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集:学术研讨会
糖韵跨学科:国际糖龙技艺学术研讨会纪实
双生谷的初秋,晨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已飘着淡淡的焦糖香。坐落于谷口的糖龙非遗展馆外,挂着醒目的“首届国际糖龙技艺学术研讨会”横幅,来自12个国家的56位学者拖着行李箱陆续抵达,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人类学泰斗,也有握着3d打印笔的材料学新锐,每个人的目光都被展馆门口那尊“节气糖龙”吸引——立春的柳芽缠在龙角,端午的艾草编在龙身,中秋的桂花瓣落在龙尾,传统与巧思在琥珀色的糖体里融成了诗。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糖龙非遗传承人林阿竹主持,她穿着绣着糖龙纹样的蓝布衫,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糖龙制作古法》,声音里带着对技艺的敬畏:“百年前,我的太爷爷在双生谷用一口铁锅熬出第一尊祈年糖龙;今天,我们在这里和全世界的学者一起,给这门老技艺找新出路。”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人类学教授埃琳娜悄悄拿出笔记本,在“糖龙与民俗信仰”那一页画了个五角星——这正是她此行最想深入探讨的话题。
第一场论坛:人类学视角下的糖龙文化根脉
上午9点,第一场论坛“糖龙的文化基因与民俗传承”准时开始。埃琳娜第一个走上讲台,她身后的屏幕上投影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双生谷村民制作祈年糖龙的老照片,另一张是墨西哥瓦哈卡州制作糖骷髅的场景。“不同文明对‘糖’的情感寄托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用甜美的物质承载对生命的敬畏。”埃琳娜举起手中的平板,展示出她在古籍馆找到的清代《双生谷志》,“这里记载‘每岁冬至,以蔗糖为龙,祭天地,祈五谷丰登’,而糖龙的九节造型,对应着古人对‘天有九野’的认知,这说明糖龙不仅是技艺,更是民俗信仰的载体。”
她的话音刚落,来自日本的民俗学者山田浩介立刻举手:“我在冲绳的古籍中发现过类似记载,当地‘糖狮’制作技艺可能与糖龙同源,只是因为地理隔离发展出不同形态。”他播放了一段冲绳糖狮制作的视频,画面里匠人熬糖的手法与双生谷如出一辙,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惊叹。林阿竹激动地站起来:“去年我们收到过冲绳匠人寄来的糖狮样品,当时只觉得手法像,现在看来可能真的有渊源!”
这场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学者们从“糖龙与古代祭祀制度”聊到“移民文化对糖龙技艺的影响”,最后形成共识:糖龙技艺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记录了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承载着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融痕迹。研讨会的记录员小李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建议后续开展‘东亚糖艺溯源’课题,联合多国学者梳理技艺传播路径。”
第二场论坛:艺术学眼中的糖龙美学表达
下午的“糖龙的艺术形态与创新设计”论坛,气氛更为活跃。中央美术学院的张教授带来了一组对比图:左侧是清代的“正龙糖塑”,龙身盘绕规整,鳞片排列对称,尽显庄重;右侧是95后传承人小苏制作的“赛博糖龙”,龙身上点缀着用荧光糖做的“电路板纹样”,龙角是用3d打印的透明糖材,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传统糖龙的美学核心是‘仿生’与‘象征’,而现代创新则加入了‘解构’与‘跨界’元素。”张教授指着“赛博糖龙”说,“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用当代艺术语言重新解读‘龙’的意象。”
来自意大利的艺术设计师马可对此深表赞同,他拿出自己设计的“威尼斯糖龙”模型:龙身模仿威尼斯运河的曲线,龙尾缠绕着“贡多拉船”造型的糖饰,龙鳞则用彩色糖片拼出威尼斯面具的纹样。“我第一次看到糖龙时,就觉得它的曲线美和威尼斯的建筑美学很契合。”马可边说边展示模型细节,“这尊糖龙在意大利展出时,很多观众因为‘威尼斯元素’注意到它,进而去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艺术是最好的文化桥梁。”
论坛的互动环节,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提问:“如何让中小学生理解糖龙的美学价值?”张教授建议:“可以把糖龙制作融入美术课,让学生先临摹传统糖龙的纹样,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专属糖龙’,比如‘校园糖龙’‘家庭糖龙’,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传统美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教育领域学者的认可,几位来自中小学的老师当场约定,会后要一起开发“糖龙美学”校本课程。
第三场论坛:材料学助力糖龙技艺突破
第二天上午的“糖龙制作材料的创新与应用”论坛,让不少传承人眼前一亮。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李教授团队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耐储存糖基材料”。“传统糖龙最大的缺点是不耐潮、易融化,保存时间通常不超过3天。”李教授拿出两尊糖龙样品,“这尊是用传统蔗糖制作的,已经存放了5天,表面开始发黏;这尊是用我们研发的‘复合糖基材料’制作的,加入了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存放15天仍保持完整形态,而且口感更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