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玉皇大帝:历劫证道的三界共主与神话体系中枢
九天深处的太微玉清宫,从无凡尘侵扰。殿宇以昆仑玄玉为基,琉璃瓦映着星辉,殿外的“不死草”沾着晨露,风一吹便飘起似有若无的芝兰香,殿内长明的“芝火”烛焰,千年不灭。此时,玉皇大帝正坐在云纹玉床之上,身着素白道袍,仅用一支羊脂玉簪束起长发,轻捻《清静经》书页,周身气息与天地清气融为一体——既无帝王的威压,也无神只的张扬,只像一位修持了无尽岁月的有道者。这是道教典籍《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记载的玉帝“本相”:他的得道之路,藏着一段跨越亿劫的修行传奇;而他在神话体系中的地位,也正是从这段传奇里生根,最终成为统摄三界的中枢;民间更流传着他本姓张的故事,为这尊主神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早在上古“天地未分、混沌初开”之后,有个国度名“光严妙乐国”,地处须弥山之东,国内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王净德王与王后宝月光更是以仁慈闻名——见老者无依,便建“安老院”;见孩童失怙,便设“育幼堂”,连山间走兽、林中飞鸟,都受其恩惠。可夫妻二人年过半百,却始终膝下无子,净德王常对月长叹:“朕若归天,谁能护佑这一国百姓?”
一日夜半,王后宝月光梦见太上老君驾着五色祥云而来,左手托一粒莹白的“玄珠”,珠上绕着青、赤、黄、白、黑五道气纹,正是“五行道精”。老君声音如钟,对王后说:“此珠乃道之魂魄所凝,投于你腹,当生圣子。这孩子未来不只是一国之主,更能安镇三界,护佑众生脱离轮回苦厄。”王后惊醒时,腹中竟已有温热之感,御医诊脉后,皆称是“圣胎”之兆。
怀胎十月期满,王后诞子之日,光严妙乐国上空突然飘来七彩祥云,云中传来丝竹之声,国中枯木开花,井水变甜,百姓皆跪于地,称此子为“天赠圣子”。净德王为他取名“弃欲”,意寓“弃凡尘贪欲,向大道求真”。
弃欲王子自幼便显露出异于常人的慧根:三岁时,宫人念《道德经》,他听一遍便能背诵,还能指着“上善若水”四字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学此心护众生”;七岁时,见农夫耕地累倒,他便求国王减免赋税,还亲自在田间教百姓“深耕浅种”之法;十岁时,国中闹瘟疫,他寻遍深山,采来“九叶灵芝”,熬成汤药分与百姓,救活了数万人。
待弃欲十六岁,净德王欲传王位,召他至大殿:“朕老矣,这光严妙乐国的百姓,今后便交与你了。”可弃欲却躬身辞谢,目光坚定:“父王,王位能安一国,却不能安三界。如今三界之中,天有妖星乱序,地有恶鬼伤人,水有蛟龙作乱,众生皆在苦难中。我愿入山修行,求无上道果,将来定要让三界太平,万物安康。”
说罢,弃欲便脱下王袍,换上粗布道袍,背着一囊干粮、一把柴刀,独自入了“太和山”(道教典籍中记为玉皇修行之地)。他在山巅结了一间茅庐,渴了便饮山泉,饥了便食野果,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对着朝阳“炼形”——吐纳天地清气,让肉身与自然相融;入夜后对着星月“炼神”——摒弃杂念,让心神与大道相通。
修行之路从非坦途,他足足经历了“三千二百劫”,每一劫便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劫难之烈,非言语可尽:
- 第一百劫时,山中猛虎绕茅庐咆哮,獠牙上滴着鲜血,弃欲却不避不躲,盘腿坐于庐前,念道“汝亦众生,为何伤生?”话音落时,他周身泛起柔和的白光,猛虎竟伏地叩首,随后转身离去;
- 第五百劫时,天雷劈山,暴雨如注,茅庐被洪水围困,弃欲端坐庐中,默念“道无生灭,水亦不能伤”,洪水竟在他身前绕行,天雷也绕庐而过,未伤他分毫;
- 第一千劫时,山中起大火,烈焰烧红了半边天,连岩石都被熔化,弃欲却入了“定境”,任由火焰裹身,只守着“心不动则道不毁”的信念,待火灭后,他的肉身竟如琉璃般通透,无一丝伤痕;
- 第三千二百劫,也是最后一劫时,三界突发“混沌气逆”,天地倒转,星辰坠落,弃欲挺身而出,以自身修为化作“定天印”,将倒转的天地扶正,将坠落的星辰归位,此劫过后,他周身道气缭绕,背后浮现出“三清法相”——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齐齐现身,对他说:“汝历劫无数,慈悲心不变,功德已达无上,今赐你‘玉皇’之号,为‘道’之化身,掌天条律法。”
自此,弃欲王子正式得道,成为道教中的“玉皇道君”,初时位列“四御”(四御为道教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后土娘娘),与紫微大帝共掌天界秩序,此时他的形象仍以“清净自然”为主,居太微玉清宫,不问繁冗俗务,只修自身道体。
道教典籍详述了玉皇的历劫之道,而在民间,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这故事还与“姜子牙封神”紧紧相连。
相传商周之战后,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在岐山设“封神台”,为阵亡的将士、修仙的道者分封神位——文曲星、武曲星、托塔李天王、哪吒……一个个神位各归其主,最后只剩下“玉皇大帝”的宝座空着。众人皆问姜子牙:“这最高的神位,要封给谁?”姜子牙捋着胡须笑道:“此位乃天命所归,自有人来坐。”他本是想等三清天尊示下,或是留待日后有德者,便没明说具体人名。
可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挤出一个老者,身穿粗布衣裳,手里还提着个装着草药的篮子,他叫“张友人”,是附近村里的一个普通人,因待人宽厚、凡事能忍,邻里都叫他“张百忍”——家里孩子吵闹,他不恼;邻居借东西不还,他不怨;哪怕遇着劫匪抢了财物,他也只说“破财消灾,你若有难处,拿去便好”。此番他是来给封神台的士兵送草药的,见众人围着空宝座议论,又听姜子牙说“自有人”,便误以为是叫自己,竟径直走到宝座前,一屁股坐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