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8集:乡村糖龙节

糖龙映秋实:青禾村的双节盛典与乡村文化振兴路

金秋九月,青禾村的稻田翻涌着金浪,空气中弥漫着新谷的清甜。村口老槐树下,三十多位村民正围着临时搭建的木案忙碌,蒸好的糯米在石臼中被反复捶打,金黄的糖浆在大锅中咕嘟作响——这是青禾村首届“糖龙丰收节”的筹备现场。从无人问津的偏远村落,到远近闻名的“糖龙之乡”,青禾村用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农耕信仰的节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一、缘起:被遗忘的技艺与乡村的困境

青禾村坐落在群山褶皱里,世代以种粮为生。十年前,这里还是个“年轻人走光、老手艺失传”的空心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守着几亩薄田,连延续了百年的“秋收祭”也渐渐被淡忘。村支书老周记得,2018年他刚上任时,村里连个像样的文化活动都没有,“春节回来的年轻人,除了打牌就是刷手机,问起‘秋收祭’,都说‘那是老辈人的事儿’”。

转机出现在2020年。县文化馆的非遗普查队下乡时,偶然从村里92岁的林阿婆口中,听到了“糖龙祭秋”的传说。据林阿婆回忆,过去每到秋收后,村里会选一块晒谷场,用新收的糯米、红糖熬制成糖浆,再由手巧的村民捏出数米长的糖龙,祭祀土地神与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糖龙要捏九节,每节刻上谷穗、玉米的图案,祭完了分给全村孩子吃,说吃了能沾‘丰收气’”,林阿婆的话,让普查队眼前一亮——这正是失传多年的农耕文化活化石。

起初,老周想重启“糖龙祭”,却遭到不少村民反对。“现在谁还信这个?费那劲不如多卖点粮食”“年轻人都不会做,找谁来捏糖龙?”质疑声中,老周没有放弃。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不仅请林阿婆出山回忆技艺细节,还联系上了县里糖龙技艺传承人陈师傅。“陈师傅来村里教手艺时,一开始只有五个老人来学,后来村里的媳妇们觉得新鲜,也带着孩子来围观,慢慢就凑齐了二十多个人”,老周笑着说,正是这份“试试看”的心思,让沉睡的技艺有了苏醒的可能。

二、筹备:从“凑活办”到“用心做”的蜕变

确定将“糖龙祭”与丰收节结合后,青禾村的筹备工作却一波三折。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问题,村里集体经济薄弱,连买糯米和红糖的钱都凑不齐。老周硬着头皮去镇里跑补贴,又在村民群里发起“众筹”:“每户出十斤新米、半斤红糖,愿意出力的来搭把手,咱们办个属于青禾村自己的节”。没想到,消息一发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响应,有人转账让家人代捐,有人还特意寄回了家乡的土布,说要给糖龙做“披挂”。

制作巨型糖龙,更是个“技术活”。传统糖龙只有一米多长,而这次村民们想做一条九米长的“丰收龙”,光是熬糖浆就需要六口大铁锅同时开工。陈师傅带着村民反复试验:糯米要蒸到“开花不烂”,糖浆要熬到“挂丝成珠”,捏制时还要控制温度,避免糖龙变形。村里的木匠老李,特意打造了一个可拆卸的木架,用来支撑糖龙的身体;妇女主任王姐则组织村里的绣娘,用彩线在糖龙的“鳞片”上绣出“五谷丰登”的字样——原本“凑活办”的节日,渐渐变成了全村人的“心头事”。

最让人感动的是村里的孩子们。小学老师张敏带着学生们,用彩纸折出小糖龙,贴在村口的围墙上;留守儿童小宇,还把对在外打工父母的思念,画在了糖龙的“眼睛”里。“孩子们说,要让糖龙‘看到’爸爸妈妈,告诉他们家里丰收了”,张敏的话,让不少村民红了眼眶。老周说,筹备过程中,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的人气回来了”:傍晚的晒谷场不再冷清,老人们教年轻人捶糯米,孩子们围着灶台跑,连许久不说话的邻里,也因为搭木架、熬糖浆重新热络起来。

三、盛典:糖龙起舞,秋实传情

丰收节当天,青禾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穿着整洁的衣服来到晒谷场,九米长的糖龙被稳稳地架在木台上,金黄的身体泛着光泽,鳞片上的彩线在阳光下格外鲜艳,龙嘴里还衔着一束用新谷扎成的“穗子”。周边村落的村民、县里的媒体记者,甚至还有从城里赶来的游客,把晒谷场围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