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的拖拉机 作品

第149章 瞻仰凌烟阁功臣画像

凌烟阁乃大唐至高圣地,寻常官员连踏入门槛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瞻仰开国功臣的画像了。·兰\兰~文^学* ¨已?发¢布_最.新?章/节?

以李乾如今的战功,能获准入阁已是皇恩浩荡。若想更进一步瞻仰功臣画像,非得再立下几场赫赫战功不可。

除非他能一举荡平吐蕃,或许才配得上这份殊荣。

更何况,此番竟是玄宗皇帝亲自陪同观览!

自贞观以来,满朝文武,有几人能得此殊遇?

“臣,叩谢陛下隆恩!”

李乾难掩激动之情,二十四功臣中,李靖、徐懋功等人皆是他仰慕的军神,今日竟能亲瞻遗容,实乃三生有幸。

李隆基见其欣喜若狂,还道是因自己亲自作陪所致,龙颜大悦。

为君者,最乐见的莫过于臣子因君恩而感佩涕零。这般掌控人心的快意,正是帝王独有的享受。

“开阁。”

随着天子一声令下,内侍疾趋向前,小心翼翼地推开朱漆大门,躬身侍立两侧。

步入阁中,但见一尘不染,陈设井然。

二十四幅真人等高的功臣画像依次陈列,笔法精妙,气韵生动。这也难怪,毕竟是阎立本亲绘,褚遂良题字,堪称大唐书画双绝。

“凌烟阁分三层。”李隆基兴致盎然,亲自指点道:“最内层供奉宰辅重臣,中层陈列功勋卓著的王侯,外层则是其余功臣。”

李乾的目光被一幅武将画像牢牢吸引。画中人身披明光铠,按剑而立,虽只绢帛所绘,却自有一股气吞山河的威势扑面而来。

“此乃胡国公秦琼。”李隆基娓娓道来,“他与尉迟敬德并称双雄,三鞭换两锏的典故至今传颂。可惜早年征战留下暗伤,晚年难再驰骋沙场,故而功绩稍逊敬德一筹。,k,a-n_s\h!u.c·m?s\.*c·o*m`”

确实,秦琼虽因伤病所限,战功不及尉迟恭,却仍以盖世勇武跻身凌烟阁末席,足见太宗对其的器重。

听及两位门神的传奇佳话,李乾心驰神往,当即对着秦琼画像深深一揖。李隆基见状,龙目含笑,领着李乾继续向前瞻仰。

依次看过张公瑾、屈突通、张亮等功臣画像,二人来到中层。此处画像虽少,却尽是震古烁今的人物。

“此乃卫国公李靖。”李隆基指着画像,语气中难掩自豪,“我大唐之所以能威震四海,正是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纵是昔日仇雠,只要才堪大用,一样能成就一番功业。”

说着,玄宗不自觉地昂首挺胸,继续道:“当年李靖察觉高祖欲起兵,星夜兼程赶往长安告密,却因道路阻隔未能成行。后来被俘,按律当斩。幸得太宗慧眼识珠,向高祖求情。高祖不计前嫌,不仅赦免其罪,还委以八百精兵。李靖初战便大显神威,从此与李孝恭并肩,为大唐平定半壁江山。”

李靖的一生堪称传奇。这位曾誓死效忠隋朝的将领,在太宗的斡旋下转投大唐,从此开启了他名垂青史的征程。

“后来他与李勣定下奇谋,夜袭阴山,一举歼灭东突厥。当颉利可汗被生擒至长安时,高祖大宴群臣,命其跳突厥舞助兴,真乃我大唐盛世之写照!”李隆基说着,意味深长地看向李乾,“若卿等能平定吐蕃,生擒其赞普,朕也当效法高祖旧事!”

此言一出,李乾顿觉热血沸腾,抱拳朗声道:“臣等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善!”李隆基满意颔首。

吐蕃之地,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秦皇汉武尚且束手无策,若能在他手中平定,必将成就旷世奇功。,求+书.帮¢ *已*发-布~最,新~章?节/

想到这里,李隆基心中愈发畅快。

“这便是英公李勣。”李隆基移步至另一幅画像前,继续为李乾讲解。画中人身着戎装,眉宇间透着睿智与坚毅,正是那位与李靖齐名的传奇名将。

李隆基的语调中带着几分敬重,“他运筹帷幄,智计百出,堪称太宗的左膀右臂。更难得的是,太宗特赐国姓,满朝功臣中,独他获此殊荣。”

李勣为大唐立下的汗马功劳,实难尽数。

而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与李靖联手剿灭东突厥的壮举。

当时二人定下奇谋,李靖正面强攻,李勣则断敌退路。正是这一部署,使得李靖夜袭阴山时,颉利可汗进退维谷,最终在唐军穷追不舍下,于碛口束手就擒。

“这是河间王李孝恭。”李隆基略作停留,便向内层走去。这位位列功臣次席的宗室名将,其赫赫战功多半得益于李靖的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