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8集:乡村糖龙节(第2页)

祭祀仪式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林阿婆穿着深蓝色的土布衫,手持一束稻穗,带领村民向土地神鞠躬祈福。“土地爷,谷神娘,今年收成好,来年再帮忙……”熟悉的方言祷词,让在场的老人们热泪盈眶。随后,村里的青壮年抬起糖龙,在晒谷场上缓缓游走,孩子们跟在后面撒着彩纸,嘴里喊着“糖龙糖龙,保佑丰收”。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忍不住上前触摸糖龙的身体,“没想到用粮食做的糖龙这么精致,还能闻到糯米的香味”,来自县城的游客李女士说。

祭祀结束后,最热闹的环节是“分糖龙”。陈师傅用刀将糖龙切成数百小块,村民们排着队领取,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宇拿着分到的糖龙块,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我要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尝尝家里的丰收味”。老周则把糖龙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以前过节,老人们都是一个人过,今年有了糖龙节,大家都不孤单了”。晒谷场上,有人在吃糖龙,有人在聊收成,还有人在教游客捶糯米,欢声笑语飘出了老远。

当天下午,村里还举办了“丰收市集”:村民们把新收的大米、花生、南瓜摆出来售卖,孩子们则在一旁表演自己编的“糖龙舞”。县城来的企业老板看到后,当场和村里签了订单,说要把青禾村的“糖龙米”卖到城里去。“不仅卖出了粮食,还打出了村里的名气”,老周笑得合不拢嘴,他没想到,一场小小的节日,竟然给村里带来了这么多惊喜。

四、回响:从文化热闹到乡村振兴的长效路

“糖龙丰收节”过后,青禾村的变化悄然发生。首先是“人气”的回归: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有十多人选择返乡创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跟着陈师傅学做糖龙,还有的利用直播平台,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前觉得村里没希望,现在看到糖龙能吸引这么多人,觉得回来也能有奔头”,返乡青年小杨说,他开的农家乐,每到周末都爆满,游客们大多是冲着“糖龙节”来的。

文化传承也有了新的活力。村里成立了“糖龙技艺传习所”,林阿婆和陈师傅当起了老师,每周教村民做糖龙。村里的小学还把糖龙制作纳入了校本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做小糖龙,还了解了背后的农耕文化。“以前孩子们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现在做糖龙时,会主动问‘糯米是怎么种的’‘为什么要祭谷神’”,张敏说,文化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更重要的是,青禾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2023年,村里的“糖龙丰收节”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镇里还专门拨款,帮村里修建了“糖龙文化广场”和“丰收展馆”。每到秋收时节,周边村落都会来青禾村“取经”,有的还邀请青禾村的村民去教做糖龙。老周说,现在的青禾村,不仅是“糖龙之乡”,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样板村”:“以前我们总羡慕城里的热闹,现在才知道,只要把老祖宗的手艺守住、用好,村里也能有自己的精彩”。

如今,站在青禾村的晒谷场上,看着金黄的稻田和墙上的糖龙彩绘,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个空心村。林阿婆常说:“糖龙是活的,它能把村里人的心聚在一起,把好日子盼回来。”从一条糖龙的苏醒,到一个村庄的振兴,青禾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文化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能唤醒乡愁、凝聚人心、带动发展的宝贵财富。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遇,当农耕信仰与乡村振兴同行,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村庄,终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