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2章 三清天尊:道化三清的创世之尊与教化之祖

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灵气渐散,天地间先有一股无形无质的“道气”流转——这气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便是《道德经》中“先天地生”的“道”。后来这道气渐分三态,凝结成三位尊神,对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至理:一为元始天尊,承道之“本源”,居玉清境;二为灵宝天尊,承道之“化育”,居上清境;三为道德天尊,承道之“具象”,居太清境。他们是“道”的三重人格化,地位远超统摄三界的玉皇大帝,却始终隐于仙境清修,不掌凡间实权——因道是规律本身,无需亲理琐事,只需以自身为“则”,护佑宇宙运转。

道教典籍《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记载:“元始天尊,无始无终,先天地生,常住玉清境清微天中,为道之本体。”他的“得道”是“道”本身的凝结——在天地未分的混沌之中,道气流转亿万年,终于在玉清境的“玄都玉京山”上,凝结成一位尊神:头戴九旒垂珠玉冠,身穿十二章纹九龙袍,左手托着“混沌珠”(象征未开之天),右手持“元始符”(象征创世之权),周身绕着青、黄、白三色云气,双目如日月,却无半分情绪,只因他便是道的“本源态”,无喜无怒,无生无灭。

元始天尊的第一道神迹,便是“分判天地,定立三界”。彼时混沌初开,清浊之气混杂,日月未生,星辰无序,大地如浮泥,洪水如怒兽。他从玄都玉京山起身,左手混沌珠掷向虚空,珠子炸开,化作千万道金光,将清轻之气往上托举,渐渐凝成三十三重天;右手元始符按向大地,符光所及,重浊之气往下沉降,凝成四洲五岳,洪水顺着符纹汇成江河,流入东海。随后他屈指一点,虚空生出太阳星与太阴星,又取道气凝出二十八星宿,按“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排布,让星辰按序运转,从此天地有了昼夜,四季有了更迭。

第二道神迹,是“化生万物,开启生机”。天地初定后,大地仍是一片荒芜,元始天尊便从袖中取出“生生草”(道气所化的神草),往大地一撒,草籽落地即生:东方长出青松翠柏,西方生出青桐红枫,南方长出奇花异草,北方长出耐寒松柏;他又对着江河吹了一口道气,水中生出鱼虾龟鳖,空中飞起莺燕雀鹄,地上跑出虎豹熊罴——万物皆有了灵,却尚无“智”,只知凭本能生存。元始天尊见此,便在玉清境设“元始法会”,召来先天神只(如四御、五星君),嘱咐道:“天地已立,万物已生,此后当有‘教化’与‘度化’,让众生知‘道’、循‘道’。”说罢,他便隐入玉清境的“七宝玄台”,闭目清修,不再插手具体事务——因他是道的本源,只需守住“创世之则”,其余皆由后续尊神承接。

“道生一”后,元始天尊的创世道气又分阴阳二气,二气在“上清境禹余天”凝结,化作灵宝天尊——这便是“一生二”的具象化。道教《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称他“掌混沌之枢机,握造化之权柄,主教化众生,开智慧之门”。他的形象比元始天尊多了几分温和:头戴芙蓉冠,身穿绣有八卦图案的紫袍,左手持“灵宝如意”(象征化解蒙昧),右手托“七宝金莲”(象征智慧绽放),周身绕着赤、黑二气(对应阴阳),说话时声音如春风拂过,能让众生心生清明。

灵宝天尊的得道,是承接元始天尊的创世道气,在阴阳二气中修行亿万年——他观阴阳相生相克之理,悟透“化育”之道:阳为刚,阴为柔;阳为明,阴为暗;阳为生,阴为藏。唯有阴阳调和,万物才能存续。于是他走出上清境,开始了“教化众生”的神迹。

第一道神迹是“定五行,立规矩”。彼时众生虽有生机,却不知如何生存:野兽相残,草木乱生,先民们躲在山洞里,靠野果为生,常遭猛兽袭击。灵宝天尊便降临昆仑山,召来先民首领,手指大地讲解五行:“此为木,可生火、供人栖息;此为火,可取暖、驱兽、熟食;此为土,可种五谷、养万物;此为金,可铸工具、御敌;此为水,可解渴、灌田。”他还教先民分辨五谷(稻、黍、稷、麦、菽),教他们用木生火、用土筑屋,又传下“八卦方位”,让先民知道“东为春生,南为夏长,西为秋收,北为冬藏”,按季节劳作。

第二道神迹是“传灵宝经,开众生智”。见先民有了生存之能,却仍不知“善恶”“因果”,灵宝天尊便在昆仑山设“灵宝法坛”,将自己悟透的阴阳之道、教化之理,写成《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亲手传给三位先民智者。经文中记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平等,皆可修道”,智者们将经文刻在兽骨、石壁上,代代相传。此后,先民们不再随意伤人,懂得互助。

第三道神迹是“调和阴阳,止天地乱”。曾有一次,南方火神与北方水神因争“祭祀之地”大打出手:火神喷出烈火,烧尽南方草木;水神引来洪水,淹没北方村落,天地间阴阳失衡,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寒风刺骨。百姓哀嚎遍野,求告上天。灵宝天尊闻讯,手持灵宝如意降临争斗之地,如意一挥,烈火与洪水瞬间停住;他又取出“阴阳镜”,镜光照向火神与水神,二人顿时清醒,知晓自己闯下大祸。灵宝天尊道:“阴阳本是相生,而非相克。火可暖水,水可润火,若相斗,只会毁了天地生机。”随后他为二神划定管辖范围,让火神管南方供暖、水神管北方降雨,又传下“阴阳调和之法”,从此天地间阴阳平衡,再无此类纷争。

待教化之事初成,灵宝天尊便返回上清境的“蕊珠宫”,与元始天尊一样隐于仙境——他是道的“化育态”,只需留下教化之则,让众生自行领悟,无需时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