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晨雾
密道外的山林刚染了些晨雾,林欢拨开缠在木筏上的水草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不是山匪的杂乱声响,倒像是军队行军的节奏。他忙让灵音停住笛声,晶石的微光瞬间暗了几分,几人贴着河岸的芦苇丛往远处望,只见一队身着铠甲的士兵正沿着山道走,甲片在雾里泛着冷硬的铁色。
“是后唐的兵。”林娟压低声音,指尖捻着片芦苇叶,“你看他们铠甲的样式,胸前有兽面纹,腰上系着蹀躞带,挂着刀子和箭囊,跟上次在兖州城见的守军一模一样。”她这话没说错,那队士兵的铠甲确实是后唐常见的“明光铠”,只是甲片边缘没了盛唐时的鎏金,只在接缝处涂了层黑漆防锈;领头校尉的盔缨是暗红色,据说那是用染了血的丝线编的,是沙场老兵的标志。
小翠扒着芦苇秆看得入神,忽然指着一个士兵的衣襟:“他们衣服上怎么有补丁啊?”顺着她指的方向看,果然见几个士兵的粗布短褐上,缝着不同颜色的布块——有的是灰布补在蓝布上,有的是麻布缀在褐布边,连校尉外罩的襕衫,袖口都有明显的缝补痕迹。林欢叹了口气:“这几年后唐跟吴越打仗,粮草都紧,士兵的衣裳能凑齐就不错了,哪顾得上体面。”
正说着,那队士兵忽然停了下来,一个小兵从怀里掏出个粗陶碗,蹲在河边舀水喝。他的裤腿挽到膝盖,露出满是伤痕的小腿,脚上的皮靴破了个洞,脚趾都快露出来了。灵音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竹笛上的萤石,低声道:“别出声,等他们走了再继续运晶石。”几人屏住呼吸,直到马蹄声彻底消失在雾里,才敢把木筏往河中心推——晶石在筏上晃了晃,映得他们身上的衣裳也亮了几分。
林欢穿的是件半旧的皂色襕衫,领口和袖口磨得有些发白,腰上系着根牛皮带,上面挂着把短剑和一个布囊;林娟的青布长裙下摆裁得略短,方便在山林里走动,外面罩了件窄袖的短襦,衣襟上用粗线绣了朵简单的兰草,是她自己缝的;灵音的衣裳最特别,是件淡紫色的薄罗衫,领口绣着细细的缠枝纹,据说是她母亲留下的旧衣,她平日里总小心叠着,只有出门才穿;小翠则穿了件红色的短袄,下面配着绿色的裤裙,袄子上的盘扣是用木头做的,是林欢特意给她雕的小桃形,走起路来“叮叮”响
木筏顺着河流往下漂,路过一个临河的村落时,正好看见几个妇人在河边洗衣。她们穿的都是粗布衣裙,颜色多是灰、褐、蓝,只有一个年轻媳妇的裙角,用靛蓝染了圈窄边,算是最显眼的装饰。一个老婆婆正坐在岸边的石头上,给小孙子缝一件小袄,线是用草木染的土黄色,布是从旧衣裳上拆下来的,她眯着眼睛穿针,嘴里还念叨着:“今年的棉花贵,这件袄子得省着点用,明年还能给你弟弟穿。”
小翠看着那孩子冻得通红的小手,悄悄从布囊里摸出块花糕,想递过去又有些犹豫。林欢看出她的心思,笑着点了点头,小翠立马踮着脚把花糕递过去,那孩子接过花糕,怯生生地说了句“谢谢姐姐”,就躲到老婆婆身后,小口小口地啃起来。老婆婆见状,连忙道谢,还从怀里摸出个用麦秆编的小蚂蚱,塞到小翠手里:“不值钱的玩意儿,给姑娘解闷。”
而苏州城的花朝节,虽在吴越境内,没受太多战火波及,却也透着股五代十国特有的“新旧掺半”的模样。我站在客栈楼下,看着往来的行人,最先注意到的是女子的衣裳——有穿晚唐样式大袖襦裙的,裙裾拖在地上,上面印着浅淡的缠枝纹,只是面料多是粗绸,没了盛唐丝绸的光泽;也有穿窄袖短襦配高腰裤的,裤脚扎在软靴里,是方便行走的样式,据说这是从北方传过来的,因为最近吴越跟南唐通商,不少北方女子来苏州谋生,也带了新的穿衣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