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5集:百年技艺展

糖龙百年:国博里的琥珀长河

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的穹顶下,三盏鎏金吊灯将暖光洒在玻璃展柜上,柜中那尊清光绪年间的“赤金糖龙”正泛着温润的琥珀色。龙身盘踞在云纹底座上,鳞片用细竹签刻出叠压纹路,龙须细如发丝却挺括不弯——这是本次“糖龙技艺百年展”的镇馆之宝,也是传承人林砚秋熬了三个通宵才修复完成的文物。

“林老师,最后一组互动屏调试好了,观众扫展签二维码就能看1952年那位老匠人熬糖的影像。”年轻助理小陈捧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正播放着黑白画面:穿蓝布衫的老人坐在土灶前,铜锅里的糖液咕嘟冒泡,他手腕一翻,琥珀色的糖丝便在石板上勾勒出龙首轮廓。

林砚秋点点头,指尖轻轻拂过展柜玻璃。三个月前接到国博邀约时,她正在双生谷整理祖父留下的糖艺工具,木箱里那本泛黄的《糖龙谱》记载着从清代“祈年糖龙”到民国“走马灯糖龙”的演变,扉页祖父的字迹力透纸背:“糖会化,艺要活”。这句话,成了她策展的核心。

开展首日,展厅入口排起了长队。穿校服的孩子们踮着脚往展厅里望,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还有扛着相机的摄影师对着展柜里的糖龙作品频频按下快门。林砚秋站在“时代长廊”展区,看着观众在不同年代的糖龙前驻足——1920年的“商号糖龙”龙首嵌着珍珠,是当年商铺用来招揽顾客的招牌;1965年的“丰收糖龙”龙腹里藏着小麦、玉米造型,用麦芽糖混合杂粮制成;1998年的“卡通糖龙”则戴着棒球帽,龙尾卷着汉堡,是她父亲为儿童乐园设计的创新款。

“妈妈,这个龙为什么是透明的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2010年的“水晶糖龙”问。林砚秋走过去,蹲下身轻声解释:“这是用异麦芽酮糖做的,比传统蔗糖更耐储存,还能透过阳光看到里面的花纹哦。”她边说边点开互动屏,屏幕上立刻演示起现代糖艺的熬制温度曲线,从115c的软糖状态到160c的硬糖状态,红色线条随着温度变化起伏。

开展第三周,展厅里多了位特殊的观众。82岁的周老先生拄着拐杖,在1958年的“公社糖龙”展柜前站了半个多小时,眼眶通红。林砚秋注意到他胸前别着的“糖艺合作社”徽章,连忙递上一杯温水。“这是我师父做的,”周老先生指着展柜里的糖龙,声音发颤,“当年我们在公社食堂熬糖,他教我‘三熬三晾’,说糖龙要熬到能拉出三尺长的丝才够韧。”那天下午,周老先生成了展厅里的“临时讲解员”,围过来的观众听得入迷,有人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他说的传统技法。

展览过半时,参观人次突破了八十万。林砚秋在展厅角落设置了“糖龙心愿墙”,观众可以用特制的可食用糖笔在透明板上画小龙,写下对传统技艺的祝福。很快,心愿墙就被五颜六色的糖龙填满:有小朋友画的翅膀糖龙,写着“想让糖龙飞到太空”;有年轻人画的情侣糖龙,标注“希望和爱人一起学做糖艺”;还有海外游客画的戴着圣诞帽的糖龙,用英文写着“东方技艺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