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集:校园非遗日
校园非遗日
春分的风裹着玉兰花瓣,轻轻落在明德中学的红墙上。公告栏前挤满了穿蓝白校服的学生,一张烫金边框的海报被阳光镀上暖光——“首届校园非遗日:糖龙技艺沉浸式体验”,右下角阿竹徒孙林砚的签名,让几个读过《逸霄》故事的学生忍不住踮脚细看。
初二(3)班的陈小满挤在最前面,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的笔记本。上周历史课上,老师播放糖龙非遗申报的纪录片,她看着镜头里琥珀色的糖液在竹刀下蜿蜒成龙,突然想起爷爷藏在樟木箱里的旧糖模——那是爷爷年轻时在双生谷学手艺的念想,后来总说“现在的孩子不爱这个了”,便再没拿出来过。
“小满,发什么呆?”同桌赵晓雨戳了戳她的胳膊,“下午的糖龙体验课要抢名额,听说林砚大师会亲自教!”
陈小满猛地回神,笔记本差点从手里滑落。她翻开本子,第一页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糖龙,那是去年爷爷教她画的,旁边还写着“龙要三弯,方显灵”。她咬了咬唇,突然有个念头冒出来:要是能在非遗日做出真正的糖龙,爷爷会不会重新拿出那个旧糖模?
下午的操场被改造成临时体验区,六个铺着红布的操作台依次排开,每个台上都摆着不锈钢锅、竹刀和切成小块的麦芽糖。林砚穿着素色中式褂子,正给围过来的学生演示熬糖:“麦芽糖要小火慢熬,温度控制在115c最好,太急会糊,太慢不成型。”
陈小满和赵晓雨分到第三组,面前的麦芽糖块在锅里慢慢融化,琥珀色的液体冒着细密的泡泡,甜香瞬间漫开来。“先搅圈,让糖液受热均匀。”林砚走过来,握着陈小满的手腕轻轻带动,“记住,熬糖就像等花开,急不得。”
陈小满的心跳得飞快,手腕跟着林砚的力道转动。她想起爷爷说过,以前在双生谷熬糖,要守着柴火灶看大半天,有时熬到深夜,糖香能飘满整个山谷。正走神时,锅里的糖液突然冒起黑烟,她慌忙关火,脸一下子红了。
“没事,”林砚递来一块新的麦芽糖,“第一次熬糖,谁都要碰几次焦。你看,糖液焦了会发苦,就像传承技艺,一步错了就得重来,但只要愿意试,总能熬出好糖。”
重新熬糖时,陈小满屏气凝神,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糖液。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操作台上,糖液渐渐变得透亮,像凝固的阳光。赵晓雨在旁边小声惊叹:“好像琥珀啊!”
熬好的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林砚教大家用竹刀快速塑形:“先捏出龙首,要圆眼宽额;再拉糖做龙身,记住‘三弯九折’,这样龙才像在飞。”陈小满学着林砚的样子,手指刚碰到糖液就被烫得缩回手,赵晓雨也皱着眉:“好烫!”
“戴手套会影响手感,”林砚笑着说,“老一辈做糖龙,手上都有薄茧,那是和糖液打交道的印记。你们慢慢来,先从简单的龙鳞开始。”
陈小满深吸一口气,再次伸手去捏糖。糖液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有点疼,但她没再缩回。她想起爷爷的手,布满老茧,却总能把糖捏得活灵活现。她试着用竹刀在糖身上刻出细小的鳞片,虽然歪歪扭扭,却比刚才的样子顺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