,便能安居乐业;君主若循“道”守“德”,便能天下太平。

老君的神迹,多与“传经教化”相关:他曾化身广成子,教黄帝“修身养性,以仁治国”;化身赤精子,教颛顼“辨善恶,定人伦”;化身文始真人,教尹喜“以道化民,不施苛政”。某次人间流行瘟疫,百姓以为是恶鬼作祟,纷纷杀猪宰羊祭祀,却无济于事。老君遂化身郎中,走遍疫区,教百姓“勤洗手、喝沸水、隔离病人”,同时传下药方,又告诫百姓:“瘟疫非恶鬼所为,乃阴阳失衡所致,若能循‘道’生活,注重卫生,便能避祸。”百姓依言而行,瘟疫果然平息——这便是伦理神与自然神的不同:自然神以神力解决问题,伦理神则以教义引导众生,让众生自身掌握避祸向善的方法。

从帝俊到玉皇,从自然神到伦理神,主神体系的演变,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折射。

帝俊时代,人类弱小,面对洪荒自然,唯有敬畏与依赖,故主神的核心是“掌控自然”;黄帝时代,人类开始组建部落、发展农耕,需要初步的秩序,故主神的核心是“过渡”——既掌控自然,又构建伦理;玉皇与太上老君时代,人类文明成熟,有了国家、礼法、道德认知,故主神的核心是“维护秩序”与“传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