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海洋 作品

第88章 基辅的战后治理

基辅,这座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城市,在经历了战火的无情肆虐后,已然面目全非。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布满了残垣断壁,废墟瓦砾堆积如山,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硝烟与死亡的气息。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未来的日子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德军占领当局深知,若想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绝非易事,必须精心策划一系列措施,试图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对基辅进行管控与安抚。

德军高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推出了一套看似极具吸引力却又暗藏玄机的战后治理方案。他们公开宣告,将对基辅的土地分配制度进行重大变革,把集体农庄的土地逐一分配给农民个人。这一举措表面上是为了赋予农民更多对土地的自主控制权,改变以往集体经营的模式,期望借此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恢复基辅的农业生产。德军规定,农民每年只需向德军缴纳收获粮食总量的30%作为赋税。这部分粮食将被用于满足德军的军需以及维持占领区的运转。而剩余高达70%的粮食,则完全由农民自行自由支配。农民们既可以选择将其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也能够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换取生活所需的其他物资。德军企图通过这一政策,让农民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实惠,从而赢得他们对德军统治的认可与支持。

然而,这一看似惠民的政策背后,却有着严苛的限制条件。对于那些家中有亲友参加反抗军的家庭而言,他们被无情地排除在这一政策的惠及范围之外。德军认为,这些家庭与反抗军存在关联,对其统治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不仅他们无法享受土地分配政策带来的任何好处,这些家庭的所有成员还会被强制集中起来,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德军将这些人视为反抗力量的支持者,试图通过这种严厉的手段,对反抗军形成强大的威慑,进而削弱反抗军在当地民众中的根基,达到分化和瓦解反抗力量的目的。

在对待苏军俘虏方面,德军同样制定了一套精心设计的策略,试图以优厚的待遇为诱饵,同时辅以严酷的惩罚作为威慑,来实现对苏军俘虏的掌控与利用。德军向苏军俘虏们大肆宣扬,若他们愿意放下武器,转而参加德军,将会得到超乎想象的优厚待遇。首先,俘虏本人不仅能够获得一份面积可观的土地,从此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开启全新的生活;其家中的亲属也将一同受益。家中年迈体弱的老人,看病就医将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德军承诺会为这些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资源,保障他们的健康;家中的孩子上学费用将全部免除,德军声称会为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战争的阴霾下继续学业;而且,若俘虏的家人有求职需求,德军将优先给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德军试图通过这些诱人的条件,从内部瓦解苏军俘虏的抵抗意志,吸引他们加入德军阵营,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向基辅民众展示德军“仁慈”的一面,以缓解当地民众对德军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