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清帝逊位帝制终
1912年2月11日深夜,紫禁城养心殿内,隆裕太后坐在铺着明黄色软垫的宝座上,手里捏着一份诏书草稿。六岁的溥仪依偎在她膝头,刚被太监从睡梦中叫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殿内神色凝重的王公大臣,懵懂不知即将发生什么。殿外北风卷着雪粒拍打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是为这个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的王朝奏响挽歌。
"太后,袁世凯那边又派人来了。"内务府大臣世续的声音带着颤抖,他身后跟着北洋政府的代表赵秉钧,手里捧着一份"优待条件"清单:"清帝退位后,尊号仍存不废;岁用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给;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隆裕太后想起三年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临终前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托付给她。她虽无慈禧的铁腕,却也想守住祖宗基业。可如今,南方半壁江山已落入革命党之手,北方的北洋军只听袁世凯调遣,宗室亲贵们除了哭哭啼啼,竟无一人能拿出对策。
最让她心惊的是1月26日的爆炸。革命党人彭家珍用一颗炸弹送宗社党核心良弼上了黄泉路,那位总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贝勒爷,临死前的惨叫至今还萦绕在她耳边。良弼之死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主战派的气焰。据《清稗类钞》记载,此后十几天里,"宗室亲贵携家眷、细软逃出北京者,每日数十家,东直门、西直门的马车租金暴涨十倍"。赵秉钧见隆裕犹豫,上前一步低声道:"太后,北洋军四十九位将领今日联名通电,说若再不决定,他们就要'率部入京,与王公面议利害'。"这话是赤裸裸的威胁。隆裕看向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只有世续等寥寥数人垂首拭泪,其他人要么低头不语,要么眼神躲闪。她突然想起摄政王载沣卸任前说的话:"袁世凯不可信,但如今也只能信他了。"
此时的袁世凯正在东华门外的外交部大楼里踱步。他刚收到段祺瑞发来的密电:"禁卫军已换防,冯国璋可保证宫禁安全。"这盘棋,他终于要赢了。
三个月前,他还是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带着北洋军与革命军在武汉对峙。当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立刻指使北洋将领通电反对,扬言"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可当革命党承诺"只要清帝退位,即举袁世凯为总统"时,他又转身对隆裕说"民军势大,不如逊位以保皇室"。
这种两面三刀的把戏,他玩得炉火纯青。据《袁世凯年谱》记载,1月中旬,他一面让赵秉钧在御前会议上"痛哭流涕"地陈述退位的必要性,一面又让儿子袁克定暗中散布"革命军将攻入北京,屠灭宗室"的谣言。那些养尊处优的王公大臣,哪里经得起这种恐吓?
最妙的是"逼宫"的时机。他算准了隆裕妇人之仁,特意选在溥仪生日(正月十三)前后展开攻势,又让冯国璋(禁卫军统领)保证"优待条件绝无更改",彻底打消了太后最后的顾虑。2月10日,当南京临时政府正式确认优待条款后,他知道,时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