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集:虚拟传承人(第2页)
陈默打开后台数据,上面显示着每个学员的操作次数、遇到的问题以及虚拟阿竹的指导记录。“我们还会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虚拟阿竹的回答,比如很多人都问过橄榄油的用量,下次我们会在图解里加上具体的用量参考。”他指着屏幕上的虚拟阿竹,“她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像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初代传承人的经验能帮助到更多现代人。”
第二天,林晓星早早来到教室,发现几个学员正围着电子屏,跟虚拟阿竹请教糖龙眼睛的制作方法。虚拟阿竹耐心地演示着,用细小的糖丝勾勒出眼睛的轮廓,还讲解道:“古代做糖龙眼睛时,会加入一点朱砂,既好看又有吉祥的寓意,现在大家可以用食用色素代替。”
林晓星也凑了过去,看着屏幕上的虚拟阿竹,突然觉得这位百年前的初代传承人,仿佛真的站在自己身边,手把手地教自己制作糖龙。她拿起糖勺,按照虚拟阿竹的指导,一点点地制作着糖龙眼睛,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这门技艺,让糖龙的传承之路走得更远。
半个月后,传承基地举办了初学者作品展,林晓星的作品——一条带着雪花纹样的糖龙,获得了最佳创意奖。站在领奖台上,她看着台下的陈默和电子屏上微笑的虚拟阿竹,哽咽着说:“谢谢虚拟阿竹,是她让我这个零基础的新手,也能感受到糖龙技艺的魅力。我相信,有了科技的助力,会有更多人爱上这门传统技艺,让糖龙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展会结束后,陈默收到了很多学员的反馈,有人希望虚拟阿竹能增加更多古代糖龙的样式讲解,有人建议加入Ar功能,让大家能更直观地看到糖龙的立体结构。“我们会一步步实现这些需求,”陈默说,“科技不是要改变传统,而是要让传统以更鲜活的方式存在。虚拟阿竹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科技手段,助力糖龙技艺的传承。”
雪还在下,双生谷的糖香飘得很远。电子屏上的虚拟阿竹依旧微笑着,她的身影映在雪地上,与学员们制作的糖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科技交融的美好画面。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糖龙技艺正借着科技的东风,焕发着新的生机,等待着更多人来续写它的传承故事。
我可以帮你将这个故事扩展成更详细的版本,比如增加林晓星与其他学员的互动情节,或者补充虚拟阿竹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小故事,你需要吗?