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集:百年技艺展(第2页)
最让林砚秋动容的是开展第五周的“传承人对话”活动。她邀请了六位不同年龄段的糖艺匠人,从90岁的非遗传承人到20岁的大学生创客,围坐在展厅中央的长桌旁。当90岁的张奶奶拿出1947年的铜制糖勺时,20岁的大学生李然立刻举起手机拍照:“奶奶,我用3d打印做了同款勺子,您看能不能用?”张奶奶接过勺子,放在手里掂了掂,笑着说:“模样像,但得熬一锅糖试试才知道——老工具的重量,是一代代人握出来的。”
活动结束后,李然拉着林砚秋的手说:“原来我以为创新就是用新技术,现在才明白,得先懂老手艺的根。”林砚秋指着展厅里那尊当代“生态糖龙”——龙身用可降解糖料制成,龙鳞是用天然果蔬汁染色的花瓣形状:“你看,这就是根与新的结合。”
展览最后一天,参观人次正式突破一百万。林砚秋站在展厅出口,看着观众们举着印有糖龙图案的纪念册离开,有的还在讨论着下周要去双生谷参加糖艺体验课。小陈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林老师,这是观众寄来的,说要送给你。”
林砚秋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尊迷你糖,龙腹上刻着“糖会化,艺要活”六个小字。附言里写着:“上周带孩子来参观,他说长大了要做糖艺匠人。谢谢您让我们看到,传统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标本,是能握在手里的温度。”
闭馆时分,夕阳透过国博的落地窗,给展厅里的糖龙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林砚秋走到“赤金糖龙”展柜前,轻轻说了句:“爷爷,您看,这百年的糖龙,活了。”玻璃柜反射出她的身影,身后是绵延的展柜,从清代的琥珀色龙影,到当代的多彩创新,像一条流淌的琥珀长河,将过去与未来连在了一起。
当晚,国家博物馆的官微发布了一组照片:展厅里的观众、心愿墙上的糖龙、匠人们的手……配文写道:“百年糖龙,熬的是时光,传的是匠心。当传统与现代相遇,每一颗糖珠里,都藏着文化的新生。”评论区里,有人留言:“下周带父母来二刷”,有人说:“已经报名了糖艺课”,还有人写道:“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就在一口甜里,在一双巧手里。”
林砚秋关掉手机,望向窗外的夜空。她知道,这场展览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走进展厅的观众,那些拿起糖勺的年轻人,那些记录在心愿墙上的祝福,都会成为糖龙技艺新的传承者,让这百年的甜,继续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