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集:技艺外交(第2页)
夫人听完笑了,用指尖碰了碰糖龙的尾巴:“我以为中国的龙是很威严的,没想到这个这么温柔。”她把糖龙递给身边的翻译,“你帮我把手册收好,回去要给孩子们看看,这是来自中国的‘甜蜜祝福’。”
峰会结束后,周明宇拿着一张照片来找林砚秋。照片里,几位外国代表围在一起,手里都捧着锦盒,对着糖龙笑着。“很多人都问,能不能再要一个,说想带回去给家人。”周明宇把照片递过去,“他们说,比起那些贵重的礼物,这个糖龙更让他们觉得亲切——因为能摸到手艺的温度,能看懂祝福的心意。”
那天晚上,林砚秋回到双生谷,又走进了工坊。她把照片贴在《糖艺札记》里,在旁边写了一行字:“技艺会老,但善意不会。糖龙出海,带的不是手艺,是东方人藏在甜里的温柔。”灶台上的铁锅还温着,她又倒了些秋麦糖浆进去,这次熬的糖液里,加了点从峰会会场带回来的桂花——那是她特意摘的,想让下次的糖龙,带着更多“相遇的甜”。
半个月后,林砚秋收到了一封来自法国的信,信封里夹着一张画:一个小女孩手里捧着糖龙,旁边写着一行法语,翻译过来是“谢谢你,来自中国的‘吉祥龙’”。林砚秋把画贴在工坊的墙上,和那张峰会照片并排挂着。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墙上,像是给两个画面镀上了一层糖色的暖光。
后来,双生谷的糖龙成了固定的外交国礼。每次制作前,林砚秋都会让徒弟们去收集一些“特别的材料”:有时是外交活动举办地的花瓣,有时是外国友人送来的香料,她总说:“糖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带着不同的故事,把东方的善意,熬成更多人能懂的甜。”
有一次,徒弟问她:“师傅,咱们的糖龙为什么能成为国礼?比它贵重的东西多了去了。”林砚秋指着灶台上的糖浆,那时液体正冒着细密的泡,在阳光下泛着光。“因为贵重的东西是‘给人看的’,而糖龙是‘与人分享的’。”她拿起长勺,轻轻搅动糖浆,“你看这糖液,要熬到火候正好,才能又甜又不腻;就像善意,要刚刚好,才能让人觉得温暖。这就是东方的智慧——用最朴素的手艺,传最真诚的祝福。”
那天傍晚,双生谷的炊烟袅袅升起,工坊里的糖香飘得很远。林砚秋站在门口,看着远处的稻田,风里带着秋麦的香气。她想起太爷爷当年做“伴手糖龙”的样子,想起阿婆翻出青铜模具的瞬间,突然明白:糖龙能出海,不是因为手艺多厉害,而是因为这门手艺里,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善意——像熬糖一样,慢慢来,用真心,总能熬出让人记挂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