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集:修复古糖龙(第2页)
“你看这儿。”林砚突然叫住老周,指着糖龙的龙睛。原本的龙睛是用黑芝麻点缀的,因为年代久了,有些发黑。林砚用牙签蘸了一点金粉,混在极稀的糖浆里,轻轻点在龙睛上,瞬间,龙的眼睛像是活了过来,透着一股灵气。“古人做东西,讲究‘画龙点睛’,哪怕是糖做的,也不含糊。”林砚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你看这龙鳞,每一片的大小、间距都差不多,当年做它的人,得熬多少糖,练多少次手,才能做到这么精准?”
修复到第三周时,林砚发现糖龙的龙腹处,有一道细微的裂纹,像是内部应力导致的。她翻遍了古籍,终于在一本清代的《食宪鸿秘》里找到记载,说“糖器久存,恐有内裂,可以桑皮纸蘸蜜水,覆于裂纹处,温蒸半刻,使其黏合”。她按照法子,把桑皮纸剪成和裂纹一样长的细条,蘸了稀释的槐花蜜,轻轻贴在裂纹上,再用恒温蒸汽仪对着纸条蒸了三十秒。等桑皮纸干了,裂纹竟然真的看不出来了,只在糖体表面留下一层极淡的光泽。
“这哪是修复文物,这是在学古人的智慧啊。”老周看着修复好的糖龙,忍不住伸手想摸,又赶紧缩了回去。糖龙通体泛着均匀的琥珀色,龙尾的缺口补得严丝合缝,连金粉的颜色都和原有部分一模一样,像是从来没有破损过。
修复工作结束那天,文物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展览,糖龙被放在特制的恒温玻璃柜里,成了最受关注的展品。来参观的人里,有做甜品的师傅,有学文物修复的学生,还有不少像老周一样,家里藏着老物件的普通人。
“原来糖还能这么做!”一个年轻的甜品师围着玻璃柜转了三圈,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我之前总想着用现代的添加剂让糖艺品保存更久,却没想到古人早就用松烟、蜂蜡这些天然的东西,解决了这个问题。”
林砚站在玻璃柜旁,看着人们对着糖龙惊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她拉着老周,从包里掏出一张设计图:“你看,我想把这次修复糖龙学到的古法,和现代的3d打印技术结合起来。先用3d扫描做出糖龙的模型,再用古法熬制的糖浆,打印出小型的糖龙摆件,既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技艺,又能给现代的糖艺创作提供点灵感。”
老周看着设计图上的小糖龙,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想起母亲说过,外婆当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苏家的糖艺。现在,这个心愿好像要实现了。
三个月后,林砚和老周合作的“古法新制”糖艺系列问世了。他们用古法熬制的糖浆,结合3d打印技术,做出了各种造型的糖艺品,有龙、有凤,还有清代的吉祥纹样。每一件糖艺品的表面,都裹着一层薄薄的蜂蜡,既能保存更久,又保留了古法的韵味。
在新品发布会上,老周拿着一件小糖龙,对台下的观众说:“我以前总觉得,文物是死的,是放在玻璃柜里让人看的。可这次修复糖龙,我才明白,文物是活的,它身上藏着古人的手艺和心思,只要我们愿意去学、去用,这些技艺就能一直传下去。”
林砚站在老周身边,看着台下人们手里拿着小糖龙,脸上露出笑容,突然想起修复糖龙时,手指触到糖体的那种温润。那不仅仅是糖的温度,更是古人对技艺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跨越了百年,从清代的御厨手里,传到她和老周的手里,再传到更多人的手里,就像那熬了又熬的糖浆,甜得绵长,也香得久远。
发布会结束后,老周把那尊清代糖龙放回樟木箱,箱子里除了原来的绒布,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光绪二十三年制糖龙,民国二十一年补,公元二零二四年修,愿此艺,薪火相传。”他把箱子锁好,又在旁边放了一罐新熬的麦芽糖,像是在和百年前的祖辈对话,也像是在给未来的传承人,留下一份甜蜜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