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瞻仰凌烟阁功臣画像(第2页)
最内层供奉着赵国公长孙无忌,既是文德皇后的兄长,又是开国第一功臣,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
李乾又依次瞻仰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画像,最终目光停留在魏征的画像上。
这位曾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的前太子谋士,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仅未被问罪,反而被太宗委以重任。
而魏征也不负所托,以“犯颜直谏”闻名于世,被太宗誉为“明镜”。
“贞观之治”的
盛世华章,魏征的诤谏之功不可没。其才学与气节,堪称千古士人典范。李乾不禁整肃衣冠,对着画像深深一揖。
“李卿,”李隆基略显诧异,“长孙无忌等功臣功勋更著,卿为何独拜魏征?”
李乾恭敬答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功业固然可敬,然风骨更为难得。魏征公以直谏为忠,以死诤为节,此等气概,当为万世师表。臣不敢不拜。”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凌烟阁内回荡。
画像中的魏征目光如炬,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这对君臣。李隆基闻言,若有所思地望向魏征画像,一时间阁内陷入庄重的静默。
“善!此言甚合朕意!”李隆基抚掌而笑,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李乾:“侯君集虽功勋卓著,却失之操守,终致身首异处。二十四功臣中,能兼具盖世功业与千秋风骨者,唯魏征一人而已!李卿当以此自勉。”
“臣谨记陛下教诲,定当效法魏征公之风骨!”李乾朗声应答。
这番期许之重,令一旁的太子李亨都不禁侧目。
即便是他这个储君,也未曾得过父皇如此殷切的期望,心中不免泛起几分酸涩。
“随朕来。”李隆基朝李乾一招手,步履轻快地向前走去,袍袖生风,竟显露出几分少年般的朝气。
穿过重重殿宇,三人来到顶层密室。此处虽不过三间房大小,却戒备森严,十余名内侍肃立守卫。
“陛下可是要开启秘阁?”为首的内侍总管疾步上前行礼。
“自然。”李隆基微微颔首。
内侍立即捧来一卷明黄绫缎,其上墨迹犹新。李隆基向李乾解释道:“此乃太宗御笔所书规制。即便是朕要入内,也需加盖玉玺为凭。”说着取出传国玉玺,郑重地钤印其上。
待内侍总管收好绫缎,取出一把鎏金钥匙打开密室大门,恭敬地退立一旁。
室内陈设简朴,唯见几排檀木书架,上面整齐摆放着数十个紫檀木匣。这些木匣虽历经岁月,却因精心养护而光洁如新。
“此乃大唐最高机密所在。”李隆基神色陡然肃穆,“李卿切记,出此门后,今日所见所闻皆当忘却。”
“陛下,”李乾闻言立即躬身,“臣闻'察见渊鱼者不祥'。既是朝廷机密,臣不敢与闻。”
“糊涂!”李隆基失笑道,“这些并非宫闱秘事,而是我朝耗费数十年心血收集的吐蕃山川地形图。若无此物,卿如何为朕平定吐蕃?”
说着,他亲手打开一个木匣,取出一卷绘制精细的舆图。
羊皮纸上,吐蕃的山川河流、关隘要塞无不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各部落的驻牧之地都历历在目。
李乾顿时喜出望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山川地形之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李乾已收集了不少吐蕃情报,但眼前这些被列为大唐最高机密的资料,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
若能善加利用,对吐蕃的了解必将更加深入,平定吐蕃的胜算也将大增。
“李卿,你的谋划虽好,但胜算终究有限。”李隆基右手一挥,意气风发地说道:“朕之所以应允,正是因为手握这些机密!这是大唐百年积累的吐蕃情报,若能妥善运用,可将你的谋划胜算提升至三四成。”
李乾恍然大悟,激动地握紧拳头:“陛下圣明!”
“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江夏王李道宗护送之时,暗中带去了大批能工巧匠。”李隆基脸上浮现出钦佩之色,“太宗皇帝此举,表面上是欣赏松赞干布,实则借此叩开吐蕃大门,暗中查勘其山川形势。”
说到此处,玄宗的笑容愈发深邃:“自此之后,我大唐使者便能名正言顺出入吐蕃,暗中绘制地形。数十年来,方有今日之积累。”
李乾听罢,既惊且喜,更是不胜感慨,太宗皇帝深谋远虑至此,真不愧为千古明君!这份远见卓识,这份未雨绸缪的智慧,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