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1章 玉皇大帝:历劫证道的三界共主与神话体系中枢(第2页)

这一坐可不得了,宝座瞬间金光四射,九条金龙从宝座下腾起,绕着张百忍转了三圈,口中还喊着“恭迎玉皇大帝”!姜子牙见状,先是一愣,随即掐指一算,暗道“天命难违”——原来张百忍虽出身凡俗,却因“百忍成德”,积了无量功德,早已被三清记在“三界共主”的候选名单里,此番正是应了“天命”。姜子牙只好走上前,躬身道:“臣姜子牙,恭请玉皇大帝归位!”

自此,民间便传“玉皇大帝姓张,名友人,号百忍”。百姓还编了句俗语:“姜子牙封神,留了金銮殿,张百忍坐下,成了玉皇爷”。这故事虽与道教典籍中的“弃欲王子”不同,却更贴近凡人的认知——原来至高无上的玉皇,也曾是个能忍能让的普通人,只是凭着一颗宽厚心,积德成圣,最终登了三界共主之位。

随着三界众生日益增多,秩序也愈发复杂:天界星宿时有争斗,比如荧惑星(火星)与太白星(金星)曾因“谁主杀伐”争执,差点引动星劫;地府十殿阎王对“轮回善恶标准”各有说法,导致冤魂滞留;水域龙王为争“降雨权”,在淮河与黄河交界处大战,淹没了沿岸数十个村落;更有妖魔作乱,比如牛魔王在火焰山欺压百姓,黄风怪在黄风岭阻截商客——各境各管,却无一个能统摄全局的主神,三清天尊见状,遂召四御及众仙卿于玉虚宫议事。

元始天尊坐于九龙榻上,目光扫过众仙:“三界之乱,源于无总摄之主。玉皇大帝历劫最深,功德最广,且承上古‘昊天上帝’之灵脉(上古天帝信仰,后与玉皇融合),当升格为‘三界共主’,统摄诸天万界、神佛仙圣、人鬼禽兽,定规矩、断是非,方能让三界安靖。”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皆颔首称是,紫微大帝也上前一步:“臣愿辅佐玉皇,共掌天界星宿之事。”众仙卿齐齐躬身应诺。

自此,玉皇大帝的地位在神话体系中彻底确立,成为无可替代的“秩序中枢”,其统摄范围之广,远超此前的四御之位:

- 统诸天:天界三十三重天,从凌霄宝殿所在的“太微天”,到织女居住的“牵牛天”,再到太上老君炼丹的“兜率天”,皆归其管辖。每日辰时,众星官需至凌霄宝殿奏报星象变化,比如“荧惑星犯紫微垣”,需玉皇下旨调整星宿方位,避免人间灾祸;

- 管地府:十殿阎王虽掌轮回,却需定期向玉皇奏报“生死簿”修订情况,若有恶鬼逃出生死簿,比如孙悟空闹地府勾销猴类名号,阎王需先奏请玉皇,再依旨处置;

- 辖水域:四海龙王、江河龙王,皆需按玉皇颁布的“降雨令”行事,不可多降一寸,也不可少降一分——当年泾河龙王因私改降雨时辰与点数,被玉皇下旨处斩,便是例子;

- 协神佛:道教中的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等仙卿,需听其调遣;佛教中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虽有自身佛国,却也会在三界有难时,应玉皇之请出手相助,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如来便应召前来降妖;

- 护人间:人间的朝代更迭、五谷丰登,虽有“天命”定数,却也需玉皇派“文曲星”“武曲星”下凡辅佐明君,派“土地神”“灶神”守护百姓家宅。

为了更好地履行“三界共主”之责,玉皇的形象也从“清净道者”融入了人间帝王的特点:三清命鲁班仙师率天工造“凌霄宝殿”,殿高九丈九,宽三十六丈,金砖铺地(每块金砖刻“天统”二字),殿外立三十六根盘龙玉柱,柱上金龙口衔夜明珠,入夜后珠光映天;殿内设九龙宝座,座后悬“三界共主”鎏金大匾,左右分列文武仙卿之位——文官以太白金星为首,掌诏命、招安、谏言;武官以托塔李天王为首,管天兵十万、镇妖除魔。玉皇的服饰也改了,平日里穿十二章纹的黄龙袍,头戴九旒冕冠,腰间系镶玉玉带。

道教典籍中,玉皇的形象始终以“清净自然”为核心,《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记他“体性澄明,与道合一,无喜无怒,无哀无乐”,道观里的道士焚香诵经时,敬的便是这位历劫证道的“道体真神”;可在民间传说与话本(如《西游记》)中,他的形象却多了几分世俗化的鲜活——不再是全然的“无喜无怒”,也会有凡人的慌乱与决断,再加上“姓张”的传说,更让他成了百姓心中“可感可知”的主神。

除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急召如来相助的情节,还有“牛魔王乱铁扇”一事:牛魔王因儿子红孩儿被观音收为善财童子,怒而抢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在火焰山阻拦唐僧师徒,还联合玉面狐狸作乱,引得人间酷热难当,百姓颗粒无收。地方土地神奏报至凌霄宝殿,玉皇先是皱着眉听奏,随后对托塔李天王说:“牛魔王本是大力鬼王化身,若纵容他作乱,恐引动西牛贺洲的妖魔四起,你率哪吒三太子、雷公电母前去,先劝其归降,若不从,便以天条处置。”最终,哪吒用乾坤圈制服牛魔王,玉皇也未赶尽杀绝,只是命他镇守火焰山,不得再扰人间。

每年正月初九,是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诞辰,百姓会提前一日准备“九样供品”(糕、果、茶、酒等,取“九”为极数之意),清晨便焚香叩拜,口中还会念着:“张玉皇,张玉皇,求您降福到我家,妻儿平安,庄稼旺。”;而道观中,道士们会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行“朝科”之礼,敬的仍是那位在太和山历劫修行的“玉皇道君”。一俗一道,一民一教,却都指向同一位“三界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