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集:学术研讨会(第2页)
林阿竹接过“耐储存糖龙”,轻轻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甜味和传统蔗糖一样醇厚,而且没有怪味!”李教授笑着补充:“这种材料还可以调节硬度,既可以制作精细的糖龙纹样,也能制作大型的糖龙雕塑,解决了传统材料‘脆而易碎’的问题。”台下的传承人纷纷围上来,有的询问材料配方,有的提出合作意向,李教授一一记下:“我们团队愿意免费向传承人提供技术支持,希望能让这门技艺走得更远。”
来自德国的材料学家汉森则关注“环保糖材”的研发,他展示了用“可降解糖基材料”制作的糖龙:“这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3个月就能完全降解,而且原料来自废弃的水果渣,既环保又降低了成本。”他还带来了一台小型的“糖材3d打印机”,现场打印出一个迷你糖龙模型,引得众人纷纷拍照。“3d打印可以批量制作糖龙的基础部件,传承人只需要进行细节雕刻,既能提高效率,也能保证作品的一致性。”汉森说,“但我不建议完全依赖机器——手工雕刻的温度和情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闭门会议:共商糖龙技艺未来发展
研讨会的最后一天,召开了闭门会议,学者们、传承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糖龙技艺的未来发展方向。林阿竹首先发言:“根据这两天的讨论,我们梳理出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技艺传承断层,偏远地区的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二是市场认可度不足,很多人觉得糖龙只是‘小众工艺品’;三是研究投入不够,关于糖龙的文化溯源和材料创新还有很多空白。”
埃琳娜建议:“可以成立‘国际糖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多国学者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设立‘糖龙传承基金’,资助偏远地区的传承人。”李教授补充:“材料学团队可以和传承基地建立长期合作,设立‘糖龙材料研发实验室’,针对传承人的需求持续优化材料性能。”政府代表则表示:“会将糖龙技艺纳入‘非遗+文旅’发展计划,支持双生谷打造‘糖龙文化旅游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会议最终形成了《国际糖龙技艺学术研讨会成果共识》,明确了三个方向:一是开展“糖龙文化溯源工程”,联合多国学者梳理技艺历史与传播路径;二是推动“糖龙材料创新计划”,研发耐储存、环保、低成本的制作材料;三是实施“糖龙传承培育计划”,建立传承人培训体系,资助偏远地区传承项目。同时,大家一致同意将研讨会的论文汇编成《糖龙技艺:文化、艺术与材料的跨界探索》专着,由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让更多人了解糖龙技艺的价值。
闭幕式:让糖龙技艺走向世界
研讨会的闭幕式在双生谷的糖龙广场举行,广场中央摆放着一尊由各国学者和传承人共同制作的“万龙归宗”糖龙——龙身融合了中国的“正龙”、日本的“糖狮”、意大利的“威尼斯糖龙”等元素,龙尾缠绕着用多种语言写的“文化交融”字样,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琥珀色。
林阿竹站在糖龙前,手里捧着刚印刷好的《成果共识》:“这三天,我们从文化、艺术、材料三个维度,给糖龙技艺找到了新的方向。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共识,联合全世界的朋友,让这门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埃琳娜走上前,和林阿竹紧紧拥抱:“明年,我会带我的学生来双生谷,一起开展‘东亚糖艺溯源’课题,也希望能把糖龙技艺带到欧洲的学术论坛上。”
闭幕式的最后,所有人都在“万龙归宗”糖龙前合影,相机定格下这一跨越国界、跨越学科的瞬间。小李看着照片里笑容灿烂的人们,想起研讨会开始前林阿竹说的话:“技艺活着,才是最好的传承。”而此刻他明白,糖龙技艺的“活着”,不仅是传承人手中的铁锅与蔗糖,更是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为它注入的新生命力。
研讨会结束后,学者们陆续离开双生谷,但他们与糖龙技艺的联系并未中断:埃琳娜的“东亚糖艺溯源”课题获得了国际学术基金支持;李教授的团队与糖龙传承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马可则带着“威尼斯糖龙”的设计方案,准备在意大利举办糖龙艺术展。而林阿竹和传承人们,正忙着整理研讨会的论文,筹备《糖龙技艺:文化、艺术与材料的跨界探索》专着的出版——他们知道,这只是糖龙技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双生谷的清晨,又飘起了熟悉的焦糖香,林阿竹站在熬糖的铁锅前,看着蔗糖在锅中慢慢融化、变色,想起研讨会上学者们的话:“传统不是守旧,创新不是忘本。”她拿起糖勺,舀起一勺滚烫的糖液,在石板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那是新一尊糖龙的开端,也是这门百年技艺走向未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