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集:传承人认证体系(第2页)
最难的是第三关,传播贡献度。林砚没设考题,只是让大家把自己这两年做的事写在纸上。有人写“教村里孩子做糖龙”,有人写“在县城开了糖艺店”,阿栀却写了“拍短视频,教网友做迷你糖龙,有三百万点赞”。
“三百万点赞?”陈叔皱起眉,“对着手机做糖龙,哪有手把手教得实在?”
阿栀脸涨红了:“去年疫情,村里的糖卖不出去,我拍短视频教大家做迷你糖龙,好多人跟着学,还来买咱们的糖料。有个新疆的网友,跟着视频学做了糖龙,还寄了葡萄干来,说要和咱们换糖坯。”
林砚拿出手机,翻出阿栀的短视频。视频里,阿栀把糖坯揉成小球,用牙签划出龙纹,配着“双生谷糖龙,一口甜到心”的旁白,评论区满是“想学”“想去双生谷”的留言。“传播不是非得面对面,能让更多人知道糖龙、喜欢糖龙,就是贡献。”他把阿栀的纸条贴在墙上,“这关,你过了。”
认证结果出来那天,双生谷下起了小雨。林砚给通过的人发了认证书,证书上除了名字,还印着对应的糖龙纹样:陈叔的是小满麦芒龙,阿栀的是迷你祥云龙。“这证书不是终点,是起点。”林砚站在雨里,手里举着自己的认证书,上面是阿竹传下来的祈年云纹龙,“咱们得让每个传承人都知道,自己手里的糖坯,不只是糖,是双生谷的根。”
陈叔把证书揣进怀里,又走进了老糖坊。他拿起林砚给的小满糖龙模具,熬了锅新糖,这次他在麦芒上多刻了道细纹,“给阿栀的,她的短视频里,得有咱们老辈人的念想。”
阿栀则打开手机,直播做认证书上的迷你祥云龙。镜头里,她的指尖翻飞,糖坯渐渐变成小龙,雨丝落在手机屏幕上,和糖龙的云纹叠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评论区里,有人问“怎么才能拿到认证书”,阿栀笑着说:“来双生谷,学做糖龙,懂它的故事,把它说给更多人听。”
林砚站在糖坊门口,看着雨里的两人,突然明白阿竹当年说的“糖气”是什么。不是糖坯的软硬度,不是纹样的精细度,是每个传承人眼里的光——是陈叔记得七根麦芒的执着,是阿栀对着手机说话的热情,是把糖龙的甜,从双生谷传到更远的地方。
他转身走进糖坊,在《糖龙祈年录》里夹了张纸条,上面写着:“传承人认证体系,不只是考核,是让每个爱糖龙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守住这份甜。”窗外的雨还在下,糖坊里的甜香飘得更远了,像要把双生谷的故事,飘到每一个喜欢甜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